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病書》是中古稀見典籍,十多件敦煌寫本《發(fā)病書》殘卷的發(fā)現,彌補了中古傳世文獻之不足,為解決《發(fā)病書》在歷史上的存在與流行提供了有力證據,有助于保存并豐富唐宋時代的文獻典籍,并為中古醫(yī)療社會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本書分為文獻整理篇和研究篇兩部分。整理篇對流散于中外各收藏機構的敦煌寫本《發(fā)病書》逐一進行全面錄文、校注,
本書是20世紀50年代整理的云岡石窟考古調查資料,包括大量圖片及現場實測圖,京都東方文化研究員水野清一、長廣敏雄撰寫的研究報告。其中的圖片是20世紀30~40年代在石窟現場拍攝的,十分珍貴。這些資料在云岡石窟研究方面具有開拓性意義。
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古代皇帝陵研究的背景;晚清至民國期間中國古代皇陵的調查、發(fā)掘與研究;晚清至民國期間中國古代皇帝陵調查與研究的專題研究。
陜西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史前時期原始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了令人矚目的史前文明。陜西地區(qū)發(fā)現了大量的史前遺址,如半坡、姜寨、北首嶺、楊官寨、石峁遺址等,為我國史前藝術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條件和充實的資料。史前藝術作為我國傳統(tǒng)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彩陶、陶塑、玉石雕刻等輝煌燦爛、異彩紛呈,這其中陶塑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龍嘴遺址位于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zhèn),是一處以油子嶺文化時期為主的古城遺址,其遺存可以分為早晚兩期,是研究油子嶺文化的特征、分期、年代、譜系關系以及聚落形態(tài)等方面的重要資料。龍嘴遺址所處的大洪山南麓一帶目前已經發(fā)現4座史前古城,其西北距著名的天門石家河古城約6公里,東北距天門笑城古城約22公里,東北距應城門板灣古城、陶家湖古
本書主要介紹了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以來環(huán)境考古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作者及其課題組在長江流域從事環(huán)境考古學研究近20年來成果的總結。全書共四部分15章,重點介紹長江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區(qū)域的遺址時空分布學研究、典型遺址考古地層學研究以及典型自然沉積地層環(huán)境演變背景研究等,并在此基礎上對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以來典型遺址地層與
青銅容器器類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紀初王國維先生對觥、盉的研究,而運用現代考古學的方法研究青銅容器器類,則是近幾十年來的事情,先后有爵、方鼎、盨等器類的專門研究。本書對青銅壺的產生及發(fā)展的過程、特點、原因有比較清晰的認識。
目前考古和傳世發(fā)現的銅斝,最早出現于夏末即二里頭文化四期,一直沿用到西周早期,中期后不見,延續(xù)時間較長。出土地點分布于全國十一個省、市,范圍較廣。對銅斝的著錄研究可分為三個時期,20世紀40年代之前,對銅斝的研究局限于器物學范疇,僅是對銅斝基本情況的記錄,且研究對象多為傳世銅斝。20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以《商周彝器
距今6500~5000年的紅山文化因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后遺址的發(fā)掘而得名,是中國東北地區(qū)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在中國文明起源和早期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本書通過系統(tǒng)梳理紅山文化田野考古調查和發(fā)掘材料,對紅山文化發(fā)現與研究歷程、類型與分期、聚落布局特征、埋葬習俗、祭祀遺存、經濟形態(tài)、原始宗教信仰、手工業(yè)生
