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走進校園》序
肖復興
崇文書局編輯出版一套“作家走進校園”叢書,其中選有我的一本,我感到很榮幸,又囑我為這套叢書作序,我更感到榮幸?纯醇用藚矔钠渌麕孜蛔骷遗笥,和我年齡相仿,便想當年和讀這套叢書的中小學生一樣,也曾經(jīng)是個學生,坐在校園里,渴望作家能夠走進校園,和他們促膝交談,將心中繽紛如花的一些想法,和紛亂如云未解的困惑,拋給他們,問問他們,聽聽他們怎么說。這會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參照物。
我沒有趕上這樣的好時候,在我讀中學的整個六年中,沒有見過一位作家走進我們的校園。但是,我應該還是幸運的。初二的那一年,我們學校的特級數(shù)學教師閻述詩先生去世了,詩人光未然寫來一封悼念的信,貼在了校園的板報上。因為抗戰(zhàn)期間閻述詩先生為光未然的《五月的鮮花》譜曲,這首著名而動人的歌曲,至今仍在傳唱。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作家的筆跡,趴在板報前仔細地看,想看看和我們學生寫在作文本上的作文有什么差別。光未然的這封信,引起我對作家的興趣和想象。
初三的暑假,我見到的第一位作家是前輩葉圣陶先生。雖然不是在我們的校園,而是在他的家中,但因是第一次見到作家,而且是蜚聲中外真正的作家,心里很是激動。和他交談之后,再來讀他的文章,感覺不一樣。記得那時在語文課本里讀他的《多收了三五斗》,在他的書中讀《稻草人》和《春聯(lián)兒》,真的學到了很多東西。這個難忘的印象,寫進收入小學語文課本里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高一的那一年,冰心先生的散文集《櫻花贊》出版了,我買了一本。那是我讀到冰心先生的第一部作品,對她充滿想象,可惜,我見不到她,她從未走進我們的校園。我便在學校的圖書館里找到她出版的所有作品集,并且整本抄錄了她的《往事(二)》。未見其人,卻在文字中是那樣的熟悉,冰心先生的這些書籍,對我青春期的成長是至關(guān)重要的。我應該格外感謝在那時候在校園里和冰心先生的邂逅,當然,指的是和她的作品的邂逅。
作家走進校園,更重要的是作家的作品走進校園。從而使得學生們更方便地讀到作家所寫的適合他們閱讀的作品。這是最為重要的。
其實,這是一種雙向的選擇,相互的走進。既是作家走進校園,也是同學們走進作家,在校園里的邂逅與碰撞,撞擊出的火花才會璀璨而有趣。校園的青春氣息,同學們的愛恨情愁,乃至嘆息和痛苦,在作家的文字中可以找到幽婉的回聲。同學們內(nèi)心深處激蕩起的漣漪,會在作家作品的風的吹拂下,變得惆悵,也變得搖曳生姿,是那樣的清澈見底,清純可愛,活色生香。
因此,作家走進校園和同學們的邂逅,是多了一些大朋友和同學們進行交流的平臺,讓同學們多了一些青春別樣的參照物,多了一些成長有益的文本,多了一些情感豐富的密碼,而不僅囿于作文成績的提高,從中只是為找到一些寫作的方法,或摘抄一些漂亮的詞句,然后在自己的作文中去現(xiàn)兌現(xiàn)買。
我一直這樣認為,青春季節(jié)的閱讀,是人生之中最為美好的狀態(tài)。實現(xiàn)這種美好的狀態(tài),需要和現(xiàn)在的三種閱讀狀態(tài)做決絕的斗爭,便是拇指閱讀、碎片閱讀和實用主義閱讀。拇指閱讀,指的是現(xiàn)在越來越普遍的手機微信,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朋友圈”。碎片閱讀,指的是現(xiàn)在流行的網(wǎng)絡(luò)閱讀方式,這種方式,更多獲取的是信息,而信息和閱讀是兩碼事。實用主義閱讀,前面所說的只是為了寫作文,便是實用主義閱讀的一種。
