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河南,古稱中原,簡稱“豫”,地處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核心發(fā)祥地。河南的政區(qū)地名,不僅來歷古老,數(shù)量眾多,而且含義豐富,演變繁雜。《河南省政區(qū)地名沿革》共收集河南境內(nèi)省、市、縣(區(qū))三級政區(qū)共計約200個,主要介紹各級政區(qū)的名稱來歷、地理位置、政區(qū)沿革、政區(qū)劃分、人口面積等重要信息。書中的政區(qū)沿革部分,以各級政區(qū)所轄的地域有記載的歷史時點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闡述了該政區(qū)的地名來歷及演變,區(qū)劃的變動及大勢,及其所轄下級政區(qū)沿襲變革情況。
河南省
鄭州市
中原區(qū)
二七區(qū)
管城回族區(qū)
金水區(qū)
上街區(qū)
惠濟區(qū)
中牟縣
滎陽市
新密市
新鄭市
登封市
開封市
龍亭區(qū)
順河回族區(qū)
鼓樓區(qū)
禹王臺區(qū)
祥符區(qū)
杞縣
通許縣
尉氏縣
洛陽市
澗西區(qū)
西工區(qū)
老城區(qū)
□河回族區(qū)
洛龍區(qū)
吉利區(qū)
孟津縣
新安縣
宜陽縣
欒川縣
嵩縣
汝陽縣
洛寧縣
伊川縣
偃師市
平頂山市
新華區(qū)
衛(wèi)東區(qū)
湛河區(qū)
石龍區(qū)
寶豐縣
葉縣
魯山縣
郟縣
舞鋼市
安陽市
文峰區(qū)
北關(guān)區(qū)
殷都區(qū)
龍安區(qū)
安陽縣
湯陰縣
內(nèi)黃縣
林州市
鶴壁市
淇濱區(qū)
鶴山區(qū)
山城區(qū)
淇縣
?h
新鄉(xiāng)市
紅旗區(qū)
衛(wèi)濱區(qū)
牧野區(qū)
鳳泉區(qū)
新鄉(xiāng)縣
獲嘉縣
封丘縣
延津縣
原陽縣
衛(wèi)輝市
輝縣市
焦作市
解放區(qū)
中站區(qū)
馬村區(qū)
山陽區(qū)
修武縣
博愛縣
武陟縣
溫縣
沁陽市
孟州市
濮陽市
華龍區(qū)
清豐縣
南樂縣
范縣
臺前縣
濮陽縣
許昌市
魏都區(qū)
許昌縣
鄢陵縣
襄城縣
禹州市
長葛市
漯河市
源匯區(qū)
郾城區(qū)
召陵區(qū)
舞陽縣
臨潁縣
三門峽市
湖濱區(qū)
陜州區(qū)
盧氏縣
澠池縣
義馬市
靈寶市
南陽市
宛城區(qū)
臥龍區(qū)
南召縣
方城縣
西峽縣
鎮(zhèn)平縣
內(nèi)鄉(xiāng)縣
淅川縣
社旗縣
唐河縣
新野縣
桐柏縣
商丘市
梁園區(qū)
睢陽區(qū)
虞城縣
夏邑縣
民權(quán)縣
柘城縣
睢縣
寧陵縣
信陽市
獅河區(qū)
平橋區(qū)
羅山縣
光山縣
新縣
商城縣
潢川縣
淮濱縣
息縣
周口市
川匯區(qū)
扶溝縣
西華縣
商水縣
沈丘縣
鄲城縣
淮陽縣
太康縣
項城市
駐馬店市
驛城區(qū)
確山縣
西平縣
遂平縣
平輿縣
正陽縣
汝南縣
上蔡縣
泌陽縣
濟源市
省直管縣
鞏義市
蘭考縣
汝州市
滑縣
長垣縣
鄧州市
永城市
固始縣
鹿邑縣
新蔡縣
《河南省政區(qū)地名沿革》:
三國屬魏。西晉將潁陽縣(治今潁橋街北)并入;泰始二年(266年)設(shè)襄城郡,下轄襄城、繁昌2縣。北周襄城郡改屬汝州。隋大業(yè)三年(607年)復屬潁川郡。唐貞觀元年(627年)屬許州;天寶七年(748年)復屬汝州。后周、北宋均屬河南道汝州。金泰和七年(1207年)改屬許州。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復歸汝州,屬汴梁路。明末屬開封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許州為直隸州,又升為許州府,襄城縣均屬之。1913年屬豫東道。1914年屬河南開封道。1925年直屬河南省。1932年屬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qū)。
1948年1月直屬豫陜鄂邊區(qū),同年歸豫西第五行政區(qū),下設(shè)城關(guān)、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共8個區(qū);同時將文化河以北,潁河以南,西至田莊,東至彭莊的區(qū)域劃歸許西縣;北汝河以東、文化河以南的區(qū)域劃歸沙北縣;11月許西縣、沙北縣撤銷,兩區(qū)域復屬襄城縣,增設(shè)第八、第九區(qū)。1949年2月屬許昌專區(qū),下設(shè)城關(guān)、第一(茨溝)、第二(李莊)、第三(王洛)、第四(潁橋)、第五(范湖)、第六(驀嶺)共7個區(qū)。1950年9月城關(guān)區(qū)改名城關(guān)鎮(zhèn),全縣共設(shè)1鎮(zhèn)6區(qū)127個鄉(xiāng)。1951年3月增設(shè)第七區(qū)、第八區(qū)(山頭店廟李和王落寨內(nèi))。1956年2月撤區(qū),全縣劃為2個鎮(zhèn)(城關(guān)鎮(zhèn)和潁橋回族鎮(zhèn))、47個鄉(xiāng);后又改建為12個中心鄉(xiāng),即山頭店中心鄉(xiāng)(轄山頭店、黨廟、坡李、姚莊4個鄉(xiāng))、郜莊中心鄉(xiāng)(轄郜莊、姜莊、霍堰、丁營、苗府5個鄉(xiāng))、驀嶺中心鄉(xiāng)(轄驀嶺、溝趙、汪集3個鄉(xiāng))、范湖中心鄉(xiāng)(轄范湖、大白、康封、秦寺4個鄉(xiāng))、茨溝中心鄉(xiāng)(轄茨溝、裴昌、歐營、溝劉4個鄉(xiāng))、靈樹中心鄉(xiāng)(轄靈樹、譚莊、關(guān)帝廟、大廟、劉莊5個鄉(xiāng))、雙廟中心鄉(xiāng)(轄雙廟、化行、蘇莊、草寺4個鄉(xiāng))、潁橋中心鄉(xiāng)(轄潁橋回族鎮(zhèn)、郝莊、邢廟、大路吳4個鄉(xiāng)鎮(zhèn))、老莊閻中心鄉(xiāng)(轄老莊閻、崗楊、汾陳3個鄉(xiāng))、郭店中心鄉(xiāng)(轄郭店、王洛、冢王、房村4個鄉(xiāng))、雙樓宋中心鄉(xiāng)(轄雙樓宋、王羅莊、侯村3個鄉(xiāng))、孫祠堂中心鄉(xiāng)(轄孫祠堂、大廟李、孫莊、黃柳4個鄉(xiāng))、城關(guān)鎮(zhèn)(轄三里溝鄉(xiāng))。1958年4月全縣劃為城關(guān)鎮(zhèn)及王洛、岳寨、汾陳、潁橋、劉莊、雙廟、草寺、秦寺、范湖、十里鋪、靈樹、三里溝、茨溝、驀嶺、丁營、霍堰、汪集、姜莊、孫祠堂、山頭店、姜店、關(guān)帝廟共22個鄉(xiāng);8月12日改為城關(guān)鎮(zhèn)及姜莊、驀嶺、霍堰、茨溝、范湖、雙廟、關(guān)帝廟、潁橋、王洛,十里鋪、孫祠堂、山頭店12個鄉(xiāng);9月成立襄城人民公社,各鄉(xiāng)鎮(zhèn)為分社。1959年3月撤銷襄城人民公社,各分社改稱人民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