本書是沈陽地區(qū)舊石器遺址調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是兼具資料性質和學術性的專著。全書分為四章:第一章介紹了沈陽地區(qū)地理概況與舊石器遺址的主要發(fā)現,第二章按石器工業(yè)類型分類逐一介紹了區(qū)域內的各個遺址情況;第三章探討了沈陽地區(qū)舊石器的工業(yè)類型,并將其與同時期全國其他區(qū)域舊石器特征進行了橫向對比;第四章為結語。
本書在田野考古調查的基礎上,集資料性與學術性為一體,對菏澤市現存的漢代至清代有代表性的各單體石刻,就其存放單位、形制、基本內容等均做了言簡意賅的題錄;對涉及的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也逐一做了簡介。進而,以歷史發(fā)展為脈絡,分別對菏澤市古石刻的起源、形制、分類、紀時和價值等進行了總結和概述,為研究魯西南地區(qū)古代的社會、政治、
由周必素編*的《2003-2013貴州基建考古重要發(fā)現(精)》是2003~2013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設工程的一系列重要考古調查、勘探和發(fā)掘成果的集中展示,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這十年來貴卅I考古工作取得的豐碩成果。本書共分為四章,以時間為軸線,分別介紹了史前時期、商周時期、戰(zhàn)國秦漢時期和魏晉至明清時期的重
1993年郭店楚簡的出土,使我們終于看到了先秦未焚書的真正面目,震驚了整個學術界。《尊德義》、《成之聞之》、《六德》為戰(zhàn)國中晚期楚國寫本,其成書年代要比抄寫時間更早,是郭店簡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全篇論述治國、修身、為學、向德之要,內容豐富,保存完好,是出土典籍中的精品。但由于這三篇用戰(zhàn)國楚文字書寫,用語特殊,釋讀、編聯難
本書是中國西部地區(qū)第一本洞穴遺址發(fā)掘記,把洞穴考古工作者與文化遺存有機的聯系了起來,為在該地區(qū)乃至其他區(qū)域從事洞穴遺址發(fā)掘、研究提供了有骨有肉的對比資料。玉米洞上篇記述的石制品,具有獨一無二的技術特征,與歐洲、非洲、近東甚至印度次大陸的石器文化相比均表現出明顯差異。即便是與東南亞地區(qū)如泰國、越南、柬埔寨、老撾等對照,玉
景德鎮(zhèn)南窯考古發(fā)掘與研究——2014年南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文以中國墓碑的歷史沿革、文化形態(tài)、藝術特征為核心,力求從設計藝術學的角度對墓碑進行全面梳理、分析和深入研究,以期呈現它的肇始、演進、興盛的整個過程,展示傳統(tǒng)墓碑的文化價值、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
一般提到的《蒼頡篇》,由三部分組成,包括《蒼頡》、《爰歷》以及《博學》,是秦代為了統(tǒng)一文字而頒布的字書,采用四言韻文的形式。此書是了解秦漢時期規(guī)範語言文字的重要資料,對於研究文字的傳習史也有重要作用。但早已失傳,所幸在出土文獻中,我們有幸又見到了相關資料。出土《蒼頡篇》研究通過對已公布的斯坦因所獲敦煌漢簡、居延舊簡、居
《北方民族考古第2輯》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編輯的《北方民族考古》系列學術集刊。本輯收錄了考古發(fā)掘報告、研究論文、碑銘考釋和書評等共29篇。內容涉及舊石器時代至歷史時期中國北方及邊疆地區(qū)的古遺址、古墓葬、古城址、巖畫和重要出土文物等諸多方面。
土遺址保護,尤其是潮濕環(huán)境下土遺址的保護一直是文物保護中*為困難的課題之一!冻睗癍h(huán)境下考古現場土遺址保護探索性研究》針對我國潮濕環(huán)境土遺址面臨的問題,主要開展了潮濕環(huán)境土遺址保護理念、潮濕環(huán)境土遺址特征、史前土遺址建造工藝、病害分類與病害機理、土遺址保護加固材料與保護效果評估、考古現場土遺址力學穩(wěn)定性與控制技術等方面
《慶祝魏存成先生七十歲論文集》為慶祝魏存成先生七十歲而編輯的學術論文集。《慶祝魏存成先生七十歲論文集》共收錄學術論文三十余篇,內容涉及中國考古學的諸多領域!稇c祝魏存成先生七十歲論文集》附有魏存成先生的主要論著目錄及學術活動照片四十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