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珠三角地區(qū)傳統(tǒng)舞蹈研究 本書稿是對珠三角地區(qū)傳統(tǒng)舞蹈的研究,傳統(tǒng)舞蹈既包括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但已失傳的舞蹈,如南越王國的宮廷舞蹈、南漢國的《五羊仙》大曲隊舞等;也包括流傳至今的各種節(jié)日吉慶舞蹈、宗教性舞蹈、戲劇劇種中的舞蹈、雜舞蹈等。采用文獻考證與田野調(diào)查相結(jié)合的方法,既可以補充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史、舞蹈史研究的一些空白,也為區(qū)域音樂史、區(qū)域舞蹈史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引言 一、研究緣起 對某一課題進行學術(shù)研究,其最根本的原因當然是因為這項課題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而且存在較大的可突破空間。為此,有必要對“珠三角地區(qū)傳統(tǒng)舞蹈研究”這一課題的研究價值及研究狀況作一簡單的回顧和介紹。 首先,關(guān)于這一課題的研究價值。如所周知,珠三角地區(qū)不但是全國經(jīng)濟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數(shù)量也是十分豐富的,就該地區(qū)傳統(tǒng)民間舞蹈的種類而論,據(jù)《中華舞蹈志·廣東卷》的不完全統(tǒng)計,有超過一百種之多。這批為數(shù)眾多的文化遺產(chǎn)一般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濃厚的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以及較高的藝術(shù)表演水平和工藝制作水平。因此,研究這一課題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 其次,關(guān)于這一課題的研究空間。應該說,對于這批極具價值的文化遺產(chǎn),目前的研究狀況并不能令人滿意,這可以從三個方面略作闡述:第一,對于珠三角地區(qū)傳統(tǒng)舞蹈這一課題,尚未有系統(tǒng)、全面、專門的學術(shù)專著、研究報告或?qū)W術(shù)論文集問世。第二,單篇的、專題性的學術(shù)論文數(shù)量偏少,論述亦不夠系統(tǒng)、深入;至于有份量、有影響的學術(shù)論文,更是鳳毛麒角。第三,資料性質(zhì)、概述性質(zhì)和簡介性質(zhì)的著述,主要有以下幾種: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中國ISBN中心1996年版;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編《中華舞蹈志·廣東卷》,學林出版社2006年版;葉春生先生著《嶺南風俗錄》相關(guān)部分,廣東旅游出版社,1988年版;葉春生先生著《嶺南民間文化》相關(guān)部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葉春生、施愛東二先生主編《廣東民俗大典》相關(guān)部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這類著述一般局限于藝術(shù)表演、音樂伴奏、舞蹈道具制作工藝等方面的敘述和介紹,缺乏其它角度的探討,學術(shù)深度也有待加強。 約而言之,過往學界有關(guān)這一課題的研究以簡介、概述及資料匯編居多,能從文化角度、民俗角度、歷史研究角度切入者很少,相關(guān)田野資料和文獻史料的收集工作也遠未完備,因而還存在著較大的研究空間和可突破空間。 除了研究價值和研究空間以外,區(qū)域文化認同感也是這一課題選定及研究工作展開的原因之一。筆者祖籍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zhèn)潢涌鄉(xiāng)學子甲,出生并成長于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qū),均為珠三角地區(qū)的發(fā)達城鎮(zhèn),因而對于本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較為熟悉,希望藉此研究為鄉(xiāng)土的文化建設盡一份綿薄之力。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稿的“研究地域”是“珠三角地區(qū)”,它包括一個省會(廣州)和六個地級市(深圳、珠海、東莞、佛山、江門、中山)的全部,以及三個地級市(惠州、清遠、肇慶)的一部分,這是第一個須要明確的概念。研究過程中,難免碰到一些特殊情況,所以“珠三角地區(qū)”這一概念有時會適當“外延”。具體來說,第一層次外延就是上揭“十市”的全部政區(qū)范圍。這一層次的外延在本稿中使用得最多,是第二個須要明確的概念。在某些情況下,珠三角地區(qū)這一概念還有第二層次的“外延”,也就是指整個廣東省,由于歷史文化的原因,廣東省內(nèi)各地區(qū)之間的傳統(tǒng)舞蹈有時是不能割裂開來研究的,所以在適當情況下會有“第二層次的外延”,這是第三個須要明確的概念。 本稿的“研究對象”是“傳統(tǒng)舞蹈”,所謂“傳統(tǒng)舞蹈”,必須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已經(jīng)存在的舞蹈藝術(shù),而且多數(shù)是在民國建立以前就已存在,有超過一百年以上歷史者。對于缺乏傳統(tǒng)、沒有歷史文化積淀的東西概不列,這是第四個須要明確的概念。具體一點說,傳統(tǒng)舞蹈既包括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但已失傳的舞蹈,如南越王國的宮廷舞蹈,南漢國的《五羊仙》大曲隊舞等;也包括流傳至今的各種節(jié)日吉慶舞蹈、宗教性舞蹈、戲劇劇種中的舞蹈、雜舞蹈等。據(jù)初步統(tǒng)計,有超過一百種之多,它們都可以進入本稿的研究范圍。這是第五個須要明確的概念。 