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工詩書,精通楷法。草書極為知名,與李白詩、裴昊劍舞并稱三杰。宋代蘇軾評曰:長史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態(tài)自足,號為神逸!豆旁娝奶,墨跡本。無款。明代董其昌始定為張旭書。五色箋。草書,F(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明代豐道生跋:行筆如從空擲下,俊逸流暢,煥乎天光,若非人力所為。董其昌跋:有懸崖墜石,急雨旋風(fēng)之勢。
懷素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zhuǎn)如環(huán),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后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可以說是古典的浪漫主義藝術(shù),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dāng)飲酒興起,不分墻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
智永,南朝人,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書圣王羲之七世孫,第五子王徽之后代。智永對后世書法影響深遠。他傳“永字八法”,為后代楷書立下典范。所臨《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廣為分發(fā),影響遠及日本。即使現(xiàn)在,依然是書法學(xué)習(xí)的經(jīng)典教材。
《出師頌》自唐朝以來,一直流傳有序,唐朝由太平公主收藏,宋朝紹興年間入宮廷收藏,明代由著名收藏家王世懋收藏,乾隆皇帝曾將其收入《三希堂法帖》。1922年,遜位清帝溥儀以賞賜溥杰的名義,將該卷攜出宮外,1945年后失散民間。《陸機平復(fù)帖索靖出師頌/歷代碑帖經(jīng)典原帖彩色放大本》收錄了經(jīng)典行書作品以供書法愛好者賞析。
《膽巴碑》,全稱《大元敕賜龍興寺大覺普慈廣照無上帝師之碑》,亦稱《帝師膽巴碑》。墨跡紙本。楷書。原卷縱三三·六厘米,橫一六六厘米。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該卷為趙孟頫在元祐三年(1316)六十三歲時奉元仁宗敕命撰文并書寫的碑文稿本,記述了元朝帝師膽巴的功德事跡。字體秀美,法度嚴謹,規(guī)整莊重,神采煥發(fā),較能體現(xiàn)“趙體”字的風(fēng)
《玄秘塔碑》是唐代書法家柳公權(quán)六十四歲時所書,書體端正瘦長,筆力挺拔矯健,行間氣脈流貫,顧盼神飛,全碑無一懈筆。字體以方取勢,引筋入骨,遒美勁健,世人稱柳書險勁,然不失端莊沉著之態(tài),故歷來學(xué)大楷的人,往往以此碑為入門典范。
《顏勤禮碑》,全稱《唐故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君神道碑》。顏真卿撰文并書。據(jù)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卷七記載,此碑立于唐大歷十四年(七七九)。原為四面環(huán)刻,今存三面,上下斷為兩截,左側(cè)銘文部分已被磨去。碑陽十九行,碑陰二十行,行三十八字;右側(cè)五行,行三十七字。今殘石高一百七十五厘米,寬九十厘米,厚二十二厘米。碑
《張猛龍碑/歷代碑帖經(jīng)典原帖彩色放大本》全稱《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無書寫者姓名,碑陽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陰刻立碑官吏名計十列。額正書“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評價其書“正法虬已開歐虞之門戶”。
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僅有一品在位于老龍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窯)。這些造像記中的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貴族、高級官吏和有道高僧。他們?yōu)樾⑽牡鄹韫灥禄驗槠砀粰譃?zāi)而開龕造像。他們的名字多在史書上有所記載。這些造像記中往往涉及當(dāng)年的史實,因此,龍門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shù)的精華之作、魏碑書法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