實現(xiàn)這種美好的閱讀狀態(tài),首先要坐下來,找到適合自己并且自己真正喜歡的作品認真去讀。這種閱讀,會讓你的心里充滿美感、善感和敏感,會讓你和現(xiàn)實拉開一點距離,對生活的未來充滿一點想象,總覺得會有什么事情一定發(fā)生,而即將發(fā)生的那一切將會都是很美好的。我以為,這就是這種閱讀狀態(tài)給予一個正在成長的中小學生最重要的收益了。
青春季節(jié)的閱讀,融化在青春的血液里,鐫刻在青春的生命中,讓我們一生受用無窮。而在這些的閱讀之中,文學書籍的作用在于滋潤我們的心靈,給予我們的溫馨和美感,以及善感和敏感,是無可取代的。日后我們長大當然可以再來閱讀這些書籍,但和青春時的閱讀已是兩回事,所有的感覺和吸收都是不一樣的。青春季節(jié)的閱讀和青春一樣,都是一次性的,無法彌補。一切可以從頭再來,只是安慰自己于一時的童話。
青春季節(jié)的閱讀,確實是最美好的人生狀態(tài),是青春最好的保鮮和美容,是生命最好的回憶和紀念。
崇文書局出版的這套“作家走進校園”,是一次很有意義的嘗試。他們選擇的作家,是為同學們所熟悉的;他們選擇的文章,是語文教材和考試試題中同學們所常見的。這套叢書,便為作家和同學之間搭建了這樣一個更為方便和通暢的平臺與通道,讓彼此有一次邂逅,有一個選擇,有一種碰撞。我相信,不會讓同學們失望的。如果從這里,你們能夠獲取一點感悟和力量,聽到一點發(fā)自內(nèi)心真誠的聲音,發(fā)現(xiàn)到一點青春成長的軌跡,當然,還能多一點文字與情感表達的方法和能力的話,我相信你們肯定不會虛度年華,而會長得結(jié)實而豐腴,一夜恨不高千尺地長大;剡^頭,你會感謝這套叢書或這套叢書的一本。那么,我要代表加盟這套叢書的作家們說,也要謝謝你!
民族小學
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許許多多的小學生,有傣族小學生,有景頗族小學生,也有阿昌族和德昂族小學生,還有漢族小學生。他們的穿戴不同,他們的語言不同?墒牵麄儊淼綄W校,就都成了好朋友。他們鮮艷的服裝,把學校打扮得更加美麗。他們一齊向高高飄揚的國旗問好,向老師問好,向在校園里飛躥歡叫的小鳥問好!
“當,當當!當,當當!”大青樹上的鐘聲響了。
上課了,不同民族的小學生,在同一個教室里上課。他們跟著年輕的女老師,用普通話讀課文。老師讀一句,他們讀一句。他們的聲音真好聽!這時候是多么安靜,連樹枝都不搖動了,鳥兒都不吵了,蝴蝶們也停在花朵上,好像一切都在聽小學生們讀課文。最有趣的是,跑來了一只猴子、一只山貍,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樣好奇地看著小學生們讀課文、畫圖畫……當小學生們在大青樹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戲時,也會招引來許多小鳥,甚至孔雀、馬鹿和麂子。
啊,這是一所民族小學,一所南方邊疆的民族小學。古老的?鐘,掛在大青樹粗壯的枝干上。鳳尾竹的影子,在潔白的粉墻上搖晃……
附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課文:
我們的民族小學
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還有漢族的。大家穿戴不同,語言不同,來到學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鮮艷的民族服裝,把學校打扮得更加絢麗多彩。同學們向在校園里歡唱的小鳥打招呼,向敬愛的老師問好,向高高飄揚的國旗敬禮。
“當,當當!當,當當!”大青樹上的鐘聲敲響了。