本稿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其一是個案研究,被選作重點研究的個案約有二十余種,簡單涉及者則近一百種。這是充分考慮到研究者各方面能力而作出的選擇,也考慮到舞蹈的代表性和藝術(shù)性。換言之,本稿從始至終并不打算對珠三角地區(qū)的傳統(tǒng)舞蹈作“全面性”的研究,這是必須明確的。其二則是文獻考證與田野調(diào)查相結(jié)合的方法,一方面因為傳統(tǒng)舞蹈多流傳于民間,很多情況下須要通過田野調(diào)查的方式獲得資料,另一方面也因為研究者較為熟習文獻的收集、整理和考證,所以采取了兩者結(jié)合的方法。 三、價值預期 “珠三角地區(qū)傳統(tǒng)舞蹈研究”這一課題業(yè)已初步完成,希望能夠在以下幾個方面產(chǎn)生影響并體現(xiàn)出一定的價值: 第一,在“嶺南學”研究方面。珠三角地區(qū)是嶺南地區(qū)的一部分,也是嶺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中心;而珠三角地區(qū)的傳統(tǒng)舞蹈則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嶺南文化研究的日漸深入,以及“嶺南學”這一概念在學術(shù)界的不斷提倡,這一課題的完成應當會對嶺南學研究有所貢獻。 第二,在音樂學和舞蹈學研究方面。由于珠三角地區(qū)傳統(tǒng)民間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鮮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以及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對它們作出研究,既可以補充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史、舞蹈史研究的一些空白,也為區(qū)域音樂史、區(qū)域舞蹈史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第三,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方面。就國內(nèi)目前狀況而言,許多學者眼中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還算不上是嚴謹意義的學術(shù)研究,為了改變這種觀念,本稿的研究力求突出它的學術(shù)性,并希望通過這一研究改變目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中的一些不良現(xiàn)象。 第四,本稿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創(chuàng)新,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點:其一,文獻考證與田野調(diào)查相結(jié)合的做法,而且盡量將兩種不同的材料充分組合起來,以發(fā)揮它們的最大價值。其二,圖、文結(jié)合的表達方式。由于舞蹈是一種通過身體語言來表達的藝術(shù),若要清楚說明問題,必須借助于圖片。為此,本稿收錄了不少相關(guān)的舞蹈圖片以供參考。其三,表、文結(jié)合的敘述方法。由于采用“重點個案重點研究”的策略,對于概述性質(zhì)的東西多使用表格予以說明,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點、面結(jié)合的效果。
黎國韜,1973年生于廣州,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現(xiàn)為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中心教授,曾出版學術(shù)專業(yè)6種,發(fā)表專業(yè)論文120余篇。
上編 概述與歷史 第一章 珠三角地區(qū)傳統(tǒng)舞蹈概述 第一節(jié) 悠久歷史 第二節(jié) 舞蹈分類 第三節(jié) 表演特征 小結(jié) 第二章 廣東地區(qū)傳統(tǒng)舞蹈傳播路向述略 第一節(jié) 北來之例 第二節(jié) 西來之例 第三節(jié) 外來之例及外傳之例 第四節(jié) 自相傳播之例 小結(jié) 第三章 南越王墓出土玉舞人考 第一節(jié) 玉舞人概況 第二節(jié) 玉舞人舞蹈之性質(zhì) 第三節(jié) 南越民俗之滲透 余說 第四章 舞隊前導旗幟考 第一節(jié) 標旗隊旗與隊名牌 第二節(jié) 彩旗令旗與引舞之器 第三節(jié) 古老的淵源 余說 第五章 《五羊仙》大曲隊舞釋論 第一節(jié) 釋略 第二節(jié) 論略 余論 中編 動物舞 第六章 龍舞淵源新探 第一節(jié) 珠三角地區(qū)龍舞簡介 第二節(jié) 兩種錯誤觀點 第三節(jié) 中國龍舞源于漢代西域 余說 第七章 番禺鰲魚舞考述 第一節(jié) 鰲魚舞的基本情況 第二節(jié) 鰲魚舞的歷史淵源 第三節(jié) 鰲魚舞的遺產(chǎn)價值 第八章 春牛舞與立春儀考 第一節(jié) 春牛舞的基本情況 第二節(jié) 春牛舞的歷史淵源 第三節(jié) 從儀式到藝術(shù) 余說 第九章 竹馬源流補說 第一節(jié) 竹馬民俗之起源與流行 第二節(jié) 竹馬之藝術(shù)化 第三節(jié) 廣東的假馬藝術(shù)述略 小結(jié) 第十章 嶺南獅子舞功能述略 第一節(jié) 獅子與獅子舞的來源 第二節(jié) 吉慶娛樂與健身功能 第三節(jié) 悼亡與驅(qū)疫功能 小結(jié) 第十一章 吳川舞貔貅淵源新探 第一節(jié) 舞貔貅的淵源 第二節(jié) 舞貔貅與豹舞 余論 下編 其他舞蹈 第十二章 舞火狗考 第一節(jié) 增城舞火狗的基本情況 第二節(jié) 增城舞火狗淵源考 第三節(jié) 龍門舞火狗與狗王崇拜 小結(jié) 第十三章 禾樓藝術(shù)及其發(fā)展歷史試探 第一節(jié) 跳禾樓與驅(qū)儺儀式 第二節(jié) 禾樓藝術(shù)的其他形態(tài) 余說 第十四章 藥發(fā)傀儡補述 第一節(jié) 研究回顧 第二節(jié) 藥發(fā)傀儡新考 余說 第十五章 飄色的起源與歷史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沙灣飄色與飄色起源 第二節(jié) 臺閣與飄色 余論 附錄 附錄一 歷代祭孔及相關(guān)樂舞資料簡編 第一節(jié) 封孔、祭孔的部分史料 第二節(jié) 唐代開元年間的祭孔儀式 第三節(jié) 元代的祭孔儀式 第四節(jié) 清代雷州的祭孔儀式 第五節(jié) 民國潮陽的祭孔儀式 第六節(jié) 現(xiàn)行德慶學宮的祭孔儀式 第七節(jié) 祭孔的歌章、舞譜 第八節(jié) 孔府丁祭樂儀 附錄二 略論廣東傳統(tǒng)舞蹈中的武術(shù)表演 第一節(jié) 舞蹈中的武術(shù) 第二節(jié) 舞武結(jié)合之原因 小結(jié) 附錄三 竹馬戲形成年代論略 第一節(jié) 形成年代諸說 第二節(jié) 竹馬戲形成不晚于明中葉 第三節(jié) 竹馬戲與白字戲 小結(jié) 征引文獻 一、基本典籍 郭茂倩《樂府詩集》,中華書局1979年。 