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聞香嗎?
茶香是怎么來的?
茶香與發(fā)酵程度有什么樣的關系?如何更簡單地理解六大茶類?
茶葉是如何發(fā)明的?
茶葉的消費方式經(jīng)歷了什么樣的改變?
人類歷史上為了茶葉而發(fā)生過哪些戰(zhàn)爭?
喝茶有利于健康,這種說法的科學依據(jù)是什么?
如何喝茶才能對身體有益?
這本書講的是我們熟悉卻可能并不完全了解的中國茶。
羅軍先生《中國茶密碼》一書對于茶的平衡營養(yǎng)作用有清晰而完整的解讀,他認為糧食果蔬是補充營養(yǎng)的,草藥是治療疾病的,生長在貧瘠山坡上的茶則是平衡營養(yǎng)的。這種解讀以及對茶的定位非常獨到,也非常精準,我是讀到。
——馬勝學(國際平衡營養(yǎng)學首席科學家,原星巴克中國和亞太區(qū)副總裁兼研發(fā)總監(jiān),上海詩琳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
中國茶很多樣化,歷史悠久,喝茶的健康科學依據(jù)不斷更新,林林總總的信息讓人眼花繚亂。這本書全方位地梳理著中國茶的方方面面,是一本快速入門的書。
羅軍,喜馬拉雅FM《老羅說茶》主播;資深茶葉品牌策劃顧問,浙江大學茶學系課程講座教授!安柘銜恪逼放苿(chuàng)始人,上海世博會“中國茶葉聯(lián)合體”總策劃。
成功挖掘云南古樹茶價值,主持研發(fā)的產(chǎn)品成為第十屆全運會指定茶葉禮品。首創(chuàng)中國“國茶實驗室”。專注茶葉消費與傳播模型研究和實踐。
央視茶主題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策劃之一, 并著有《舌尖上的中國茶》、《中國茶品鑒圖典》和《圖說中國茶典》,其中,《圖說中國茶典》獲得2011 年度南國書香節(jié)“更受大眾歡迎生活類圖書”獎。
喝茶有利于健康,這種說法的科學依據(jù)是什么?
如何喝茶才能對身體有益?
這本書講的是我們熟悉卻可能并不完全了解的中國茶。
羅軍先生《中國茶密碼》一書對于茶的平衡營養(yǎng)作用有清晰而完整的解讀,他認為糧食果蔬是補充營養(yǎng)的,草藥是治療疾病的,生長在貧瘠山坡上的茶則是平衡營養(yǎng)的。這種解讀以及對茶的定位非常獨到,也非常精準,我是讀到。
——馬勝學(國際平衡營養(yǎng)學首席科學家,原星巴克中國和亞太區(qū)副總裁兼研發(fā)總監(jiān),上海詩琳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
茶香的誕生
中國茶有六大茶類: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
六大基本茶類之外,還有一類是再加工茶,如花茶和緊壓茶。通常就叫6+1,這是全世界品類最齊全的茶體系。
六大茶類的概念是由陳椽教授提出的,是根據(jù)茶多酚的氧化程度和氧化方式來進行分類的。茶葉中含有茶多酚,含量在18%—36%,也含有多酚氧化酶,它們分布在不同的細胞器。如果茶多酚和多酚氧化酶相遇,就會發(fā)生酶促反應,即茶多酚在酶的作用下發(fā)生氧化反應。
從綠茶到紅茶,茶湯的顏色越來越深,其實就是茶多酚被氧化的程度越來越深,變成了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
綠茶是不發(fā)酵的,越往紅茶這個方向,發(fā)酵度越高,也就是茶多酚氧化的程度越高。烏龍茶處在中間,是發(fā)酵了一半,茶多酚保留了很大一部分。
這六大茶類,它們的成分、香氣組成目前都可以檢測出來。從綠茶、黃茶到烏龍茶,它里面的成分有哪些,綜合起來是什么香型,現(xiàn)代科學對此有很清晰的解釋。
鮮葉的香氣組成大概有86種芳香物質(zhì),如果做成綠茶,就變成260多種,做成紅茶和烏龍茶,就會達到400—500種。烏龍茶比較復雜,從根本上來講,是從低沸點到高沸點的芳香物質(zhì)都包括了。這也解釋了大紅袍、鳳凰單叢為什么那么出名,因為它們的香氣非常豐富、迷人。
如果要更簡單地理解中國茶,我更愿意將茶只分為三大類,以三大目的為導向:不發(fā)酵茶、半發(fā)酵茶、全發(fā)酵茶。
以不發(fā)酵為目的,如綠茶,其香氣形成機制以熱效應作用為主;以全發(fā)酵為目的,如紅茶,其香氣形成機制以脂質(zhì)降解作用為主;處于兩者之間的半發(fā)酵目的,如烏龍茶,其香氣形成機制以水解作用為主。
至于白茶、黃茶、黑茶,也可以按發(fā)酵的目的進一步分類,白茶和黃茶接近綠茶,黑茶更靠近紅茶。
綠茶
在六大茶類中,綠茶是基本茶。為什么呢?
