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國地質大學慶祝建校70周年文叢》院士文集之一,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織并負責出版事宜。本自選集收錄李曙光院士作為第一作者和聯(lián)系作者的重要論文,均發(fā)表于代表性期刊上。
本文集為“中國地質大學慶祝建校70周年文叢”系列圖書之一,整理了筆者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第一部分為深時,具體包括“深時”(DeepTime)研究與沉積學等2篇;第二部分為CORBs,包括UpperCretaceousoceanicredbedsinsouthernTibet:amajorchangefromanoxi
本書精選了劉俊來二級教授已發(fā)表的9篇科技論文。全部為英文論文。涉及巖石變形機制研究、華北克拉通早白堊世伸展構造、青藏高原東南緣新生代剪切變形、特提斯動力學4方面內容。這些論文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7項;973課題、863子課題和國家重點研發(fā)專題、教育部海外名師計劃、博士點基金等國家級項目的研究成果,均
本文集主要精選了鄧軍院士已發(fā)表的11篇科技論文。書稿涉及膠東地區(qū):提出“膠東型”金礦床新類型、西南三江地區(qū):創(chuàng)建“復合成礦系統(tǒng)”模式、系統(tǒng)總結中國金屬礦床時空分布及地球動力學背景3方面內容。全部為英文論文。這些論文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7項;973課題、863子課題和國家重點研發(fā)專題、教育部海外名師計
本書收錄成秋明院士作為第一作者和聯(lián)系作者的重要論文,均發(fā)表于代表性期刊上。成秋明,數(shù)學地質學家、礦產(chǎn)勘查學家。2002年以特聘教授引入中國地質大學。2008年獲得國際數(shù)學地球科學協(xié)會最高獎-克倫賓獎章。2012年當選國際數(shù)學地球科學協(xié)會第12屆主席。2016年當選國際地質科學聯(lián)合會主席。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
本書為RecognitionofaMiddle-LateJurassicarc-relatedporphyrycopperbeltalongthesoutheastChinacoast,Cretaceouslarge-scalemetalaccumulationtriggeredbypost-subductionall
本書為《中國地質大學慶祝建校七十周年文叢》院士文集之一,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織并負責出版事宜。本自選集收錄王焰新院士作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已發(fā)表的部分論文。本文集包括5部分,每部分下面包括數(shù)篇論文不等。所有論文均為作者在本專業(yè)領域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在國內外期刊發(fā)表,受到國內外專業(yè)人士認可。
渭河北山山前斷裂帶由5段組成,自西向東分別為岐山—店頭斷裂、龍巖寺—乾縣斷裂、楊莊鎮(zhèn)—口鎮(zhèn)斷裂、新興—馬額斷裂、將軍山—白水斷裂,空間分布較分散,目前對于該斷裂尚無系統(tǒng)的分析研究,本書在前人對該斷裂研究的基礎上,采用最新研究方法進行詳細探測,查明了該斷裂帶的具體展布位置并分析評價了斷層的活動性以及可能引起的工程破壞。這
本書研究選擇上揚子地區(qū)廣元西北鄉(xiāng)龍鳳剖面、華鎣山澗水溝剖面和重慶中梁山尖刀山剖面的PTB界線地層為研究對象,通過實測野外剖面,系統(tǒng)采集各類巖石、古生物和地球化學樣品,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P-T之交巖石地層、生物地層和PTB界線特征,識別于P-T之交發(fā)生的重大地質事件及其演化過程,探索P-T之交生物大滅絕事件的原因,深化認
本書詳細介紹了地質類科技論文寫作的一般屬性與特征、科技論文各部分寫作要求及語言特征、論文投稿和發(fā)表過程、學術規(guī)范與學術道德。本書主要結合作者在科技論文寫作、發(fā)表、審稿和編輯過程中大量案例和實踐經(jīng)驗,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地質類科技論文寫作和發(fā)表的內容和技巧,清晰地剖析了科技論文投稿全過程,匯集了大量的地質類中英文詞匯、構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