魏徵等《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 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中華書局1979年。 周密撰、傅林祥注《武林舊事》,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年。 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吨芏Y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 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1998年。 司馬遷撰、三家注《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 杜佑撰、王文錦等點!锻ǖ洹罚腥A書局1988年。 葛洪輯《西京雜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 范曄撰、李賢注,司馬彪撰志、劉昭注補《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 沈約《宋書》,中華書局1974年。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中華書局1982年。 崔令欽撰、羅濟平校點《教坊記》,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 呂祖謙編《宋文鑒》,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孟元老撰、李士彪注《東京夢華錄》,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年。 朱載堉《樂律全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213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李昉等編《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年。 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華書局1988年。 乾隆御制《律呂正義后編》,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217冊。 陳旸《樂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211冊。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敔《雅樂發(fā)微》,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jīng)部182冊,齊魯書社1997年。 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戴望《管子校正》,收入《諸子集成》五冊,上海書店1986年。 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 呂毖《明宮史》,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651冊。 宋濂等《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 朱孝臧《彊村叢書》,上海書店1989年。 段安節(jié)撰、羅濟平校點《樂府雜錄》,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徐堅等《初學記》,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890冊。 鄭麟趾《高麗史》,收入姜亞沙等編《朝鮮史料匯編》,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4年。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屈大均《廣東新語》,中華書局1985年。 歐陽修《新五代史》,中華書局1974年。 徐松《宋會要輯稿》,收入《續(xù)修四庫全書》779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jīng)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1992年。 劉安《淮南子》,收入《諸子集成》七冊,上海書店1986年。 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 張華《博物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徐應秋《玉芝堂談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 曾慥《類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釋文瑩撰《玉壺清話》,中華書局1984年。 