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種技術》(第三版)入選“十四五”職業(yè)教育國家規(guī)劃教材,按照作物育種的工作過程,以作物育種的基本理論和技術為基礎,拓寬并豐富了作物育種的實用技能知識,包括:緒論,育種目標,種質資源,作物的繁殖方式與育種,選擇與鑒定,引種與選擇育種,雜交育種,回交育種,雜種優(yōu)勢利用,誘變育種,遠緣雜交育種,倍性育種,抗病蟲性育種,
本書共4章,內容涵蓋:種子物理特性實驗技術、種子加工實驗技術、種子貯藏實驗技術、種子檢驗實驗技術4個方面共50個實驗。每一個實驗都介紹了基本原理、目的要求、材料和設備、方法與步驟、注意事項等,書后列有主要參考文獻。本書是編者在長期從事種子生產、加工、貯藏和檢驗教學、科研的基礎上,緊緊圍繞本科教學要求,參考目前國內外的研
本書系統(tǒng)地介紹了植物抗病蟲育種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成果和**進展,并輔以研究實例和習題,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全書包括導論、坐鎮(zhèn)以待的有害生物、對病原生物和寄生物的天然防御、植物-病原生物相互作用、抗性機制的多樣性、不同類型的有害生物、如何選育抗病蟲新品種共七章。本書既考慮了當前的教學需要,又注重聯(lián)系實際育種中遇到的問
本書吸收了國內外種子檢驗的基礎理論和**研究進展,特別是吸取了**修訂的《國際種子檢驗規(guī)程》內容,結合我國種子科技實踐編寫而成。其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種子扦樣、種子凈度分析與其他植物種子數(shù)目測定、種子發(fā)芽試驗、種子水分測定、品種真實性和純度室內鑒定、田間檢驗與小區(qū)種植鑒定、種子生活力測定、種子活力測定、種子重量測定、種子
本書第1章和第2章主要介紹了各種理化誘變因素及其劑量測定方法和輻射處理方案等;第3章則論述了突變的遺傳基礎;第4章重點介紹了誘變處理種子當代產生的損傷和生物學效應;第5章和第6章則在此基礎上對誘變處理后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作物各世代的種植選育方法做了詳細介紹;第7章突出介紹了高產、抗逆、品質等重要性狀的突變育種技術方法;
社區(qū)種子銀行最早出現(xiàn)于20世紀80年代末,由國際與各國民間組織推動建立,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快速推廣。盡管社區(qū)種子銀行已有30多年歷史,數(shù)量、多樣性和推廣速度一直在迅速增加,但是人們對其作用、貢獻和價值所知甚少。本書回顧了社區(qū)種子銀行的歷史、演變、經驗教訓、挑戰(zhàn)和前景,同時包含了廣泛的研究案例,是第一本關于全球范圍社區(qū)種子
本書是在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課題"荒漠草原區(qū)農牧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構建與可持續(xù)利用技術集成與試驗示范(2011BAC07B03)"和國家自然科學項目"圍封前后荒漠草原區(qū)土壤種子庫特征與繁殖對策研究(31540007)"支持下完成的階段性成果。寧夏鹽池地處我國典型的荒漠草原區(qū),自古以來就是農牧交錯帶。該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人地
本書以作物種質資源、作物重要目標性狀的選育和育種選擇方法為主線,系統(tǒng)介紹了主要作物種質資源研究進展、重要目標性狀的遺傳特點和改良方法及部分育種方法的研究進展。《BR》作物種質資源研究部分系統(tǒng)介紹了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及創(chuàng)新利用的研究進展。作物育種選擇方法部分,介紹了表型選擇的原理、性狀的選擇方法及基因組選擇等內
本書從作物遺傳改良的原理出發(fā),主要以近20年來獲得國家技術發(fā)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作物種質和品種的選育為案例,從育種理念、親本選配、選育過程、品種特性、推廣前景、應用效果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剖析。其中涉及的育種方法主要有雜交育種、回交育種、遠緣雜交、單倍體育種、輪回選擇、雜種優(yōu)勢利用、生物技術輔助育種等,是作物育種理論
本書為國家精品課程配套教材,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作物育種學的基本知識、常規(guī)育種方法、現(xiàn)代育種技術、重要性狀的鑒定方法、品種審定與種子生產和主要農作物育種等內容,是一本總論和各論合二為一、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充分考慮教學思路和讀者群體、由15所高等院校的一線教師通力合作的統(tǒng)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