上課了,不同民族的小學生,在同一間教室里學習。大家一起讀課文,那聲音真好聽!這時候,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最有趣的是,跑來了幾只猴子。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樣好奇地聽著同學們讀課文。下課了,大家在大青樹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戲,招引來許多小鳥,連松鼠、山貍也趕來看熱鬧。
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小學,一所邊疆的民族小學。古老的銅鐘,掛在大青樹粗壯的枝干上。鳳尾竹的影子,在潔白的粉墻上搖晃……
喊沙民族小學
來到喊沙民族小學,正趕上放午學。一位老師敲著掛在西西果樹上的鋼管,炸耳的脆響聲里,孩子們從教室里吵吵嚷嚷轟跑出來。有的把書包往樹枝上一掛,叫喊著跑到河里去了。學校旁邊的小河里,立即響起拍打水花的聲音和嬉笑聲。有的簇擁著,從我身旁走過,嘰嘰喳喳說著傣話,溶進薔薇花、絨球花的路徑。在明亮的亞熱帶的陽光下,這些鮮艷如花的傣家孩子們,給我以極大的興奮。隨著他們的離開,學校里靜寂下來,四周的竹籬草頂教室,像鳥窩一樣空蕩了。
學校里有六位老師,這時都走了出來。我們在一蓬鳳尾竹下交談,彼此介紹。我的筆記本上,記下了他們的名字:楊德清、閻菊英、丙、熊鳳珍、楊愛萍、趙維麗。都是年輕人。只有楊愛萍結(jié)婚有孩子了,孩子也只有十個月。奶奶又領(lǐng)孩子,又幫她做飯。她愛人是一位公安人員,在梁河縣工作。她想把愛人調(diào)到瑞麗市來,報告寫了幾個月還沒有動靜?吹剿,同伴們和她開玩笑,她紅著臉跑開了。學校里沒有食堂,只有楊愛萍一放學就可以吃到熱飯熱菜,其他老師還得自己燒火現(xiàn)做。我到過幾所民族小學,都是這樣。比較起來,邊疆的小學老師、中學老師要艱苦多了。我對他們充滿敬意。
熱情的老師們邀請我和他們一齊煮飯吃。他們除住房外,各有一間小廚房,都是竹棚。幾位年輕女教師,不僅住房收拾得干干凈凈,廚房也是整整潔潔的。只是蒼蠅多,老鼠多,簡直沒法治。受她們的影響,或者監(jiān)督,學校里唯一的男教師,被她們戲稱為“獨兒子”的楊德清,也很愛干凈。楊德清矮矮胖胖的,一團和氣。他當老師已經(jīng)兩年了,看來他很愛他的工作。他的書桌上,有教科書,有作業(yè)本,有教學參考書和教育學之類的書,也有詩歌和小說,還有一束新鮮的玫瑰花,插在一個罐頭瓶里?磥硭埠軙。我到廚房里來,他只讓我往火上添柴,其他事不要我插手。不一會,他燜熱了飯,炸花生米,炒豆腐,炒青辣子,最后又沖了一鍋小蔥蛋花湯。一陣子忙乎,弄得他滿臉通紅,鼻尖冒汗。
吃飯了,各人把各人準備的飯菜,匯集到閻菊英的廚房里來,出自五位老師之手的不同的菜肴,擺滿了一張方桌。不是什么大魚大肉,都是普通平常的菜食:白菜、四季豆、花生米、牛干巴、酸菜豆腐、洋芋、辣子、小干魚……擺在一起是那樣豐富,那樣新鮮。除了色香味俱全,還有什么呢,還有老師們純潔美好的心愿。我不是他們的客人,而是他們的朋友。傣族女教師丙,拎來一壺甜酒;ù赏肜锏沽司,我們舉起來,為愉快的聚餐干杯!六個人,一邊吃,一邊說笑,楊愛萍終于忍不住,抱著小胖兒子來打平伙了。吃了一陣,身熱臉紅,我請丙跳個舞,大伙拍手贊成。她忸怩了一下,放下碗筷,走到場院里,跳起了孔雀舞。幾位女老師為她哼著曲調(diào),拍著手打節(jié)拍。歡聲笑語,吸引了一些早早到校的學生,他們擠著看老師跳舞,也對我這個陌生人指指劃劃,怕是把我當作新來的老師了。
出來十天,這一天是過得最愉快的一天,這一餐飯也是吃得最好的一餐飯。我將永遠記得喊沙民族小學,記得年輕的老師們。
那條河
我們的學校,是這座邊陲小城的一所寄宿中學。學校的美麗是不用說了,而那條從學校旁邊流過的沙河,又給了我們多少快樂!