首先,中國喝了幾千年的茶。
從陸羽的《茶經(jīng)》開始,距今大概有1200多年的歷史。這1200多年的時間,從唐朝至宋朝,乃至明朝的前期、中期,喝的全是綠茶。也就是說,這么長的一段時期,人們大部分時間喝的全是不發(fā)酵的綠茶。后面的紅茶、烏龍茶這些茶類,是在明清之后才逐一產(chǎn)生的。
其次,綠茶之所以是基本茶類,是因為在中國200多萬噸茶葉年產(chǎn)量中,綠茶占70%左右。
制作綠茶的基本工藝包括:攤放、殺青、揉捻造型。其中,關鍵的工藝是殺青。之后的揉捻主要是為了讓外形更漂亮,做成扁形、長條形,或者圓形,但本質(zhì)上它們都是綠茶。
殺青是終止茶葉的發(fā)酵,通過高溫來鈍化茶葉的活性酶,才能保留住這個葉子最重要的活性物質(zhì)——茶多酚。同時,蒸發(fā)掉葉內(nèi)的水分,使葉子變軟,為造型做準備。在高溫作用下,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zhì)揮發(fā),茶的香氣會更加成熟。
如何用高溫鈍化鮮葉中的活性酶?
有好幾種方式:炒青、烘青、蒸青、曬青。在明朝以前,全部是蒸青綠茶,明朝中期才出現(xiàn)了炒青綠茶。
蒸青是唐宋時期茶葉的殺青方式,這種方式在日本的抹茶工藝中得以保留。
蒸青綠茶怎么做呢?簡單打個比方,家里買回來一把青菜,廣東人的做法是:把菜在水里快速燙一下,把它燙熟。這樣做出來的菜非常綠,而且綠得很均勻。茶的做法也一樣,以燙煮或蒸汽殺青,就是蒸青殺青的方式。
唐朝、宋朝,以及明朝早期,蒸青是主流的茶葉殺青方式。在宋朝,這種方式傳到了日本,演變成了當今日本抹茶的生產(chǎn)方式。
宋朝做的綠茶叫“龍團鳳餅”,工藝十分考究。這一時期的茶是追鮮的,做茶用的是嫩嫩的芽頭,點出來的茶一點都不苦,很鮮,是可以直接吃下去的。日本的抹茶也一樣,打好后全部吃下去。蒸青綠茶以鮮為貴,對香氣的要求就稍低一些。
恩施玉露是中國最有名的一款蒸青綠茶,它產(chǎn)自湖北西部的恩施,外形很漂亮,色澤蒼翠綠潤,毫白如玉,是一款口感很鮮醇的茶。
我最初到日本時,總喝不慣日本的綠茶,這也是大多數(shù)喝慣了中國炒青綠茶的人對蒸青綠茶的普遍感受。蒸青綠茶的青草味相對比較重。由于開水和蒸汽的溫度最高只能到100℃,高溫才能產(chǎn)生的香氣就出不來。炒青的鍋溫達200℃,是蒸汽溫度的兩倍多。這兩種方式出來的芳香物質(zhì)自然就不一樣。
同樣是一把青菜,如果放到鍋里面直接熗炒,這種方式就叫炒青。炒青綠茶的代表是西湖龍井和碧螺春。
西湖龍井是中國茶的大家閨秀,碧螺春是中國茶的小家碧玉。炒青綠茶是很不容易的,像西湖龍井,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目前只有兩位,其中,樊生華是我的好朋友。我看過他炒茶,那些手法確實稱得上一門技藝。
西湖龍井的手工工藝的確難度很高,是一項絕活。采下來的鮮葉,稍微攤晾之后要放到鍋里面炒。每一片鮮葉的面都要接觸到熱鍋,這樣才能靠熱力作用將活性酶鈍化。如果殺青殺不透,里面的酶還會發(fā)揮作用,做的茶就不達標。有時候買回來的西湖龍井,一泡發(fā)現(xiàn)茶湯有些泛紅,這說明它殺青沒殺透,葉子發(fā)酵而發(fā)生紅變了。
