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大背景是中國考古“走出去”——在過去的十余年中,中國的一些大學和文物考古機構(gòu)陸續(xù)走出國門,由周邊國家開始,逐漸走到了遙遠的埃及和中美洲,到世界各國開展考古工作,漸成燎原之勢。為什么要發(fā)掘其他古老文明?如何進行古代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橫掃歐亞大陸的匈奴留下了哪些考古學印記?吳哥窟如何從廢墟中重生?鄭和船隊真的在非洲留下“血脈”了嗎?全球文明版圖如何形成?十位“走出去”的一線考古領(lǐng)隊,以中國視角重返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親身講述發(fā)掘中的所見所獲、所思所想,以及考古遺存背后的文明內(nèi)涵。這十個獨具代
北京大學圖書館在李大釗任主任期間成為收集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鎮(zhèn),革命文獻也是本館的重要特藏之一!侗本┐髮W圖書館藏革命文獻圖錄》擬以圖文結(jié)合的方式介紹亢慕義齋藏書、早期《共產(chǎn)黨宣言》譯本和抄本、影響青年毛澤東的三本著作、李大釗捐贈圖書館的期刊、李大釗任圖書館主任期間圖書館購買的進步書刊、毛澤東選集解放前各種版本、解放前在國統(tǒng)區(qū)流傳的偽裝本革命文獻、孑民圖書室收藏的進步圖書等珍貴革命文獻,從文獻來源、版本價值、歷史意義等方面進行揭示。
本書收錄了來自意大利4家博物館、國內(nèi)14家文博收藏單位的珍貴文物203件(套)。全書分為“孕育”“塑造”“城與國”“發(fā)展·共生”四個單元,講述生活在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古代人民,依靠大河流域發(fā)展農(nóng)耕文明的精彩歷程,是一次高度自覺的文明對話。全書以世界大河流域誕生的文明古國為主題,聚焦世界文明之源,在交互的文明展示中以期讓讀者充分認識華夏文明的輝煌,進一步促進民心相通,構(gòu)建人文共同體。
本書的研究填補了學界的兩項空白。一是探索了史前學研究方法論,因為在當時的專著中,都沒能解決在沒有文獻記載的人類群體的歷史重建和解釋中所遇到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技巧構(gòu)成了史前學區(qū)別于考古學的獨特方法。二是用人類學的術(shù)語來討論前王朝時期的埃及。本書的研究橫跨了人類學和埃及學兩個領(lǐng)域,因此也是交叉學科研究的優(yōu)秀范例。時至今日,本書依然對世界史前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啟示。
“寶藏”,一個充滿神秘與奇異色彩的字眼。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樣東兩比它更能刺激起人類的敬畏和貪欲;沒有哪樣東西比它更讓人熱血沸騰。有的寶藏點燃了戰(zhàn)火,有的推動了新王國的誕生,有的卻帶來了悲劇和死亡……《傳說中的寶藏(全彩版)》中的所有疑團完全超出你的想象,徹底滿足你的好奇心,將帶你展開一程精彩刺激的探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