清王東槐撰。據清光緒七年(1881)刊本影印。除卷首外,另六卷。內容包含奏議;書、記、傳、序;壽序;書后、跋;墓碑、墓表、墓志銘、哀辭、誄、祭文;詩。此集中有不少篇對道光末年時政頗有指陳,具有一定史料價值。
清曾國藩撰。據一九一五年掃葉山房石印本影印,包含詩集與文集兩部分,詩集不分卷,詩三百余首,內容包含詠史、雜感、雜詩、送別、贈答等。文集三卷,包含論、箴、序、記、傳、墓表、碑銘等。
清劉蓉撰。據清光緒三年(1877)思賢講舍刊本影印,十卷。全書按類編排,共計錄文一百余篇。是集卷一為說、策問、記,卷二為序、書后、題跋,卷三至卷八為書,卷九為志、表、傳、祭文,卷十為諭帖、公牘。
清黎庶昌編輯,清李翰章審訂。據清光緒二年(1876)長沙傳忠書局刊本影印,是書十二卷,卷首一卷,后附《孟子要略》!对恼曜V》記嘉慶十六年(1811)至同治十一年(1872)曾國藩生平行事,譜內引用大量奏稿詳記曾國藩鎮(zhèn)壓太平天國、捻軍、辦洋務、處理教案等情況。
梁啟超著。據一九一六年商務印書館刊本影印,前有徐勤《徐序》、梁啟超《自序》、《凡例》。梁氏于戊戌變法失敗后亡命美國時所作,為促進北美中國維新會(即保皇會)的建設,赴北美旅行,歸日后寫下了這部游記,是一部介紹十九世紀美國社會、政治、文化情況的重要著作。
清陳熾撰。本書縱論中外古今政事,疾舊制之弊,言改革之宜。包含內篇上下卷,外篇上下卷,前有宋育仁《序》,有名實、自強、四維、考績、例案、停捐、養(yǎng)廉、行取、鄉(xiāng)官、翰林、教養(yǎng)、水利、農政、厘金、學校、太學、書院、章膚、三品、河防、?、圖籍、邊防、屯田、八旗、胥役、煙稅、保甲等篇。倡言核名實,明政刑,興教養(yǎng),設報館、辦學校、興工商;提出中國應自訂稅則;主張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議院制,合君民為一體,通上下為一心以強兵富國。從
清唐景崧著。據清光緒十九年(1893)臺灣布政使署刊本影印,十卷,前有丘逢甲《序》、《凡例》,卷末有朱和鈞《跋》、唐景崧《跋》。是書記錄了唐景崧親身赴越抗法的經過,起于光緒八年七月,止于十二年九月,所記偏重于越南北圻劉永福等抗法事跡,并載錄其他有關中法交涉之事。
《無邪堂答問》系朱一新輯錄其對廣雅門人的答問和課卷評語而成,并以廣雅書院講堂無邪堂名之。據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廣雅書局刊本影印,凡五卷,卷末有朱一新《識》!稛o邪堂答問》內容涉及古今中外之學,貫穿著對世風和時務的關注,朱一新撰輯此書,意在辨章學術,以端諸生之趨向。
清許玨撰,二十四卷,前有秦敦世《序》、許玨像、陳寶琛題像贊、墓志銘,卷末有跋、《勘誤表》。記事自光緒二十四年(1898)十月至宣統(tǒng)三年(1911)八月,收錄《奏議》三卷、《出使公牘》一卷、《佐軺牘存》二卷、《禁煙牘存》二卷、文四卷、詩二卷、書札五卷、《家書節(jié)抄》一卷。
清鄧承修撰,據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安雅書局刊本影印。六卷,卷末有《跋》。上起清同治十三年(1874)正月十二日,下迄光緒十一年(1885)七月初四。奏稿包含論闈姓賭捐和吏治、考場積弊,彈劾李瀚章、崇勛等內容。
清陳璧著,陳宗藩輯。本書分為十二卷,前有葉恭綽《序》、陳宗蕃《序》、《清史列傳》、《年譜》,卷一至卷八按年月之先后編次,惟關于工程各折事,卷九至卷十一為關于陵寢各工程奏議,卷十二為關于正陽門工程奏議。
清丁日昌藏書總目,是書包含《持靜齋書目》四卷,《續(xù)增書目》一卷,共收錄藏書近三千種,按《四庫》分類,卷一經部,卷二史部,卷三子部,卷四集部,卷五續(xù)增經史子集各部書目若干。每書著錄書名、卷數、版本、撰者,收錄了宋元善刻、名家精抄,西洋科技譯著等驚羨讀者的書目。
秋瑾之女王燦芝編。據一九三四年中華書局刊本影印。文前有邵元沖《邵序》、沈芝瑛《沈序》,輯錄秋瑾遺稿計傳記四首、詩百余首、詞三十余首、歌二首、雜文八首、譯著一首,此外還有補遺、秋俠遺詩和秋俠遺文各一。后有《附小俠詩文草》,包含王燦芝小傳及其詩詞雜文。
一部有重要價值的學術著作,全書分為十六章,前有王國維《序》,比較全面地論述了宋金元戲曲的淵源、流變、體制、作家、作品等有關問題,對宋以前、元以后的情況以及元代的南戲也附作介紹,是較系統(tǒng)研究戲曲發(fā)展史的論著。
曾國藩日記摘抄,清曾國藩著,清王啟原校編。據清光緒二年(1876)傳忠書局刊本影印。分上下卷,卷上分問學、省克、治道、軍謀、倫理五部分,主要記述曾國藩讀書、修養(yǎng)等方面的情況。卷下分文藝、鑒賞、品藻、頤養(yǎng)、游覽五部分,記述曾國藩的品行、生活及其對社會自然變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