炒茶的鍋溫很高,稍不留神,葉子就會炒焦。所以炒茶在保證殺青殺透的同時,又不能炒焦。為此,茶師就設計了炒茶的十大手法,來保證炒出的茶翠而不焦。
炒青綠茶真正厲害的地方在于,在炒制的過程中,干燥、成香、造型三大使命是一氣呵成、同步完成的。一是通過高溫炒制,在鈍化了活性酶的同時也脫去了水分;二是更成熟的芳香物質(zhì)能夠形成;三是完成了造型,可以是扁形茶、針形茶,等等。
關于綠茶,不得不提兩個清朝皇帝,一個是康熙,一個是乾隆?滴醮粤吮搪荽海〈粤宋骱埦?滴鹾颓衔幕鞘置詰俚,在他們當政期間,都進行過所謂的南巡。南巡除了政治目的之外,其文化情結(jié)有二:一是看江南美女,二是探江南春色。這爺孫倆下江南的時間也很巧,都是在正月里出發(fā),三、四月來到江南,那時候正是江南最美的時節(jié),也正當茶季。
茶代表了江南的精致生活,也是江南春色的象征。當時,春茶一上市,便會快馬加鞭運到京城,供給王公大臣。毛奇齡的《西河詩話》有這樣一段記載:
燕京春詠有云:“春店烹泉開錦棚,日斜宮樹散啼鶯。朝來慢點黃柑露,馬上新茶已入京!辈鑴?cè)刖餮瞄T獻新茶,今尚循故事,每值清明節(jié),竟以小錫瓶貯茶數(shù)兩,外貼紅印簽,曰:“馬上新茶。”時尚御皮衣,啜之,曰:“江南春色至。”碧螺春是怎么來的呢?
康熙有一次南巡,來到蘇州,當?shù)毓賳T宋犖就給他獻茶?滴趸实垡缓冗@個茶,覺得奇香無比。他就問宋犖這是什么茶,宋犖回答,當?shù)氐耐猎捊兴皣樕啡讼恪薄?滴蹙陀X得這個名字不太雅,然后一看這個茶,綠綠的,呈蜷曲狀,采摘季節(jié)又是明媚的春天,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碧螺春”!氨搪荽骸甭犉饋砗苎,從此成為蘇州的文化名片,是很多人耳熟能詳?shù)牡胤矫琛?br /> 到了乾隆,他走得更遠一些,走到了杭州。西湖龍井的很多故事都跟乾隆有關系,尤其是扁形茶的來歷。
乾隆來到杭州,就到茶園里面采茶。他本來很高興,因為春天嘛,天氣和暖,周圍綠油油的。這時候,就有宮里的人來報,說太后病了。乾隆就把茶揣到衣服里,匆匆回京了;氐骄┏侵,發(fā)現(xiàn)太后也沒什么大礙,主要
是想他了。太后問他身上帶了什么,怎么那么香?他想起來是采的那一把茶發(fā)出的香味,就拿出來一看,茶壓扁了,這就是扁形茶的來歷。西湖龍井從此名氣很大,成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款綠茶。
碧螺春和西湖龍井都是炒青綠茶,碧螺春用的是芽頭,西湖龍井用的是一芽一葉。它們做出來的茶,香氣不一樣。
很多人現(xiàn)在喝碧螺春,覺得它很鮮,但是不及傳說中那般“嚇煞人香”。原上海茶葉公司的徐工告訴我,因為它現(xiàn)在的做法省略了最后一道工序——烘焙。以前的做法是,炒完之后,再用低溫的火慢慢地烘焙,這樣茶就又鮮又香。碧螺春現(xiàn)在的名氣太大,很多人跑到太湖的東山和西山看茶農(nóng)炒茶,一炒完立即就買走了,根本來不及烘。我在信陽考察時,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還保留這一道慢火烘焙工序的是信陽毛尖,炒完之后以慢火烘制,既能進一步去除青草氣,也能提升茶的香氣。
