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再對話:東西方撞擊與融合的新轉(zhuǎn)向》從新比較、新語境以及新文本角度回顧東西方思想對話與再對話的歷史進程,闡釋其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并揭示當前其面臨的困境、危機與挑戰(zhàn),以及可能的機遇、復興與發(fā)展。 《思想的再對話:東西方撞擊與融合的新轉(zhuǎn)向》分為四部分:第一編主要探討東西方研究的方法、方法論和元方法論;第二編主要探討當
本書分三章十六節(jié)。圍繞“比較哲學的諸理論問題”、“哲學問題與諸哲學家之間的比較”、“‘世界歷史’與比較哲學的歷史使命”三大主題,探討在進行比較哲學研究時諸如“比較”、“判教”等概念運用的問題,分析西方哲學家對中國古代哲學誤讀的原因,為帶有詩意化性質(zhì)的中國古代哲學正名,為比較哲學的前景指明了道路。
本書講述了近代科學的起源以及數(shù)學在思想史中所扮演的角色,追溯了17世紀以來哲學的發(fā)展,以及相對論和量子論的誕生對于當今哲學思維的影響。另外,作者還對有機哲學思想作了簡潔的論述。
這是一本暢銷近百年的通俗歷史讀本,曾被譯為幾十種語言。房龍從人文主義的立場出發(fā),以生動睿智的語言探尋了人類精神上“不寬容”的根由,解析了人類為尋求思想的權利所走過的艱辛歷程,勾勒了一幅波瀾壯闊的人類思想解放史。它以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為線索,以社會和人物是否寬容為標尺,以輕松幽默的方式揭示出真理,主張寬容與和平,
本書分14個專題,系統(tǒng)講述了哲學史方法論命題。對中國哲學的反語言學傾向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區(qū)別了中西辯證法的生存論差異。對蘇格拉底和孔子的言說方式進行了比較,得出的結(jié)論是蘇格拉底以追問的方式進行學理式的辯論,而孔子是以圣人的姿態(tài)用情感的方式進行辯論,這兩種方式?jīng)Q定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作者對中國百年西方哲學研究中實用主義偏向
本書收錄了劉放桐近二十年來所發(fā)表的關于現(xiàn)代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關系的二十七篇論文,緊緊圍繞西方哲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與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變更的相關性這一主題展開。作者心系我國哲學研究的未來發(fā)展,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xiàn)代西方哲學進行對話的可能性及其基礎這一尚具爭議性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書將現(xiàn)實的各個方面納入其視域,對存在、上帝、自然、宇宙、社會、文明、自我、權利、國家、戰(zhàn)爭、民族主義、美感、藝術等等進行了全面的剖析。
本書從J.洛克唯物主義的感覺論出發(fā),以人的肉體感受性為基石,建立了以自愛,即個人利益為核心的功利主義倫理學。本書認為保存自己的生命、追求個人財富、謀取個人福利的這種趨樂避苦的“自愛”感情,是人所共有的,它推動著社會生活前進。愛爾維修強調(diào)一切人和一切民族的智力天然平等,沒有天賦的道德觀念。他認為教育萬能,教育可以改變世界
本書收集了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關于哲學、宗教、歷史、科學、教育、心理學、邏輯學、語義學、語言學、倫理學、美學、藝術等問題的評論。
這是一部哲學學術作品,是一部時間跨度較大、涉及領域較為廣泛的論文集,收集了他在先后長達30余年時間里寫就的一些論文。這部作品的論述重點橫跨宗教、道德與政治三大領域,內(nèi)在貫穿著歐克肖特思想的發(fā)展脈絡,歐克肖特對宗教問題提出了自己相當獨到的見解,認為宗教和世俗的區(qū)分在本質(zhì)上是兩套不同的價值體系,而不是在時間前后或精神物質(zh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