沙河來自遠遠的山箐。除了夏天發(fā)洪水,它渾濁、洶涌,有點粗野,平?偸悄敲辞鍦\,那么文靜。我們在河里洗衣服,讓河里漂滿肥皂泡,漂滿衣服的紅黃藍紫。高挽褲腿走到河里,先還斯斯文文,驚喜地撿起晶亮的花石子。不知誰發(fā)動了“戰(zhàn)爭”,在河里追打起來;ハ噙(zhàn),明亮的水花,瘋野的嬉鬧,故意的喊叫,笑圓了滿河光潔的卵石!
難忘的是,同學們每天清晨在它明凈的清流里洗漱的情景。
晨光閃現(xiàn)在天邊,閃現(xiàn)在蒼山之巔。早起的同學驚醒了棲息在樹蓬里的鳥兒。鳥兒在河面飛竄。說不清清晨片刻的寧靜是怎樣打破的。當你正在欣賞天邊的一絲云霞,或是河岸上一朵帶露的小花,只覺得受到一股熱力的沖擊,沙河邊已經(jīng)擠滿了男女同學。笑聲,吵鬧聲,洗漱聲,滿河飛濺,滿河激蕩。放眼看去,都是年輕的、紅撲撲的、生動的臉龐。男同學那冷水擦紅的臂膀、胸肌,騰起一層熱氣。香皂的芬芳,使鼻孔發(fā)癢。女同學擠在一起照鏡子,歪著臉梳理秀發(fā),嘴角咬著紅頭繩……這樣的畫面,總會重復出現(xiàn),直到冬天到來的時候。
冬天的寒風,凍瘦了沙河。冰涼的河水,對男同學來說,仍然不失其魅力。細皮嫩肉的女同學們,可就望而生畏了。這時候,學生會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男同學給女同學燒熱水!宣布這項決定的時候,小小的起哄是有的。但很快就有人巴望當“燒水先鋒”了。是否懂得了某種溫暖的情意?那時候可能還難以說清。男同學總是喜歡在女同學面前逞能,充英雄,或者獻殷勤。嘴上不說,心里是極樂意為女同學效勞的。何況機會難得。我住校六年,也只輪到那么一次。
我的合作者是好友慶安,學校足球隊的赫赫中鋒。我倆湊了點錢,想買點什么做夜宵。錢不多,能買什么呢?最后弄到幾個洋芋,也算不錯了。怕睡過了頭誤事,一夜睡不著。枯枝敗葉被夜風吹得嘩嘩響,偶爾碰撞在窗子上。沙河細細的水聲,斷斷續(xù)續(xù)地傳來。一派月光,幽幽地。以為天亮了,爬起來就往燒水房跑。裹緊棉衣,搓手,哈氣,打冷噤。
鐵鍋里、汽油桶里的水,涼得只差結(jié)冰了。趕緊把火生起來。灶洞里呼呼響,通紅的火苗飛躥著。慶安蹲在灶門口添柴。火光映在他的臉上。他不知為什么笑了起來;鸸庠谒劬镩W耀,在他細白的牙齒上抖跳的一幕,現(xiàn)在想來依然圖畫般鮮亮。水面上冒熱氣了,我們身上、臉上也熱了?偹闶媪丝跉猓茏谠铋T前神聊了。我們講老師的笑話,講同學的笑話,毫無惡意地,絞盡腦汁給同學,包括給女同學取綽號。最后,我們把洋芋丟到灶洞里。
可能還在吃最后一個燒熟的洋芋,值班老師吹響了起床的哨子。我們慌起來,像考試一樣心怦怦跳。女同學們來了。這些滿身是笑細胞的瘋姑娘,排著隊打水,還老是笑,笑聲又響又野,真是的!我和慶安在熱氣騰騰的鍋臺上“發(fā)熱水”,一人一大木瓢,讓她們笑得稀里糊涂。被我們?nèi)×司b號叫“小跳蚤”的張巧云,笑得最兇,盆里的水都笑潑了,害得我又給她加了一瓢。想到我們給她取的綽號,在給她打水的時候,我也忍俊不禁了。
抑或是習慣了吧,當最后一個同學打了水,我和慶安竟沒有想到也洗一次熱水臉,而是跑回宿舍,拎拎毛巾上沙河。
冬日的早晨,沙河邊因為有許多同學在洗漱,也因為剛忙乎一陣,我一點都不感到冷。奇怪的是,同學們見了我倆也哈哈大笑起來。我和慶安相對一看,“嘩”地一下,笑得趴在河灘上了。
原來,火燒洋芋上的黑灰,給我倆涂了個大花臉!