人類對茶的認知和最初的目標,是要保留它的活性物質(zhì),維持它的綠色。芽頭很嫩,做出來的茶也很綠,我們就認為它很有活性。唐宋時期,用來做貢茶的,全部是采摘嫩嫩的芽頭。
朱元璋是中國茶的革命家。他是農(nóng)民出身,認為唐宋宮廷的飲茶法過于繁復,制茶更是勞民傷財,就不準制作團餅茶了,倡導用民間散茶的泡飲法,叫“廢團改散”。
這個事件最大的作用是促進了民間喝茶的普及,喝茶的量上來了。在消
費訴求下,茶的采摘由芽頭加上一片葉子,變?yōu)橐谎恳蝗~。加了這片葉子之后,殺青的難度就上來了,那怎么辦呢?貼著鍋壓扁它,讓它均勻受熱,又不能炒焦,又要徹底靠高溫來鈍化活性酶,這就是扁形茶的真正來歷,西湖龍井就是這種做法的典型代表。
也因為加了這一片葉子,茶的內(nèi)含物更豐富,喝起來就更香更飽滿了。純芽頭的茶是追鮮,一芽一葉的茶,香味就上來了。從碧螺春到西湖龍井,是從追鮮文化到追香文化轉(zhuǎn)換的標志。
再往后,喝茶的人更多了。于是再嘗試更成熟的葉片,一芽兩葉、一芽三葉、一芽四葉……這樣,任務就交給了烏龍茶、紅茶和普洱茶。
隨著資源的利用率越來越高,它的苦澀度就越來越大,碰到的挑戰(zhàn)難度也相應更高了。從碧螺春到西湖龍井,是從唐宋以來的追鮮走到了追香的階段,也促使了烏龍茶和紅茶的誕生。中國茶在挑戰(zhàn)成熟的過程中,形成和完善了六大茶類的制作技藝,人類可以游刃有余地對待這片葉子。
烘青綠茶可以彌補炒制殺青的不足,通過烘烤進一步把茶“殺透”。
烘青綠茶產(chǎn)自安徽的比較多,當?shù)鼐桶堰@類茶直接叫作烘青。烘青綠茶典型的代表有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
烘青綠茶有兩個好處,一是殺青以炒和烘相結(jié)合,分段設計完成,產(chǎn)量容易提高,穩(wěn)定性較好;二是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我走進太平猴魁的核心產(chǎn)地——太平湖的猴坑之后,我更加明白徽茶了。安徽黃山地區(qū)的茶都有一股徽韻,像安徽人的性格一樣,知書達理,文質(zhì)彬彬,這跟那一帶的天氣有很大的關系。
徽茶主產(chǎn)地在黃山一帶,地處北緯30°黃金產(chǎn)茶地帶。到了春天,那里每天都是雨蒙蒙的。采茶工采下來一筐筐的鮮葉,所有的葉子都帶著露水。這些濕度很高的鮮葉對炒制是非常大的挑戰(zhàn),攤晾完,水汽還是很大。當?shù)氐淖龇ㄊ窍瘸粗茪⑶,再理條壓扁,然后上烘爐烘干。
太平猴魁做成扁條形是有原因的,一來是壓扁了可以烘透,二來是造型大條、別致。太平猴魁的香氣沒那么濃,但它的味道比較醇厚。烘青綠茶走的基本都是醇厚的路線,這是安徽人根據(jù)地域和氣候特點做出的選擇,通過加強烘烤鈍化活性酶,這種特別的讓殺青透徹的方法也讓這片葉子形成了特殊的芳香密碼。