施耐庵、羅貫中著《水滸傳》(容與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呂不韋編、高誘注、畢沅校正《呂氏春秋新校正》,收入《諸子集成》六冊。 黃暉撰《論衡校釋》,中華書局1990年。 魏收《魏書》,中華書局1974年。 脫脫等《遼史》,中華書局1974年。 鄭方坤《全閩詩話》,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1486冊。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湛注《列子》,收入《諸子集成》三冊,上海書店1986年。 宋孟向《土牛經(jīng)》,收入《說郛》卷一百九,《文淵閣四庫全書》882冊。 郝玉麟等監(jiān)修《廣東通志》,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564冊。 黃庶《伐檀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1092冊。 佚名《錦繡萬花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蕭統(tǒng)編、李善注《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官修《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 吳自牧撰、傅林祥注《夢粱錄》,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年。 周密撰、傅林祥注《武林舊事》,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年。 佚名《西湖老人繁勝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47冊,齊魯書社1995年。 姚元之《竹葉亭雜記》,中華書局1982年。 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 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四集》,商務印書館1958年影印。 浦漢明!朵浌聿菊m(xù)編》,巴蜀書社1996年。 佚名《白兔記》,收入毛晉編《六十種曲》十一冊,中華書局1958年。 郭璞注、邢昺疏《爾雅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楊衒之著、楊勇校箋《洛陽伽藍記校箋》,中華書局2006年。 錢易撰、黃壽成點!赌喜啃聲罚腥A書局2002年。 劉昫等《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宗懔撰、譚麟譯注《荊楚歲時記譯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姚思廉《梁書》,中華書局1973年。 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收入俞為民、孫蓉蓉主編《歷代曲話彙編·唐宋元編》,黃山書社2006年。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文淵閣四庫全書》350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中華書局1986年。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度珴h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說《張燕公集》,中華書局1985年。 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應劭《風俗通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 向宗魯《說苑校證》,中華書局1987年。 項安世《周易玩辭》,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14冊。 俞琬《周易集說》,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21冊。 王宏《周易筮述》,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41冊。 陸次云《峒溪纖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56冊。 孫星衍等纂《漢官六種》,中華書局1990年。 焦循《孟子正義》,收入《諸子集成》一冊。 曾公亮、丁度等《武經(jīng)總要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封演《封氏聞見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劉侗、于奕正撰、孫力校注《帝京景物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劉廷璣撰、張守謙點!对趫@雜志》,中華書局2005年。 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中華書局1986年。 陳淳《北溪大全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1168冊。 二、近人著作 珠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珠海市文物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朱松瑛主編《中華舞蹈志》,學林出版社2006年。 陳兆復《古代巖畫》,文物出版社2002年。 葉春生《嶺南風俗錄》,廣東旅游出版社1988年。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年。 梁倫主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中國ISBN中心1996年。 