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述義》為學者王孺童的佛學述義專著,是對龍樹《中論》經文之含義所作的系統(tǒng)全面的梳理闡釋。全書包括正文(《中論述義》)二十七品經文和述義,以及附錄(龍樹九種余論之經文和述義)。作者致力于佛學研究多年,佛學功底深厚且著述頗豐,在本書中對經文義理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對于佛學研習者研究學習《中論》及中觀學說頗有助益,也有助于增進一般讀者對佛學文化的了解。對龍樹《中論》及其他九論的經文均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佛教中觀學說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本書是對《中論頌》《佛護釋》兩部大乘佛教義理基石、大乘佛教經典的藏語文本進行的漢語翻譯及注釋。
本書從各種古籍中輯錄中華創(chuàng)世神話的有關記載,以“天地開辟”“三皇五帝與鯀禹治水”“人文肇始與氏族方國”“諸神與靈物”為分類,可以為神話愛好者及學者提供初步的文獻基礎。
佛教三藏典籍中就佛教徒須遵循的宗教戒律有著清晰而明確的規(guī)定,律法既是維持佛教僧團的核心力量,又是佛教徒修行的核心內容。本書從佛教修行的視角出發(fā),對佛教典籍中有關“性”(包括sex,gender和sexuality三個層面)與飲食禁戒的文本進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戒律為基礎而延伸出的佛教禁忌,較少帶有宗教神圣性的色彩,其初始目的多是為了促進宗教的修為,是日常生活與修行的指導方針。本書還對釋迦摩尼的入滅年代(公元前386-前383年)和佛教第一次結集時間做了新的考證。
本書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建設項目成果,隸屬“中國俗文化研究大系”中的“俗語言研究叢書”。本書為古代漢語研究專著,主要對唐宋禪籍中所見俗語,包括諺語、慣用語、歇后語和俗成語進行討論。全書包括緒論、結語和六個主要章節(jié):一、俗語研究概況;二、禪籍俗語的語義層次及存在形態(tài);三、禪籍俗語的來源與演變;四、禪籍俗語的修辭;五、禪籍俗語中的民俗文化蘊含;六、禪籍俗語的作用與特點。禪籍是唐宋時代語言的大寶庫,本書對禪籍俗語進行系統(tǒng)的探討,可以推動漢語俗語研究更進一步。
《神話的力量:在諸神與英雄的世界中發(fā)現(xiàn)自我》是一本重新認識神話、發(fā)現(xiàn)自我、探知關于心靈真理的書。“耶穌的復活不是肉體的復活,而是精神生命的重生,佛陀經歷的苦難不是外在的磨難,而是內省的誘惑;我們被趕出伊甸園,并不是因為神的憤怒,而是源于我們對生活本能的依戀……”我們之所以對豐沛的神話智慧感到疏離,是因為我們失去了解讀神話的本能,錯讀了神話的語言! 不管世界各地的神話有何不同,其實都在呼喚我們對生命本身的深度覺醒。 當代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與美國知名電視人比爾·莫耶斯通過對話的形式,就神話
坎貝爾是一名在神話的奇妙世界中尋找啟示的文化英雄,他創(chuàng)造性地將人文價值及宇宙性的精神體驗,注入當代科學及藝術的詮釋中,不僅豐富了神話學的研究領域,更為人類未來的新神話開辟出遼闊的想象空間。在《指引生命的神話:永續(xù)生存的力量》中,他將文學、哲學、心理學、人類學、考古學等知識應用到對神話的解讀,并將神話思維應用到對人類歷史、東西方文明、戰(zhàn)爭與和平等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的解讀中。他用超越人類社會中各種幻象沖突的唯一真理貫通了古今中外的智慧,他認為神話在個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的融合過程中,尤其是人回歸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