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典籍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體觀念,全面耙梳和深入探究四部要籍中或隱或顯的文體觀念,是古代文體觀念研究的必經之路。本書所萃集的論文,正是研究歷代典籍中所反映的文體觀念的重要成果。其中既有對《詩經》《尚書》等經部文獻的文體形態(tài)及其中潛含的文體發(fā)生學觀念的考察,也有對文章總集選錄《史記》篇章的文體觀念辨析,又有對《典論》、
《人文》學術集刊由河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主辦,《人文》編輯部編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人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辦刊宗旨,堅持社會效益,注重內容建設和辦刊品質。《人文》以人文關懷為中心,突出學術原創(chuàng)性與新知傳播,注重實證研究,鼓 勵綜合創(chuàng)新,力圖融通各學科,探討各種學術思想和歷史文化問題,推介不同知識領域的深度思考
自六卷本《陳伯海文集》出版以來的六七年間,陳伯海先生依然堅持讀書與思考,又撰寫并發(fā)表了一批文章與札記,本書便是這些成果的匯集,取名“余思”,自有承續(xù)原編文集余緒且更加思考之意。全書共四輯,分別為“存在”之思、審美之思、藝術人文之思及歷史社會之思。與之前的各項學術研究所不同的是,這些思考更側重于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及現代人文
本書由上海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制度研究中心主辦,依托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一級學科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文學制度研究”(17ZDA238),編輯刊發(fā)國內外有關文學制度研究的最新研究論文,主要包括理論與觀念、制度與文學、創(chuàng)新與實驗、令規(guī)與輯釋、古典與英譯等五個版塊,收錄了《“立言不朽”與“立言爲公”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中國作家和當代文學贏得世界性的聲譽,而這也必然要求中國學界對莫言的創(chuàng)作及變革創(chuàng)新的意義做出更為深入、透辟的研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世界性與本土性交匯:莫言文學道路與中國文學的變革研究”立項,本叢書即是這一重大項目的最終研究成果。叢書所討論的命題
我們正在面臨和經歷的新的城市生活,是一個不斷建構和修正的生活。不確定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作為一個新興的快速發(fā)展的城市,深圳*具代表性,從某個方面也可以說深圳文學是當下中國城市文學的一個縮影。作者以彭名燕、曹征路、鄧一光、李蘭妮、南翔、吳君、謝宏、蔡東、畢亮等幾代作家的講述深圳歷史和現在的作品為切入點,肯定了中國城市文學
本書以活躍于明代嘉靖至崇禎年間的140余位山人文學家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他們創(chuàng)作、編撰、抄寫、輯錄、經營的500余種文學、史學作品為直接文獻依據,以記載、評述他們的20余種明、清重要選集與史學著作中所揭示的相關文化問題與社會問題為線索,通過考證、辨析、清理等工作,研究他們在明代文學、文化、社會中所形成的山人現象及其對明代
《文心雕龍》研究是國內外研究的顯學。本書以《文心雕龍》源文本為研究基點,以美國《文心雕龍》翻譯與研究文本為研究對象,選取20世紀50年代末至2010年之前所有美國學術機構與學者通過翻譯、研究、編選《文心雕龍》所形成的研究資料,對這些研究資料進行再研究。通過援引接受美學“效果歷史”的闡釋框架,梳理了《文心雕龍》源文本在跨
中國當代文學出現了一批卓有建樹的作家,他們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代表,他們的作品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成果。這些作家和他們的作品,在國內外讀者中間擁有廣泛的影響,他們的作品和生平都需要得到進一步的研究,以便能夠為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提供更為充足的養(yǎng)分,早日實現中國文學從高原向高峰的邁進。為此,作家出版社特邀請當代影響力與活力的評
文學經典不僅是文學研究的重要理論問題,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學經典在文化建構、傳承以及跨文化交流等方面也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書基于近四十年來國內文學經典研究的理論路徑、理論成果的系統(tǒng)性爬梳整理,將新時期以來文學經典論爭的發(fā)生發(fā)展及文學經典研究的困境與媒介文化變遷相關聯(lián),對文學經典論爭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通過梳理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