岑仲勉《隋唐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強《中西戲劇文化交流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 王克芬《中國舞蹈發(fā)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榮芳、黃淼章《南越國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廣州市文管會、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編《西漢南越王墓》(考古學專刊丁種四十三號),文物出版社1991年。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書店2002年。 蕭亢達《漢代樂舞百戲藝術(shù)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一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 林惠祥《中國民族史》,商務印書館1984年。 呂思勉《中國民族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 錢玄、錢興奇編著《三禮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汪寧生《古俗新研》,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科學出版社2002年。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收入《民國叢書》五編85冊,上海書店1996年。 吳熊和《高麗唐樂與北宋詞曲》,收入《吳熊和詞學論集》,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于錦繡、楊淑榮主編《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考古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張自成、錢冶主編《復活的文明――一百年中國偉大考古報告》,團結(jié)出版社2000年。 郭大順《紅山文化》,文物出版社2005年。 張光直《濮陽三蹻與中國古代美術(shù)上的人獸母題》,收入《中國青銅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年。 崔忠清等編《山東沂南漢墓畫像石》,齊魯書社2001年 周到等編《河南漢代畫像磚》,上海美術(shù)出版社1985年。 徐毅英等編《徐州漢畫像石》,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 陜西省博物館編《陜北東漢畫像石》,陜西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5年。 王充撰、劉盼遂集解《論衡校釋》,中華書局1990年。 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顧祿撰、王邁校點《清嘉錄》,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宮崎定市《條支和大秦和西!,收入劉俊文主編、辛德勇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九卷,中華書局1993年。 伯希和《犂靬為埃及亞歷山大城說》,收入馮承鈞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二卷七編,商務印書館1995年。 常任俠《絲綢之路與西域文化藝術(shù)》,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三聯(lián)書店2002年。 葉春生《嶺南民間文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康保成《儺戲藝術(shù)源流》,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傅起鳳、傅騰龍《中國雜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烏丙安先生《中國民俗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年。 馮雙白等著《圖說中國舞蹈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麻國鈞、麻淑云《中華傳統(tǒng)游戲大全》,農(nóng)村讀物出版社1990年。 任半塘《唐戲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王克芬《中國舞蹈發(fā)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黎國韜《先秦至兩宋樂官制度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 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上雜出版社1953年。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shù)》,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葉春生、施愛東主編《廣東民俗大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黎國韜《古代樂官與古代戲劇》,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少數(shù)民族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增城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增城縣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郁南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郁南縣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黎國韜《古劇考原》,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 賴伯疆《廣東戲曲簡史》,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孫楷第《傀儡戲考原》,上雜出版社1952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書店2004年。 