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含11位作者的20篇短文,收錄了全球14個國家18個城市的40家書店,涵蓋公共圖書館、露天書集、跳蚤市場、綜合類書店等各種類型,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探究書店背后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環(huán)境,將書店一詞背后蘊含的人文力量展現出來,用文字為讀者構建出一幅步行全球書店的地圖畫卷。編者邀請分布在全球各個城市的華人介紹他/她所處城市
上海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重要陣地。本書用文學史實的手法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建立前后,共產黨人和進步文化工作者在上海從事翻譯、出版等工作,生動講述了中共早期出版業(yè)的起源。本書記錄了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的問世,由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立、群益書社發(fā)行的《新青年》,李達主編的《共產黨月刊》,中共第一份中
本書內容包括:相見恨晚,就差一杯酒了、美食家王干、美食無國界、人間有味是鄉(xiāng)秋、好吃的王干和他的一本書、筆穎樓里的人間食單、意造本無法,但河蚌要配豬肉才好吃、文人審美:在美食背后呈現點點光亮、養(yǎng)眼養(yǎng)心是書香、在舌尖上回鄉(xiāng)、人間有味是真情等。
本書為“浙江工商大學社會科學精品文庫”之一。2003年提出主題出版,之后圍繞黨和國家重點工作和重大會議、重大活動、重大節(jié)慶日等開展集中出版,出版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動員全社會團結一心、譜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浙江省主題出版主體多樣,地方政府、出版機構以及行業(yè)管理機構都等對政策進行科學解讀,以精品意識來打造反映
此書稿是作者職業(yè)生涯中的文章積累,大多與出版職業(yè)相關。主要分為“視點”“序跋”“評論”“創(chuàng)意”四個板塊,其中前三個板塊是作者的一些學術研究類文章、序跋和評論類文章,都是其獨立思考的文字凝結,體現了作者的學術功力和觀點。第四個板塊,基本是策劃方案、項目申報和出版凡例與說明,大多屬于出版背后的文字,是作者創(chuàng)意和主持下由編輯
本書共七部分,內容包括:引論、圖書營銷分類的定義與特點、我國圖書營銷分類的歷史與現狀、圖書營銷分類管理的新戰(zhàn)略、“圖書營銷分類法行業(yè)標準”的編制研究、“圖書營銷分類法行業(yè)標準”的實施研究、結語、
本書是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主編的學術集刊的第四十六種,這系列圖書旨在促進新聞出版史的研究。本輯主要刊載新聞出版方面的史料或研究文章,包括書報史話、口述歷史、史實證考、書報故人、策展人說幾個部分。書報史話專欄的《中國早期圖片通訊社的發(fā)展》從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各類新聞照片入手敘述了一段歷史;另外包括對《中國第一份外報《蜜
本書點評的書籍有《山海經》《易經圖解》《中華始祖太昊伏羲》《古文字類編》《三星堆玉器上的古蜀文字》等。通過對諸多與上古文明有關的書籍閱讀,使用“四重證據法”對其所涉及的特色文化進行考證和點評,綜合運用古文字、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民族學等多學科交叉方法,把甲骨文、楚文字、三星堆刻畫符號、三星堆民間玉器等上面的文字、伏
本書認真總結分析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出版管理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對媒體融合背景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版管理新體制做了系統(tǒng)探討。本書認為,出版是出版主體處理精神產品(出版客體)的個體化與它的社會化傳播之間的矛盾的過程,作者以出版的這一本質屬性為出發(fā)點,探討了在精神產品從個性化生產向社會化傳播轉化的過程中,各個出版相關主體
《中國近代畫報大系》(1874-1949)是畫報收藏、研究專家周利成及其學術團隊歷時20余年收集整理的中國近代畫報資料集成和研究成果,幾乎囊括了1874年至1949年中國近代出版的所有畫報。包括圖錄提要卷(附佚失畫報輯要)、報刊文論卷、公牘檔案卷、中國近代畫報史稿等內容。本書為《中國近代畫報大系·報刊文論卷》,本書選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