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言文學系列教材文學理論與批評:文學理論新編(第4版)/新世紀高等學校教材
定 價:46 元
叢書名:新世紀高等學校教材 , 中國語言文學系列教材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 作者:童慶炳,趙勇 編
- 出版時間:2016/6/1
- ISBN:9787303191475
- 出 版 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I0
- 頁碼:460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4
- 開本:16開
《中國語言文學系列教材文學理論與批評:文學理論新編(第4版)/新世紀高等學校教材》分為十三章,內容包括文學與文學理論、文學與語言、文學與審美、文學與文化、文學抒情、文學敘事、文學寫作等,每章均由兩部分內容組成:經典文本閱讀;相關問題概說。
打開這本教材您就會發(fā)現,呈現在您面前的《文學理論新編》確實是一副嶄新的面孔。
新在何處?
以往的文學理論教材往往是觀念先行:編寫理念既定,也就確立了教材的編寫結構框架;然后是分章分節(jié),最終以“六經注我”的方式完成教材的編寫。本教材的編寫當然不是不要理念,而是在確立編寫理念的同時,更看重那些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文本”。因此,在每一章里,我們首先精選出兩篇古今中外文學理論大家或作家的文章作為其內容之一,然后,通過對文本的詳細注釋和“作者簡介”“背景知識”“文本解讀”三個環(huán)節(jié),去釋放“經典文本”的魅力。由于“經典文本”是對某個具體問題的發(fā)言,而無法完全涵蓋某個文學理論的大問題,于是每章又設計了“相關問題概說”,旨在對某一類問題做出補充性的說明和較系統的闡釋。
這樣,本教材每章均由兩部分內容組成:經典文本閱讀;相關問題概說。如果說前者是“一斑”,后者則是“全豹”,兩者相呼相應,取長補短。于是在編者與作者之間、文本與文本之間、問題與問題之間構成了一種多層次的“對話”關系。而且如此一來,那種“六經注我”的編寫思路也將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我注六經”式的新思路。我們相信,這樣一種編寫思路可能更合理.更穩(wěn)妥,也更符合教學規(guī)律。因為對于大學中文系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與其讓他們一開始就接受一些抽象的、空洞的、有時甚至是教條化了的理論,不如讓他們直接面對二三十篇經典文章更有價值、更有成效。實際上,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來思考文學理論教材的編寫方案,也是我們的初始動機之一。
不管文學如何變化,它都離不開以下三個維度:語言的維度、審美的維度和文化的維度。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打造不出精良的文學語言,即意味著無法創(chuàng)作出美的文學作品;文學營造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審美空間,這個空間的有無多寡,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文學作品的得失成。晃膶W又是與文化交往的產物,文學本身已包含了神話、宗教、歷史、科學、倫理、道德、政治、哲學等文化蘊含。欠缺或喪失文化蘊含的文學肯定顯得勢單力薄、形銷骨立。正因為文學存在著這樣三個維度,思考文學理論的基本問題就不能不圍繞著這三個維度展開。因此,語言、審美、文化三維度是本教材的核心觀念,其他的設計則是這一觀念的拓展與深化。
讓我們帶著這種觀念,走進文學理論的世界中,走進那些古今中外的文論大家的思考中。
第一章 文學與文學理論
第一節(jié) 經典文本閱讀
一、文心雕龍·原道
二、詩學(節(jié)選)
第二節(jié) 相關問題概說
一、文學是什么
二、文學理論是什么
第二章 文學與語言
第一節(jié) 經典文本閱讀
一、中國文學的語言問題——在耶魯和哈佛的演講
二、藝術作為手法(節(jié)選)
第二節(jié) 相關問題概說
一、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
二、日常語言和文學語言
三、超越語言
第三章 文學與審美
第一節(jié) 經典文本閱讀
一、論莢的藝術
二、滄浪詩話.詩辯
第二節(jié) 相關問題概說
一、中西文學的審美化歷史
二、文學審美性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形式
三、文學審美主體的審美把握
第四章 文學與文化
第一節(jié) 經典文本閱讀
一、文藝與政治的歧途
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節(jié)選)
第二節(jié) 相關問題概說
一、文學與社會生活
二、文學與政治
第五章 文學抒情
第一節(jié) 經典文本閱讀
一、《抒情歌謠集》一八○○年版序言
二、人間詞話(節(jié)選)
第二節(jié) 相關問題概說
一、抒情文體
二、抒情與表現
三、抒情與修辭
第六章 文學敘事
第一節(jié) 經典文本閱讀
一、小說面面觀.圓型人物和扁型人物(節(jié)選)
二、時序
第二節(jié) 相關問題概說
一、敘事文體
二、敘事與再現
三、敘事要素
第七章 文學與戲劇
第一節(jié) 經典文本閱讀
一、詩學(節(jié)選)
二、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陌生化效果
第二節(jié) 相關問題概說
一、作為表演的戲劇與作為文學的戲劇
二、戲劇文體
三、戲劇要素
第八章 文學寫作
