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是享譽世界的史學大師馬克·布洛赫研究西歐中世紀社會的集大成之作,集中體現了他對中世紀西歐社會的思考、解釋和探索。在書中,他分析了西歐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心態(tài)等方面的結構,著重展現了中世紀西歐復雜、多重、相互交叉的社會關系,體現了布洛赫對西歐封建社會的綜合透視和把握。本書的生命力在于它顯示了歷史學作為一
這是一部開創(chuàng)性的作品,作者從一個新的視角考察了英國對外擴張和殖民的歷史。在英國逐漸崛起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帝國的年代,仍然有大量英國人在歐洲以外的地區(qū)被人俘虜。作者讓這些俘虜成為歷史敘事的主體,重新評估了全球歷史上最大帝國的崛起。科利從微觀視角出發(fā),用大量篇幅講述了不同俘虜的個人經歷士兵、水手和他們的妻子、商人和騙子
從1495~1500年的偉大改革到1806年神圣羅馬帝國解體,《德意志與神圣羅馬帝國》書寫了德意志乃至歐洲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代。在兩卷書中,喬基姆·惠利摒棄了這是一個漫長的衰落期的傳統觀點,展示了帝國機構如何發(fā)展以應對16世紀和17世紀的危機,特別是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戰(zhàn)爭。第一卷以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統治時期的改革開始,對宗
雖然歐洲一眾“帝國”在1945年以后走向衰落,這片大陸再也不像1914年以前那樣,充當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但是歐洲此后也進入了一個異常繁榮的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歐洲西部經歷了徹底的社會民主化進程,出現了現代福利國家、自由的公民社會和穩(wěn)定的民主政體;歐洲東部也經歷了自上而下的強制性的工業(yè)化運動、掃盲運動和社
本卷是“貝克歐洲史”叢書的第七卷。19世紀下半葉,歐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速度之快,實屬罕見。化石燃料的使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人員、商品和理念在整個歐洲乃至全球范圍內流動,通信的發(fā)展更是讓這一進程大大加速。未來似乎是開放和充滿活力的。然而,巨大的變化也引發(fā)了質疑。對物質主義、環(huán)境破壞、不平等、壓迫、殖民主義和暴力
1789~1850年,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個時代從毀滅性的戰(zhàn)爭階段過渡到了漫長的和平階段。政治動蕩和經濟活力達到了新的高度,歐洲卻從世界中急劇撤退:全球帝國在很大程度上解體了,美洲的新國家取而代之。本卷是“貝克歐洲史”叢書的第六卷,安德里亞斯·法爾邁爾生動地描述了革命與改革時代的歐洲,并探討了政治動
本卷是“貝克歐洲史”叢書的第三卷。貝恩德·施耐德穆勒以精湛的寫作技藝,完成了一部思想性與文采兼?zhèn)涞臍W洲史著作,其時間跨度為1200~1500年,從斯陶芬王朝統治講到哥倫布發(fā)現美洲新大陸。作者從蒙古入侵、鼠疫暴發(fā)和發(fā)現美洲這三個重大事件出發(fā),縱向剖析了歐洲事件史、政治史、社會史、宗教史和心態(tài)史上的深刻變遷。羅馬和拜占庭,
本卷是“貝克歐洲史”叢書的第四卷。自宗教改革到《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歐洲處于信仰紛爭的階段,這種緊張狀態(tài)蔓延到整片大陸,甚至演變成激烈的政治和軍事沖突。在此期間,隨著擴張的開始,歐洲在地理上突破了自己的地平線,其社會經濟也因應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此,這一階段的歐洲歷史也充分彰顯了傳統與革新的角力。
本卷是“貝克歐洲史”叢書的第五卷。從1648年到1789年,這個“漫長的18世紀”里,歐洲各國以及受它們影響的世界其他地區(qū)經歷了深刻的政治變遷。專制國家陸續(xù)興起,它們在國內戰(zhàn)勝競爭對手,也不斷向外擴張勢力。沒完沒了的血腥暴力,例如與土耳其人的戰(zhàn)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北方戰(zhàn)爭、西里西亞戰(zhàn)爭,以及史上“第一場世界大戰(zhàn)”—
如今歐洲人的記憶中,幾乎沒有一個時代像1914~1945年一樣歷歷在目。在此期間,數百萬歐洲人在前線激戰(zhàn)、后方轟炸、饑荒、瘟疫、大屠殺、種族清洗和內戰(zhàn)中喪生。有關經濟動蕩、物質匱乏和社會沖突的記憶亦刻骨銘心。可與此同時,世界大戰(zhàn)的時代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科學突破、激動人心的文化實驗以及知識界的百花齊放。本卷是“貝克歐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