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5章。第一、二章對黔東苗語的有角度空間系統(tǒng)和無角度空間系統(tǒng)進行了宏觀的考察和分析。第三、四、五章對空間范疇表達式進行微觀個案分析。個案研究分別從空間方所表達、存現(xiàn)句、處所句以及空間位移動詞進行了詳細分析。同時,該部分論述過程中,作者還結合了語言、思維、心理、環(huán)境等方面之間的互動互證關系來進行支撐。
本書《彝人論彝:語言·文化·認同》收錄了巫達教授多年來研究語言、文化與人類學的精華作品,共計15篇論文。身為彝族人,巫達教授從彝語出發(fā)來探討彝族文化,其中語言學方面的研究涉及語音、詞源、語法、口語,含大量表格以及彝文、語法結構、漢語的對照分析,文化方面的研究涉及彝族的歷史、地理、考古等方面,人類學方面主要探討了彝族及相關族群的民族和文化認同等。全書視角多元,內(nèi)容扎實,語言學、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相結合。本書是作者對彝族語言文化研究的一次總結性回顧,是一部關于彝族的人
《漢語方言調查基礎知識·蓮山擺彝語文初探》體現(xiàn)了邢先生在方言調查方面的理論研究和田野實踐的成果。前者是邢先生“漢語方言調查”課程的講義,著重介紹了漢語方言調查研究的基礎知識,既便于教學參考,也可以作為語言調查的入門書;后者(與羅常培合著)記錄了云南蓮山傣語的語音系統(tǒng),書中將老傣文與國際音標對照列出,并且對傣語的詞匯、語法結構進行了描寫分析,是最早的關于傣語方言調查研究的著作之一。
本書以《同音》(重印本)、《文!贰段暮ks類》為基礎,對西夏文字結構、西夏文文法、語音進行探索,還對西夏文佛經(jīng)、西夏軍事、醫(yī)藥、占卜等文書進行整理和分析,利用西夏人自己撰寫的字書、韻書,嘗試去復原西夏的語言體系,是目前較為系統(tǒng)地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的著作,對于學者進一步了解和研究西夏的語言文字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本書分為研究篇、譯文注釋篇、?逼齻部分,研究篇主要論證了《文海寶韻》的形制、名稱、編纂時間、作者及《文海寶韻》與《五音切韻》的關系,明確了過去專家們難以尋覓、甚至完全否定的入聲字;譯文注釋篇是將《文海寶韻》的西夏文圖版進行錄文和翻譯,并對難懂詞匯進行注釋;校勘篇主要對《文海寶韻》各類中的西夏文字詞進行?,糾正了以往翻譯的錯誤。本書不僅補充了一些新的圖版,而且還與多種資料進行核對,將幾十枚雜類殘片拼合、綴聯(lián)成頁,補綴成較為完整的雜類文書,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本書收錄了王靜如先生的原著論文及翻譯作品《東漢西南夷白狼慕漢歌詩本語譯證》《西夏文經(jīng)典題款譯釋舉例》等。如在原著論文《西夏文經(jīng)典題款譯釋舉例》中,列舉了在翻譯西夏文佛經(jīng)刊刻題款,特別是對帝王尊號進行翻譯時,因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與漢語的差異性,作者進行了詮釋,并對個別西夏文字進行討論。本書通過對西夏文字與文獻的研究與譯解,為研究西夏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本書共三冊。分別是《白族語言文化釋義叢書·日常用語》《白族語言文化釋義叢書·諺語熟語》《白族語言文化釋義叢書·話語材料》。通過國際音標注音的方式記錄白語發(fā)音,輔白語朗讀的音頻二維碼,利用在紙質圖書為載體,采用多媒體手段,通過系統(tǒng)整理白族的語言體系和詞匯構成,對白語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進行剖析和挖掘,將詞匯和發(fā)音以故事的形式釋義語言的內(nèi)涵和來源,配以音頻發(fā)音,將白族的文化和歷史、生產(chǎn)及生活、風俗與民情等綜合地、立體地對年輕一代白族同胞進行白語傳承教育,同時也向正在使用白語的白族同胞展現(xiàn)本民族語言背后的文
本書為《滿族語言與文化研究叢書·滿語系列》分冊之一,包括滿語修辭格種類及特點、滿語修辭的風格、滿語修辭的歷時發(fā)展、滿語修辭的文化意蘊等內(nèi)容。滿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世界范圍內(nèi)全球化進程加快,滿族傳統(tǒng)文化卻呈迅速衰退甚至瀕危狀態(tài)。黑龍江大學滿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一直致力于瀕危滿語、滿族文化的傳承與研究,在滿語文化搶救調查、專題學術研究、滿文檔案整理諸方面都取得了優(yōu)秀成果和良好的社會影響。
本書從語言形態(tài)探討認知發(fā)展關系、探討滿語語言類型與認知模式的關系等在學術思想上有所創(chuàng)新。從語言認知類型學框架下探討滿語認知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語言特征,對于今后從認知角度探討滿語與阿爾泰語言的同源關系乃至探索認知發(fā)展與滿語瀕危過程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采用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對滿語形態(tài)、語義和概念結構進行描寫、分析,利用認知科學的前沿理論對滿語形態(tài)語言材料進行分析和解釋,發(fā)掘滿語族群認知模式和思維方式,可為其他語言研究提供研究范式。
本書系2018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蒙古勒津文庫》叢書之一。地名是歷史的精髓要素之一,雖是一個個簡單的名稱,卻道盡了地與人、地與事、地與物的種種關系。中國地名體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區(qū)的變化、傳統(tǒng)文化等觀念,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名大如省、自治區(qū)、市縣名稱,小到鎮(zhèn)、村、街道、橋梁名稱,還有大量的雅稱、簡稱、別稱等。有的地名歷千年不變,有的地名則多次更換,每個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個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