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一六〇七一六八五),明末清初書畫家、思想家、醫(yī)學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在晉中名望極高,精醫(yī)術(shù),擅鑒藏,又于經(jīng)史子集、詩文書畫無所不通!秵輳]妙翰》,紙本長卷,多紙拼接,其內(nèi)容主要抄録了《莊子》外篇之《天地》《天道》《天運》三篇,兼有議論、批點、筆記等,是雜書卷形式的典型
祝允明(一四六一一五二七),字希哲,一名肇,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人稱祝京兆。明代書家。一生仕宦不順,擅詩文,好酒色六博,尤精書法,被譽為有明第一。《草書蠶衣卷》,紙本,草書,共五篇,為祝氏早年自作秘藏之文,內(nèi)容為通達世事、勉勵自省之語。此作通篇氣息清古,用筆勁健而不失姿媚,結(jié)字奇崛而復(fù)歸自然,俯仰開合,欹側(cè)
趙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元代書畫家。字子昂,號松雪等,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趙宋宗室,趙匡胤十一世孫,謚號文敏。《行書洛神賦卷》,故宮博物院藏,紙本,行書,深得二王遺意,妍麗靈秀,氣勢端美,結(jié)體勻稱,氣勢跌宕。《行書洛神賦卷》,天津博物館藏,紙本,行書,運筆圓活遒媚,點畫豐腴端美,氣韻妍麗輕捷,格調(diào)舒朗清
吳說,字傅朋,號練塘,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大致生活在北宋末徽宗朝至南宋初高宗朝之際。年少便有盛名,南渡后,居臨安紫溪,人呼吳紫溪。其書復(fù)古晉唐,自藴新意,善題榜書,精于行草,獨善游絲書,稱絕于世。本書所輯《夏末帖》《二事帖》《致百姐恭人尺牘》《致二哥監(jiān)岳宣教尺牘》《垂喻帖》《致大孝宣教尺牘》《致款士提舉尺牘
《扈志碑》,全稱《隋上開府城皋郡公扈志碑》。隋開皇十四年(594)年十一月十二日刻立。無撰書人姓名。碑額篆書大隋上開府城皋公扈使君碑三行十二字。碑文正書,二十六行,滿行五十七字。清道光間出土于陜西西安南鄉(xiāng),出土時碑石左右兩邊已有損泐,未幾原石散佚,拓本亦極罕見,故晚清民國時學者多未見。此碑書法方整勁健,端
《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520)十二月二十一日刻。青石質(zhì),高一百零四厘米,寬八十九厘米。為舊碑改作而成,志陰上半尚存原碑首螭紋。此志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出土于河北省景縣,志陰刻有羅正鈞題記:宣統(tǒng)元年(1909),津浦鐵道修至德州北境,獲此石從土人,以銀幣三百購置金石保存所。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移藏于山東省博
太室闕,始建于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為陽城長呂常所建。是中岳廟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闕,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太室山前中岳廟之南。闕身用六層長方形鑿石壘砌而成,分東西二闕,高三點九米,寬約二米,厚約一米,東西兩闕相距六點七米。兩闕結(jié)構(gòu)相同,由闕基、闕身、闕頂三部分構(gòu)成。每闕又分正闕和子闕,正闕在內(nèi)、子闕在外
本書包括七個模塊,分別是認識繪畫的基本工具、繪畫的基礎(chǔ)技法、幾何形體的繪制、組合幾何形體的繪制、靜物的繪制、人物速寫、佳作賞析。本書主要講解素描寫生的基礎(chǔ)知識、基本技法和步驟要領(lǐng)。全書以作者大量的素描作品為范例,針對幾何形體、靜物和速寫的繪畫方法,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地講述素描技法的畫法和要點。本書立足于知識點
本書為中國畫集,收錄戴敦邦先生繪制的眾多傳統(tǒng)吉祥民俗題材畫作,兼有彩圖與線描圖,包括福祿壽三星、文武財神、和合二仙、麻姑獻壽、童子戲金蟾、鐘馗見喜等,寶相各異,生動傳神。
蘇軾是古代傳統(tǒng)士大夫的杰出代表,也是歷代讀書人心中的楷模。蘇軾不僅在詩文詞畫等方面成績斐然,在書法上也享有盛譽。對于蘇軾的書學思想,本書主要從九個方面進行闡釋。一是意的范疇;二是書寫體驗;三是技道問題;四是君子小人之評;五是無意于佳的創(chuàng)作心境;六是書卷氣問題;七是沖淡的精神境界;八是蘇軾的書法批評;九是蘇軾的新古典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