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理性與規(guī)范》是繼哈特《法律的概念》之后極其重要的實證主義法哲學著作。拉茲從實踐哲學的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排他性理由的觀念,由此出發(fā)對法律的本質和作為規(guī)范性體系的法律體系進行新的闡釋。1999年,拉茲在原書再版后記中對排他性理由進行了重新思考。本書第三部分論排他性理由為時隔二十余年后,拉茲對排他性理由所做的后的思
本書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系統(tǒng)地梳理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法律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并勾畫出其法律思想的基本輪廓和規(guī)律,并對其中主要學派、人物、思潮及其對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作了系統(tǒng)、全面的闡述和精辟的分析。
本書脫胎于19世紀英國著名的法律史學家,歷史法學派的代表人物亨利·薩姆那·梅因在倫敦律師公會的法律學演講稿,全書共有十章組成,目的是考查古今法律觀念的關聯(lián)性,主要使用歷史學方法對法律思想史進行了梳理。盡管本書中有些觀點仍值得進一步商榷,但其注重實證考察的研究方法,引領了一場法學方法的革命。《古代法》的出現(xiàn)標志著英國現(xiàn)代
本書對于法律社會學這一交叉學科而言,《法律與社會》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它圍繞法律與社會這一邏輯線索,系統(tǒng)、全面地闡釋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呈現(xiàn)了用以解釋法律與社會互動關系的理論視角和社會學研究方法,對法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做了豐富、均衡、綜合的分析。第12版當中囊括了最新的時事和前沿研究,闡述了在當今時代,
《外國法制史研究》(第24卷第2輯)以法律文明的交流與互鑒為主題,分為主題研討、專題論文兩個部分;收錄的文章既有對古代法律文明的起源的探索,也有法律文明的繼受與傳承,還有原始法律文獻釋讀等的研究。
本書是由山西大學法學院主辦的探討法律前沿問題的論文集,長期面向全國征集優(yōu)秀論文,經編委會層層審核選拔,確保學術質量。自2006年開始,《三晉法學》每年出版1輯,至今已出版15輯。本次出版的第十六輯內容約有25萬字,包含名家論壇、專題評論、法學各科專論、課題成果、法學教育等欄目,對目前法學界較為熱點的問題作了學術探討與交
《法治論壇》是廣州市法學會主辦的公開出版物,每年出版4本,為中國學術期刊網所收錄。本書結合當前法治建設的實踐,開展相關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探討法學領域和司法實踐中的熱點難點,為推進法治建設提供法學理論支持和法律對策支持。《法治論壇(第67輯)》包括“認罪認罰從寬專題”“生態(tài)法治專題”“案例分析”“實務研究”“法談法議”
本書主要通過法律推理的諸多方面來討論“是否有法律推理這回事”,或者說“法律人思維究竟是什么”這一問題。本書的主要觀點是:其一,法律人思維(法律推理)的特獨性。法律人思維的獨特性不來自于獨特的法律職業(yè)、不是因為優(yōu)秀法律人通常所具備的那些優(yōu)點(溝通技術,設身處地為當事人著想,思維更加嚴謹、細致等),也不是因為法律領域存在著
本書深入闡述了責任的界定及其在法律運行機制中的定位,并論述了責任下法律運行機制的目標導向、內部構成素和外部環(huán)境建設等內容,對責任和法律的關系有較深入的分析,對法治社會的建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本書綜合百余年來的研究成果對中華法系進行重新認識,認為中華法系是一套涵蓋古代中國法律之制度、思想和文化的知識體系,歷經夏、商、西周的“禮•刑”時代,春秋戰(zhàn)國、秦的“法•律”時代,漢到清朝的“禮法”時代,至清末“西學東漸”方始解體;曾經對日本、朝鮮、安南等國的法制進程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