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精品展覽“馬背上的青銅帝國——鄂爾多斯及北方青銅文化”的圖錄。圖錄以鄂爾多斯及周邊地區(qū)發(fā)現的戎狄—匈奴游牧民族的物質遺存為主要內容,以時代演進為序,分“鄂爾多斯與北方系青銅器”“北方游牧文化帶與草原馬背帝國”“馬背帝國的青銅世界”“薪火延綿血脈傳承”四大部分,濃墨展現鄂爾多斯青銅器與北方系青銅
本書對燕山南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進行了全面梳理,根據自然和考古學文化兩方面特征,把燕山南北地區(qū)分為燕山以北和燕山及其以南兩個地區(qū),在對兩個地區(qū)遺址詳細分期的基礎上,又將其劃分為十八段,七期,三個發(fā)展階段,并對十四種考古學文化的分布、特征、類型、分期、年代、譜系、聚落形態(tài)進行了詳細討論。
本書以現代金銀細金工藝技術為基礎,對國內考古出土的文物進行分析,是將工藝與文物相結合論述的一部著作。全書在概述了中國金銀器的發(fā)展史和金銀開采提取的歷史之后,分別論述了現代金銀開采與提純,貴金屬及合金物化性能、加工方法與檢測,以及花絲、實鑲、鏨刻、焊接、變金、燒藍、鑲嵌寶石等工藝在出土文物上所見的痕跡,最后介紹了一些國外
《重慶文物考古論集(**輯)》共包含論文36篇,以重慶地區(qū)文化遺產的綜合研究為主題。在文物考古版塊,既有從地域角度的綜述性研究文章,也有圍繞大溪文化、巴文化、漢晉墓葬、宋代城址等方面的個案研究,同時亦包含煉鋅、制鹽、制瓷等極具重慶本土特色的手工業(yè)考古研究探索;在科技考古與修復保護方面,主要包含動物考古、植物考古、數字考
《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技術(第三輯)》是重慶高校市級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技術重點實驗室、重慶師范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編輯出版的2020年學術輯刊,設有科技考古、文物保護、考古新發(fā)現、國際考古四個欄目,總計收錄38篇研究論文和發(fā)掘報告(簡報)。科技考古方面有動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環(huán)境考古、同位素考
本論文集收錄了中國社會科學論壇·早期都邑文明的發(fā)現研究與保護傳承暨陶寺四十年發(fā)掘與研究國際論壇論文25篇,主要討論陶寺文化、陶寺遺址的遺跡或遺物,涉及陶器、玉器、天文、動物考古、植物考古以及早期都邑與文明的相關認識。
鄂爾多斯文博事業(yè)從鄂爾多斯古陸地中孕育,幾十年間流經了薩拉烏蘇的蜿蜒曲折,倒映出了鄂爾多斯青銅文明的璀璨,譜寫了北方草原青銅文化的贊歌。在鄂爾多斯文博事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幾代文博人拼搏奮斗、繼往開來,用赤誠之心發(fā)掘和守護著鄂爾多斯古老文化遺產,用專精技能建立起文博事業(yè)一個又一個豐碑!抖鯛柖嗨刮牟┤恕鯛柖嗨刮牟┦聵I(yè)發(fā)
中國西南考古是中國考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文明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書是第一部全面、系統介紹并闡述20世紀以來中國西南考古的發(fā)現與研究的著作,并根據西南地區(qū)的自然地理區(qū)劃與文化區(qū)域,按時代先后重點介紹和闡述了新石器時代至西漢時期中國西南地區(qū)的考古發(fā)掘與研究的情況。
本書通過對三星堆遺址陶器序列的完善和空間結構發(fā)展的分析,推測復原了三星堆“城長”的過程。此外,還通過對三星堆城市結構的還原、成都平原遺址分布和某些獨特遺跡現象的分析,推測在三星堆甚至成都平原邁入文明過程中的關鍵所在。
本書是北京市文物局攜首都博物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北海公園、新維暢想數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多家機構,多學科、多維度對著名的瀆山大玉海展開科學檢測、測繪、研究的專著。瀆山大玉海是中國玉文化史乃至中國文化史上一件十分重要的文物,數百年來,傳奇曲折,疑問重重。本次研究運用現代科技儀器無損檢測鑒定與文獻檢索論證相結合的
本書是“吉金光華——山西青銅博物館基本陳列”的珍品集萃,上起陶寺,下至秦漢,跨越整個青銅時代,分為華夏印跡、禮樂春秋、技藝模范三部分,從2200多件展品中選出了最有代表性的100多件精品文物,以歷史、文化、技藝三個視角集中展示了中國青銅時代的發(fā)展歷程和成就,為讀者展示了三晉大地的青銅文明、演繹了中國青銅文明的輝煌樂章。
