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熙戲劇論集》收錄了王家熙先生從事戲劇研究、特別是京昆藝術研究數(shù)十年來的主要成果,所選文章七十余篇,約二十余萬字,或曾刊載于國內核心學術報刊,或曾展示于重大學術研討、紀念活動,均為京昆藝術研究及京劇史研究力作。
《王家熙戲劇論集》精選了王家熙曾發(fā)表于報章雜志、網絡的七十余篇文章,目錄是家熙生前擬定好的,分為上下兩編。上編主要是王家熙京劇研究中較有特色或創(chuàng)見的文稿,下編則是他在各個時期的京劇講座稿與賞鑒稿,涉及京劇史、京劇劇目、唱腔流派、舞臺藝術、老唱片鑒賞等各個方面。書中的插圖,都來自于王家熙畢生的收藏。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tǒng)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fā)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我國仍活躍在民間的曲藝品種有400個左右,流布于我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這眾多的曲種雖然各自有各自的發(fā)展歷程,但它們都具有鮮明的民間性、群眾性,具有共同的藝術特征。
李江杰著的《石河子大學綠洲文史研究叢書:明清時事劇研究》試圖對明清時事劇的探究采取縱向史論和橫向斷面相結合的方式予以探討,試圖清晰勾勒出時事劇的發(fā)展脈絡,總結其創(chuàng)作的經驗和教訓。主體部分是探討明清時事劇,而兼及明代之前時事劇的發(fā)展史回顧,并考慮到文化藝術的發(fā)展慣性,對民國初期的時事劇兼及部分花部時事劇作的發(fā)表、創(chuàng)作狀況
本書共分為七部分,主要內容包括:南國紅豆——粵;南國奇葩——潮;敬神大戲——正字戲;流寓文化——雷劇;輕歌曼舞——白字戲;客家梨園——廣東漢;戲苑拾英——地方戲劇。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閩中明珠——閩。粌S民鄉(xiāng)音——高甲戲;南戲遺風——莆仙戲;閩浙之音——梨園戲;千古絕響——四平戲;福建亂彈——北路戲;戲苑拾英——地方戲劇。
蒼南單檔布袋戲,是傀儡木偶劇種之一。其最大特色是:一肩挑起小戲臺,一人操縱數(shù)十個木偶人,聲情并茂地表現(xiàn)生、旦、凈、末、丑等不同角色,表演、說唱、伴奏均由一個藝人完成。唱腔、念白隨人物角色而變化,模仿虎嘯、馬鳴、雞啼等惟妙惟肖,逗、捧、說、唱妙語連珠、詼諧幽默,可謂“一語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萬兵”。
杭州評話,是我國南方評話的主要品種之一,是南宋以來瓦舍勾欄文化中的主要樣式。它以杭州方言講評故事,其講述表演,以第三人稱的語言為主(“表”),間或穿插第一人稱的語言(“白”),有時出于舞臺表演的需要,模擬各類人物語言腔調、表情動作。隨著時代的變遷,杭州評話面臨市場蕭條、后繼乏人的困境。
獨腳戲,于清末民國初年由杭州民間藝人杜寶林始創(chuàng),初創(chuàng)時期為一人演出,故此得名。獨腳戲是一種言語藝術形式,通過滑稽而機智的對話、獨白、演唱,呈現(xiàn)可笑之人、可笑之事。它以逗笑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追求婉而多諷、謔而不虐的藝術效果,令人解頤、給人啟迪。
甬劇是用寧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曾稱“四明文戲”等。甬劇表演風格夸張、幽默,善于表達真實、含蓄的情感。甬劇經歷了演清裝戲、西裝旗袍戲的過程,擅長演現(xiàn)代戲,直接從社會生活中汲取創(chuàng)作素材,以生活化的表演為主,代表劇目有《田螺姑娘》、《典妻》。甬劇劇目題材擴大的同時,曲調也有了豐富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