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植被是石羊河流域荒漠生態(tài)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荒漠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起著主導作用,其分布及變化對于我國西部地區(qū)環(huán)境變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書基于大量野外調查和查閱資料的基礎上,系統介紹了石羊河流域自然環(huán)境及變化特征,荒漠植物區(qū)系、生活型及物候特征,荒漠植被類型、分布及動態(tài)變化特征,分析了荒漠植被演替規(guī)律及其影響因
本書在對全球和中國云杉林進行概述的基礎上,以樣方數據為憑證,系統地描述了中國云杉林15個群系(含75群叢組和132個群叢)的地理分布,自然環(huán)境,生態(tài)特征,群落組成、結構和類型,建群種的生物學特性,生物量與生產力,群落動態(tài)與演替,價值與保育等特征。全書圖文并茂,數據翔實,通俗易懂,引證了650個樣方,附配200多幅反映群
本書的樣方數據是近十年來的調查數據以及部分歷史數據,共1184個樣地,3353個樣方的數據資料。按照植被分類系統,中國針茅草地被劃分為32個群系,132個群叢組,508個群叢。其中9個群系為新發(fā)現,70%以上的群叢組和群叢為首次記錄。針茅草地在中國14個省區(qū)都有分布。其中,10個省區(qū)有針茅群系新紀錄,尤其以新疆、青海和
本書共17章,概括地介紹了植物組織培養(yǎng)(第二至七章)、生命密碼解析(第八至十章)、基因工程(第十一至十五章)、植物生物技術育種應用(第十六和十七章)四個模塊的內容。本書強調多學科交叉融合,兼顧理論知識與前沿進展的有機結合。同時以二維碼形式配備豐富數字資源(包括3D模型與3D動畫、彩圖、拓展閱讀、思考題答案等),方便加深
本書是作者對世界蓑蘚屬植物20余年分類研究工作的總結。書中展示了256個種和15個變種及亞種,并編制了分種檢索表,具體包括每個種的主要特征、引證的模式標本和普遍標本,及其異名、分布等信息,同時配有絕大部分種的墨線圖,及主要形態(tài)類群的彩色圖片。書中還基于分子系統發(fā)育分析,提出將該屬分為2個亞屬和22個組,并討論了其生物地
本書對世界和中國的羊草草地進行了概述。以野外實地樣方記錄為依據,將中國境內的羊草草地劃分為16個群叢組,146個群叢。其中,羊草草原有6個群叢組和62個群叢;羊草草甸草原有4個群叢組和36個群叢;羊草草甸有6個群叢組和48個群叢。分別在群系水平的地理分布、自然環(huán)境、生態(tài)特征、群落組成、群落結構、群落類型、生物量與生產力
本書對全球木荷林的地理分布、植被生境、結構類型與群落動態(tài)等特征進行了整合性論述。同時回顧了中國木荷林的研究歷史,重點論述了中國木荷林的分布及特性。我國的常綠闊葉林是具有全球代表性的地帶性植被。與針葉林等單優(yōu)、寡優(yōu)群落結構不同,常綠闊葉林多數會形成多優(yōu)群落。其中木荷林是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優(yōu)勢類群之一,同時也是具典型亞
本書將中國淡水硅藻研究的現有成果與國際上研究進展相結合,對我國現有的淡水硅藻科屬進行梳理,提出我國淡水硅藻的分類體系,對每個屬的特征、識別要點、分布等進行描述,并配有顯示特征的照片,為淡水硅藻的鑒定、分類研究和教學提供依據。書后附有各科屬中文名和拉丁名索引。
本卷是對我國籃狀菌屬物種分類學研究的階段性總結,描述了在我國發(fā)現的該屬7個組的92種,即籃狀菌組51種、島籃狀菌組16種、糙刺孢籃狀菌組16種、紫籃狀菌組3種、螺旋籃狀菌組3種、桿孢籃狀菌組2種、細�;@狀菌組1種,增補了青霉屬叉狀亞屬16種,共計108種。每個種均記錄了漢名、學名、文獻引證、種加詞詞源、模式菌株及其遺傳
《植物學實驗實習指導》教材圖文并茂,全彩印刷。內容包括植物形態(tài)解剖和系統分類、植物學野外實習實訓、附錄三大部分。植物形態(tài)解剖和系統分類部分選編了植物學基本實驗技術、植物細胞結構、植物的組織、種子的形態(tài)結構和幼苗類型、根尖和根的構造、莖尖和莖的構造、葉的結構、植物營養(yǎng)器官的變態(tài)、花與花序、果實的結構與類型、藻類和菌類、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