丁言昭《中國木偶史》,學林出版社1991年。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fā)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康保成《中國古代戲劇形態(tài)與佛教》,東方出版社中心2004年。 福建省戲曲研究所編《福建戲史錄》,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孔繁銀撰《衍圣公府見聞》,齊魯書社1992年。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2版。 陳多、葉長!吨袊鴼v代劇論選注》,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 潘光旦《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上海書店1991年。 三、學術(shù)論文及其它 許一伶《論徐州西漢樂舞俑的藝術(shù)特色》,載《東南文化》2005年2期。 白芳《南越王墓出土玉舞俑舞姿芻議》,收入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等編《南越國史跡研討會論文選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 袁仲一《秦代金文陶文雜考三則》,載《考古與文物》1982年4期。 黎國韜《樂府起源新考》,載《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1期。 陳四海《樂府:始于戰(zhàn)國》,載《音樂研究》2010年1期。 吳凌云《吳越文物研究三題》,收入《南越國史跡研討會論文選集》。 楊英杰《先秦時期的戰(zhàn)旗、戰(zhàn)金、戰(zhàn)鼓》,載《文史知識》1987年12期。 漢語大辭典編委會《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7年。 于平《龍舞臆斷》,載《民族藝術(shù)》1986年1期,第197頁。 黃鳳蘭《舞龍文化探析》,載《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3期。 王繼強《中國舞龍運動價值功能的探討》,載《福建體育科技》2008年3期。 王建緯《龍舞原始――兼論雩舞的起源》,載《四川文物》2000年2期。 黃潤柏《壯族舞春牛習俗初探》,載《廣西民族研究》1997年4期。 龐梅、劉廷新、龐卡《桂東南民間曲藝唱春牛的調(diào)查與研究》,載《四川戲劇》2009年4期。 李暉《竹馬民俗文化的起源、傳承與演進》,載《淮北煤師院學報》哲社版2000年3期。 李暉《唐代竹馬風俗考略》,載《中南民俗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周育德《竹馬說》,載《戲曲研究》1980年第2輯。 孟廣來《竹馬·竹馬舞·趟馬――從民間舞蹈到戲曲程式的發(fā)展一例》,載《民俗研究》1986年2期。 張發(fā)穎《戲曲表演中的第三種馬》,載《尋根》1996年3期。 楊馥菱《臺灣新營竹馬陣源流考》,載《戲劇藝術(shù)》2001年2期。 洛地《竹馬與采茶》,載《中華藝術(shù)論叢》7輯。 胡朝陽、王義芝《敦煌壁畫中的兒童騎竹馬圖》,載《尋根》2005年4期。 譚偉、張宏淵、余從編制《中國戲曲劇種表》,收入《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 黎虎《獅舞流沙萬里來》,載《西域研究》2001年3期。 林梅村《獅子與狻猊》,收入《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文物出版社1998年。 增城市文化局《增城市民間手工技藝調(diào)查表》,內(nèi)部資料。 曾國棟《舞火狗:麻車夜色金光燦》,收入曾應楓、龔伯洪主編《廣州民間藝術(shù)大掃描》,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徐文《麻車火狗》,載《增城風情》,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編輯出版1995年。 黎國韜《秦儺新考》,載《中華戲曲》第38輯,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8年。 凌純聲《古代中國及太平洋區(qū)的犬祭》,收入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jīng)典·信仰民俗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增城麻車劉氏族譜編輯理事會編《增城麻車劉氏族譜》,內(nèi)部刊行,1998年。 葉春生《原生態(tài)與活化石――從禾樓舞說起》,載《文化遺產(chǎn)》2008年2期。 費師遜《跳禾樓――遠古稻作文化的遺存》,載《中國音樂學》1997年1期。 鄧輝、馬聘《禾樓舞文化特色初探》,載《神州民俗》2008年1期。 劉琳琳《藥發(fā)傀儡辯》,載《戲劇》2007年3期。 葉明生《古代肉傀儡戲形態(tài)的再探討》,載《中華戲曲》第39輯。 汪寧生《釋武王伐紂前歌后舞》,載《歷史研究》1981年4期。 歐倫彬、羅其森《樂昌青蛙獅舞再現(xiàn)人間,近九旬傳承人寶刀未老》,載《韶關(guān)日報》2008年2月24日,第A01版。 沈沉《論“啰哩連”》,載《南戲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1年。 饒宗頤《南戲戲神咒啰哩嗹之謎》,載《梵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