《湖南考古輯刊》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的以湖南地區(qū)考古學發(fā)掘與研究成果為主,兼顧國內外考古學研究的一套集資料性與學術性于一體的系列學術文集。本書為叢書的第15集,收錄6篇考古發(fā)掘報告(簡報)和12篇研究論文(含1篇訪談錄)。報告內容涵蓋千家坪遺址、魯家山遺址、唐林遺址H42、九牯洞遺址、五里坪漢墓、五里牌東漢墓等考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科研基金出版資助項目”,是對陜西省寶雞地區(qū)宋、元、明以來的道教碑刻進行拓片和內容的整理。其中,北宋天圣重修至德常寧觀碑、元正大長春真人本行碑、元至元隴州龍門景福山玉宸宮記、明永樂尋張三豐圣旨碑、明天順張三豐遺跡記碑,以及新出土的張三豐真人所作《無根樹》詞二十四首石刻等,具有較大的文獻價值。
2019年,中國考古學會在武漢大學主持召開了“中國考古學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本文集收錄論文22篇,會議報道與綜述2篇,從多個角度討論了中國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問題。這些論文的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考古學的關系,考古發(fā)掘、地層學、類型學與考古報告編寫等田野考古方法,史前考古、歷史時期考古的研究重點與方法,考古學文化
《西部考古》(第20輯)是在西北大學“211工程”經費資助下,西北大學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西北大學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考古學研究中心、邊疆考古與中國文化認同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和西北大學唐仲英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技術實驗室聯合編著的學術半年刊,收錄考古調查、發(fā)掘報告及研究論文等共計20篇,以中國西部地區(qū)為立
本書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18年度考古報告集。收錄考古調查發(fā)掘簡報及分析報告17篇,包括鹽源縣皈家堡遺址新石器時期、青銅時代、歷史時期發(fā)掘材料,越西縣東柵子新石器時期遺址發(fā)掘材料,成都市青羊區(qū)紅碾社區(qū)7組小學項目、金沙遺址“金牛社區(qū)綜合樓”地點、成都市成華區(qū)紅花堰遺址、成都市新都區(qū)南橋街遺址等商周時期遺址發(fā)掘材料,成
本書是河北省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系列考古報告之一,主要對2006年保定容城北張遺址的考古發(fā)掘資料進行了整理和介紹。此次發(fā)掘的工作面積1000多平方米,總計清理各類遺跡單位30余處,其中包括先商時期、戰(zhàn)國至漢時期、唐至明清時期的文化遺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遺跡遺物,為研究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面貌及發(fā)展演變狀況均提供了重要的實
“南海Ⅰ號”宋代沉船的發(fā)現、打撈和發(fā)掘是我國水下文物發(fā)掘與保護事業(yè)的里程碑事件。為了解“南海Ⅰ號”古沉船遺址的環(huán)境變遷及其與沉船保存狀況間的關系,在海洋無脊椎動物鑒定分類的基礎上,本書應用動物生態(tài)學、動物地理學、環(huán)境生物學的理論和技術分析了堆積在沉船遺址沉積物中的無脊椎動物遺骸的組成、數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利用多項
本書是有關于中國東北地區(qū)考古研究的專題論文集,共計收錄論文21篇。研究時限包括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夏至戰(zhàn)國時期),地域包括黑龍江流域、西遼河流域、下遼河流域、遼東半島地區(qū)、鴨綠江和圖們江流域,研究內容主要為上述時空范圍內諸多考古學文化的年代特征、時空關系、親緣關系、演進格局以及與周鄰地區(qū)考古學文化的交流互
本書以高分子基礎知識為切入點,以中國古代手工紙的產生、發(fā)展為線索,首先介紹了中國古代手工紙的定義及其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緊接著梳理了手工紙的主要成分以及古代主要加工工藝,然后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了手工紙的老化及降解。最后,結合筆者多年的研究,整理了與古代手工紙相關的、常用的物理化學性能的科學分析方法及應用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