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生動記錄了曾繁仁先生治學與從教的許多重要時刻,其個人學術的發(fā)展脈絡,是山東大學文藝美學乃至中國文藝美學發(fā)展的縮影;其個人學術的開拓轉向,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美學、中國文藝理論學科發(fā)展需要深度契合。本書真實展現(xiàn)了曾繁仁先生“從國家需要出發(fā),做學問”的學者風范,一生致力于追求真諦、創(chuàng)立新義的學術勇氣。
主體間性理論是西方現(xiàn)代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所蘊含的思想方法對于克服主客二分的二元論思維方式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本書首先梳理了主體間性問題的理論譜系,將其區(qū)分為認識論形態(tài)、存在論形態(tài)、倫理學形態(tài)、社會學形態(tài),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主體間性理論與主體性理論之間的關系,認為主體間性理論本身是從主體性哲學中引申出來的,是對后者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發(fā)表學術論文的選集,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我國當代著名馬克思主義美學家、文藝理論家周來祥先生美學思想及當代美學發(fā)展趨勢研究的論文。第二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藝理論研究的論文,試圖揭示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藝理論的基本特征和時代價值。第三部分是對美學和文藝學研究的方法論意識和問題化意識
《中國審美理論(第五版)》將審美問題放在人文價值科學的層面上進行探討,試圖以西方學說為參照坐標,從中國的傳統(tǒng)和文化背景出發(fā),創(chuàng)構出具有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審美理論,并結合中國的國情,對西方的相關學說進行了吸收和同化。在研究方法上,本書體現(xiàn)了歷史意識與當代意識的統(tǒng)一,思辯與實證的統(tǒng)一。書中闡發(fā)了儒、道、釋相關思想的積極因素,
“儒道互補”美學史觀是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提出并在《華夏美學》中確立和貫穿的重要觀點,是其突破西方美學重圍,探尋中國文化的深層文化心理結構,提升中國美學自信心而建構的重要理論成果。本書是作者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繼續(xù)修改完善的著作。本書梳理了“儒道互補”美學史觀的形成、發(fā)展和深化的具體過程,分析了其儒道同一、兼收并蓄等豐
汪裕雄是當代知名美學家,代表作是《審美意象學》和《意象探源》,二書一論一史,縱橫相交,對中國古代的意象范疇做了深刻的思考與論述。本書是汪裕雄先生1978年起在安徽師范大學任教期間所留下的講義手稿,呈現(xiàn)了他以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審美意象”范疇為中心,探索由“易象”經(jīng)“樂象”到“意象”從而轉換為審美范疇的流變過程,溯及審美起源
美國哲學家沃爾頓的藝術哲學理論認為:幾乎一切再現(xiàn)藝術作品的審美欣賞都是以作品為游戲道具而展開的假扮游戲。假扮游戲是指作為游戲者的欣賞者有意識地假裝相信虛構世界及其虛構事實為真實的行為。本書作者從沃爾頓藝術哲學理論闡釋及其在中西方藝術中的應用等角度,對假扮游戲展開論述,并結合中西藝術史具體作品進行個案研究。全書設假扮游戲
本書從思想史語境出發(fā),論證居間美學作為當代美學轉型的一種未來可能性。隨著現(xiàn)代性進程的縱深推進,生活世界的復雜性日益提升,新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層出不窮,美學作為一門古老又常新的學科,作為審美現(xiàn)代性話語建構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同樣面臨轉型的挑戰(zhàn)。本書分為四編,分別以批判理論與主體理論批判理論的語言轉向批判理論的美學轉型走向居間美學為主
20世紀中國美學的話語建構不僅在論爭與熱潮中交纏演進,更在中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以及歐美、日本與俄蘇等多元復雜話語背景中雜糅性生成。本書將20世紀中國美學的話語建構聚焦到現(xiàn)代以來重要的人物與思潮中,透過歷史文化語境和文獻細讀的把握予以學案性質的考察,力圖微顯闡幽、以小觀大。與此同時,將現(xiàn)代以來的人物、史案與思潮重置于世界美學的
本書以中國老莊美學的核心命題為中心,涉及西方美學中的柏拉圖美學、康德美學和存在主義美學,并以馬列主義美學為基底和綜合,將中西美學統(tǒng)一于樸素這一概念之下。姚云帆 邱偉杰先生用概括但詳略得當?shù)墓P調(diào),借助中西方哲學家們的理論反思,在《普及美學原理》中敘述了西方美學一步步在大眾文化的沖擊下迷失方向的歷史線索,并站在中國美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