第一節(jié) 經典文本閱讀
一、文賦(并序)
二、創(chuàng)作家與白日夢
第二節(jié) 相關問題概說
一、生活積累與心靈表現
二、文學寫作中的心理機制
三、文學寫作與人類的原型經驗
第九章 文學接受
第一節(jié) 經典文本閱讀
一、詩論
二、作為向文學科學挑戰(zhàn)的文學史(節(jié)選)
第二節(jié) 相關問題概說
一、文學接受的發(fā)生:從“文本”到“作品”
二、文學接受的過程:讀者對作品的“具體化”
三、文學接受與“誤讀”
第十章 文學批評
第一節(jié) 經典文本閱讀
一、自我和風格
二、20世紀文學批評的主要趨勢(節(jié)選)
第二節(jié) 相關問題概說
一、批評界說及其屬性
二、批評的類型與模式
三、馬克思主義批評的原則
第十一章 文學的風格
第一節(jié) 經典文本閱讀
一、文心雕龍·體性
二、論風格——在法蘭西學士院為他舉行的入院典禮上的演說(節(jié)選)
第二節(jié) 相關問題概說
一、風格的諸種觀念
二、風格的定義和內涵
三、文學風格的類型與價值
四、文學風格與文化
第十二章 文學思潮
第一節(jié) 經典文本閱讀
一、《克倫威爾》序言(節(jié)選)
二、懷疑的時代(節(jié)選)
第二節(jié) 相關問題概說
一、信仰的時代
二、懷疑的時代
第十三章 文學的未來
第一節(jié) 經典文本閱讀
一、書的未來(節(jié)選)
二、新千年文學備忘錄·快(節(jié)選)
第二節(jié) 相關問題概說
一、文學與媒介
二、文學發(fā)展的新趨勢
知識點索引
初版后記
修訂版后記
第4版修訂后記
《中國語言文學系列教材文學理論與批評:文學理論新編(第4版)/新世紀高等學校教材》:
二、文學審美性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形式
1.文學反映的是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
審美關系是人與世界的價值關系中的一種。即以一棵古松為例:古松與人類的實用關系是在人類長期的建筑和家具制造的實踐中形成的,在這種關系中,古松的木質的疏松、紋理的粗細、色澤的深淺等屬性引起人們最高度的關注。古松與人類的認識關系是在人類對這個物種特征的觀察、分析、研究中形成的,在這種關系中,古松的性狀、構造、關系、歸屬等生物學屬性受到人們的特別注意。古松與人類的審美關系則是在人類對自然的長期審美活動和藝術活動中形成的,在這種關系中,古松蒼勁挺拔的枝干和青翠清疏的松葉所構成的一個生氣貫注的完整的生命形象即古松的審美屬性占據了人們的全部意識。
在長期社會歷史實踐中,人類與世界間建立了多種價值關系,包括實用價值、認識價值、道德價值、政治價值、宗教價值、審美價值等。文學所反映的主要是人與世界的審美價值關系,體現的是社會生活的審美價值。當然,文學所反映的人與世界的審美價值關系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審美價值與非審美價值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對審美價值的獲得往往與對其他價值的擁有相互矛盾,例如對實用價值和認識價值的追求會抑制甚至破壞審美價值,對政治價值的過分強調也會導致對審美價值的忽視和貶低。另一方面,審美價值永遠和世界的其他價值內在地聯系在一起,審美關系和人與世界的其他關系永遠是共生的,它們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審美價值不是一種抽象的存在,它總是具體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現實的審美價值具有一種溶解和綜合的特性,可以把認識價值、道德價值、政治價值、宗教價值等都溶解于其中,綜合于其中。因此,我們在文學作品中看到的實際情形是,文學藝術不但不排斥非審美價值,相反,總是將非審美的認識因素、道德因素、政治因素以及宗教因素交融在一起,使之成為文學審美對象的一個有機的組成成分。文學作品中的審美因素總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凝聚起政治、道德、認識等各種信息。在審美價值與認識價值、政治價值、道德價值、宗教價值的關系上,一方面不要走向唯美主義,唯美主義主張文學作品的美僅僅在于作品的形式,如色彩、節(jié)奏、韻律等,輕視文學對認識、政治、道德等社會生活的反映,將審美與認識、道德、政治割裂開來;另一方面也不贊成單一的認識論觀點,這種觀點片面地強調文學作品的認識價值、道德價值和政治價值,往往使文學作品成為某種政治觀念圖解、道德說教甚至變相的社會學著作。上述兩種偏頗在中外文學史上都曾經多次出現,甚至給文學自身的發(fā)展造成了很大的干擾和破壞。
2.文學作品的審美性
審美性是文學藝術的特質,它與文學中的其他因素如認識、政治、道德等不即不離,但是又不等于這些因素本身。缺少了審美性,文學作品就成了一些人事景物的堆砌;有了它,即使是那些庸常丑怪的事物也會產生藝術魅力?梢越栌谩案袷剿毙睦韺W派的術語“格式塔質”(Gestaltgnalitat)來命名文學作品的這種審美特質。格式塔質不是事物各種成分的性質的簡單相加,也不同于其中的任何一個因素的性質,而是一種超越于各個組成因素的整體質。如果以音樂為例,那么格式塔質不是那些單個的音符,甚至也不是節(jié)奏或旋律,而是節(jié)奏與旋律之上的“音樂”。如果以繪畫為例,那么格式塔質不是那些線條與色塊,也不是構圖與物體,而是構圖與物體之上的“畫面”。文學作品中的格式塔質也是這樣,它不是作品的具體題材,也不是傳達的媒介——語言,它是中國古人欣賞的“氣”“神”“韻”“境”“味”以及“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韻外之致”,它是西方文學家、文論家推崇的“詩意”和“文學性”。有了它,詩也是詩,小說也是詩,戲劇也是詩,散文也是詩,甚至哲學著作、歷史著作中也有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