嘩嘩嘩,沙河笑得好開心……
【讀寫提示】
我們的許多美好時光,都在學校里度過,從幼兒園、小學、中學,我們聽著校園鐘聲長大。在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校園,我們都有太多珍藏著的記憶。
因為給孩子們寫點東西,我也常常會到學校里去。看到孩子們追逐跑跳,讀書唱歌,我都會想到我的“山村學堂”,想到我西洱河邊的“小島島”,想到“學校旁邊一條河”,想到校園里的“梧桐樹”,想到我的同學、老師,還有我拜訪過、采訪過的民族小學……
也許我也曾經(jīng)是農(nóng)村孩子,我最初就是在村小上學,我對村寨里的小學校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在邊疆旅行或走村串寨,我總喜歡到小學?纯。村寨里的小學校挺顯眼,很好找。在大青樹、芭蕉和鳳尾竹的鮮綠中,一面高高飄揚的國旗,恰如“萬綠叢中一點紅”,招引著你,你走過去,一片唱歌一樣的讀書聲告訴你,這就是小學校了。當年我所到過的小學,大多是草頂竹笆房。四面通風的教室,毒蛇都會鉆進去。課桌就是一長條木板,而凳子,不是一截樹墩,就是一根粗粗的被孩子們的小屁股磨得光溜溜的竹筒。那年在高黎貢山西麓我國西南邊陲最邊遠的村寨——古浪、崗房,年輕的女鄉(xiāng)長帶著我在寨子里轉(zhuǎn)悠。路過一所民族小學時,我聽到一位老師用一種民族腔很濃的普通話,正在教學生讀課文。老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我和女鄉(xiāng)長都停下來傾聽。我很激動。我想不論是誰,在這樣邊遠的靠近國境線的小學校旁,聽到孩子們稚嫩的嚶嚶嗡嗡的讀書聲,你不能不感動。那是多么好聽的聲音啊!曾?有句流行的話說“有一種美麗叫感動”;蚩梢哉f,我把這種感動著的生機勃勃而又獨特的美麗,寫進了《民族小學》這篇散文。最初,這篇短小的散文是用第三人稱寫的,刊發(fā)在《小朋友》雜志上。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時,編者不僅對文字做了修改,還改題為《我們的民族小學》,變換了敘述人稱,在親切中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也?近了和讀者的距離。
這篇短小的散文,著重寫了各民族小學生在一起上課讀書、課間玩耍的快樂情景,從而突出“民族小學”的特點。整篇作品有一種色彩感,散文詩一般的節(jié)奏感。我自己還比較喜歡最后一小段:“啊,這是一所民族小學,一所南方邊疆的民族小學。古老的銅鐘,掛在大青樹粗壯的枝干上。鳳尾竹的影子,在潔白的粉墻上搖晃……”我想用富有感情的文字畫一幅畫,讓它細細地染在孩子們的心頭。
同樣是寫“民族小學”,《喊沙民族小學》寫的是放學以后,“學校里靜寂下來,四周的竹籬草頂教室,像鳥窩一樣空蕩了”的時候,和年輕的老師們短暫相處的情景。整篇文章,實際上就是我當天日記的一部分,作者始終“在場”,語言則簡樸而帶感情,字里行間洋溢著對邊疆年輕老師們的敬意。如果你把《喊沙民族小學》和《民族小學》(或作為課文的《我們的民族小學》)對照閱讀,我想一定會有別樣的感受涌上心頭。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