再來看烘青綠茶中比較特別的六安瓜片,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單葉片綠茶。
《紅樓夢》中多次寫到了六安茶。其實,六安這個地方一直都產(chǎn)茶。它的產(chǎn)茶歷史很悠久,明朝文獻中已經(jīng)有記載。六安茶真正出名,還是因為有了六安瓜片。當年,六安這個地方有一個做茶的人,是袁世凱的遠房親戚。袁世凱做了大總統(tǒng)之后,這個人想巴結(jié)他。送什么好呢?就送家鄉(xiāng)的土特產(chǎn),也就是茶。
過去送茶都是送最好產(chǎn)區(qū)用芽頭做的茶。但袁世凱是一個很會喝茶的人,口味也比較重,送芽頭做的茶,他喝起來肯定是不過癮的。這個做茶的人很有想法,設計了兩個目標:第一要讓他過癮;第二還要做到稀缺珍貴。
他的做法是把茶樹上整個一枝掰下來,只取嫩芽后面的第二片葉子,用單葉片來做。第二片葉子有一定的成熟度,但又帶有鮮嫩的部分,滋味厚重而不失鮮美。只取第二片葉子,很特別,稀缺性也做出來了。六安瓜片就成了中國茶里面唯一的單葉片綠茶。
第二片葉子成熟度高,內(nèi)含物質(zhì)豐富。問題在于加大了殺青的難度。他發(fā)明了用兩個鍋炒,先用生鍋炒(是安徽一帶炒茶專用的鍋,生鍋與熟鍋的主要區(qū)別是鍋溫不同),炒軟了,再放到熟鍋里面繼續(xù)炒。炒了兩次之后,殺青還是殺不透。怎么辦?
要想殺透,還是得靠加強烘焙來實現(xiàn)。六安瓜片與其他烘青綠茶相類似,也設計了三步烘焙法,第三步的拉老火特別壯觀。拉老火是一種傳統(tǒng)工藝,場面令人驚異。18塊磚頭圍成一圈,中間豎放木炭,點火之后,明火馬上沖了上來。為什么要用這么高的溫度烘?這是一場博弈,是對高溫定型的挑戰(zhàn)。
拉老火時,茶裝入焙籠,兩個人抬一個焙籠,兩組人或三組人輪換著烘。把一籠茶抬到明火上放下,馬上抬起,走到一側(cè)快速翻動,火溫很高,不翻動就烤焦了。翻完再移過來烘,烘完再翻,手腳并用,幾個人配合得十分默契,像跳舞一樣。
烘茶的勞動強度很高,我去嘗試了一下,走了十多次就不行了。而要烘完這一籠茶,差不多要走150次。一直要烘到茶上起了一層白霜,這個白色的物質(zhì)就是興奮神經(jīng)的咖啡堿。
拉老火的獨特工藝成就了世界上最復雜的綠茶——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周恩來最鐘情的茶。周恩來第一次喝到的六安瓜片是葉挺將軍送的,他開玩笑說,這么好喝的茶,你現(xiàn)在才給我喝。一如六安瓜片經(jīng)歷烈火烘焙口感愈加醇厚,周恩來和葉挺的情誼在革命斗爭的考驗下越發(fā)深厚。葉挺將軍犧牲后,周恩來就特別鐘情于六安瓜片。
到了1972年,尼克松訪華的時候,周恩來代表毛澤東送給尼克松的是母樹大紅袍,他自己送給基辛格的是六安瓜片。據(jù)說,周恩來臨終彌留之際還讓人泡了六安瓜片,聞了聞它的香氣,才安然離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