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戲源于山東省的章丘、歷城一帶,傳于濟南、淄博、濱州、濰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戲,以唱腔優(yōu)美動聽,語言生動風趣,表演樸實細膩而著稱,地方特色濃郁。由于所流傳地域的方言、風俗等差異,大致劃分為東、西、北三路。后由于種種原因,東路和北路肘鼓子漸趨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專業(yè)的戲曲團體承續(xù)下來,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戲劇院
越調是河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陜西東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東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越調的主奏樂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來一般用墜胡。 越調除戲曲形式外還有曲藝和木偶兩支分支。1942年河南發(fā)生大旱,期間許多越調藝人(如張桂蘭)等都曾轉入過地攤說唱,等災荒過后,再重新回到舞臺來演唱
《中國京劇史料編年(1740-1949)》為京劇史料集,引用文獻近100種,約457萬字,分為15卷(16開),以時間為序編排。本書系編年體例,起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止于1949年(1949年因資料稀少且凌亂,未摘錄),含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7朝及中華民國時期,共200余年。本書所收錄內容以
本書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京劇百部經典外譯系列》工程中第六輯。本輯包含刺王僚、羅成叫關、趙氏孤兒(上中下)、祭塔以及一冊《京劇藝術概述》。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京劇藝術的發(fā)展歷史、藝術特點、行當與流派、音樂和聲腔、聲韻和念白、服裝、化妝、道具舞臺、表演技巧等方面的基本常識。全面、系統(tǒng)、立體的延續(xù)記錄戲曲藝
本書是紀念中國話劇誕生110周年推出的大型話劇文獻匯編,收錄民國時期(兼收清末)具有重要資料價值的話劇雜志161種,影印出版。編者在書前為每種雜志撰寫了內容提要,介紹出版源流,方便讀者利用。本書前言由中國話劇歷史與理論研究會會長、原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所所長田本相先生撰寫,對中國現(xiàn)代話劇雜志進行了系統(tǒng)的介紹與研究。這是一
本書以原版影印的方式全面收錄了民國時期刊印的中國戲曲史著25種,如王國維《宋元戲曲史》、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周貽白《中國戲劇史》、盧前《明清戲曲史》《中國戲劇概論》等等,且所選書目均是民國初版。本書作為民國戲曲學史研究的重要資料,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
本書通過著名昆曲藝術家柯軍先生與戲迷少年陸誠的對談,講述了《夜奔》《沉江》《對刀布戰(zhàn)》《別母亂箭》《酒樓》《望鄉(xiāng)》《告雁》《指路闖界》《胡判》《云陽法場》《生寤》11折昆劇的臺前幕后故事,包括劇情鑒賞、表演闡述、師輩傳承等,配以每一折的服裝照及別具特色的昆曲畫和柯軍書寫的曲牌。本書的裝幀形態(tài)別致,超薄藝術紙印刷,較好地
《中國秦腔藝術百科全書》是一部全面、系統(tǒng)介紹秦腔藝術的權威性大型工具書,是對秦腔文化進行進一步發(fā)掘保護的*有整理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的文化奠基工程。它融理論性、知識性、民俗性、普及性于一體,以廣大戲曲愛好者、專業(yè)秦腔工作者和文化事業(yè)工作者為主要讀者對象,是秦腔文化普及的有力工具。《全書》分為秦腔史、表演藝術、秦腔音樂、舞臺美
《滿目繁華——京師梨園科班》是“滿目繁華——京師梨園百年”系列圖書的其中一部。作者在數(shù)年走訪京師梨園世家、浸淫京師梨園史的基礎上,梳理了京師梨園界的各大科班,詳細敘述了32個科班的詳細情況,包括創(chuàng)立歷史、創(chuàng)辦人、代表曲目、培養(yǎng)的人才等等,提供了豐富的史料素材。按照科班成立的先后順序,對稿件內容進行編排,隨文附有大量梨園
《昆曲藝術圖譜》為全面展現(xiàn)昆曲藝術的大型圖冊。全書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主要是從現(xiàn)存的眾多昆曲圖片中精選出既有重大歷史意義,又較為精美的部分加以匯集、加工、編輯,在一定程度上以縱、橫兩個維度展現(xiàn)出昆曲藝術的前世今生,使讀者在欣賞精美畫面的同時,能夠感受到昆曲藝術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和當下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