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和小人家:寫給和老人一起養(yǎng)育孩子的父母
定 價:27 元
叢書名:邊過日子邊教育叢書
- 作者:吳斌榮 著;吳斌榮 繪
- 出版時間:2016/10/1
- ISBN:9787542864871
- 出 版 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G78
- 頁碼:140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這是一本關于家庭教育的書,一本關于為人父母者自我成長的書,寫給那些將要或正和老人家生活在一起的年輕家長。作者以自己真實的故事,通過日常的、瑣碎的生活細節(jié),給年輕父母特別是三代同堂的家庭提供一個參照,幫助年輕父母處理好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的養(yǎng)育知識、家庭關系上的種種問題。
本書包括“寫在前面”“正文部分”和“寫在最后”三大部分!皩懺谇懊妗睌⑹隽藢懽鞅緯木売!罢牟糠帧笔潜緯木瑁ㄈ齻部分:緣起、相處、精進。主要講述了作者與家中老人共同生活十六年來發(fā)生的故事,比如一位小人家誕生、兩位老人家入駐、微妙的稱呼、日久可生情、靜默的力量、提供優(yōu)質陪伴、努力到達通透等,從“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中對教育、對生命、對生活的觀察和嘗試,以及據(jù)此提煉出來的關于生活、關于個人成長、關于子女教育的領悟!皩懺谧詈蟆笔亲髡邔υ趯懽鞅緯^程中自己的心路歷程、寫作過程的總結。
年輕夫婦有了孩子后,由于現(xiàn)實原因,往往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擔起了部分或全部撫養(yǎng)孩子的責任。年輕父母和長輩之間在育兒理念、育兒知識及生活習慣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困惑、矛盾或沖突。如何協(xié)調好三代人在共同生活中的關系,如何緩解和化解在養(yǎng)育孩子方面的矛盾,是作者寫本書的初衷。
隨著“邊過日子邊教育”的教育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贊賞,作者結合自己和家中老人共同生活的經(jīng)歷、沖突和感悟,給廣大家長帶來這本實用的、來源于生活的書,分享她的故事、經(jīng)驗和思想,希望年輕父母從這本書里尋找到各自需要的力量。
本書為軟精裝,書中還配有作者自己創(chuàng)作的插畫,配上幽默風趣的文字,使閱讀變得更加愉悅。
自序
為什么是我
為什么由我來寫這樣一本書,而不是別的什么人?
那是在過了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后,差不多十幾二十年的樣子,我才剛剛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一直是有兩個本事的。一個是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無論是相熟的還是第一次見面的,甚或是未曾謀面只在網(wǎng)上交流的,都愿意打開心扉和我講他們的心里話。大概是我有一張不像壞人的臉,一雙傾聽的耳,一顆寧靜的心,容易給到別人信賴和安全感。我了解到更多人的生活,他們的欣喜、擔憂和期待,他們對待子女教育的態(tài)度和方法。二是我發(fā)現(xiàn)我比較擅長或是說熱衷于將生活中十分繁雜的、細碎的、瞬間即逝的發(fā)現(xiàn)和感悟,與人和人、人和物、人和自然、人和天地之間建立起某種紐帶或某些聯(lián)結。某些時候,這種建立聯(lián)結的能力自然而然、隨時隨地地被使用,迅速,準確,勁道,身不由己一般,仿佛我是被安排到世間專門承擔這項任務的。
這兩個本事讓我有別于了其他人,大部分的、別的人。
哪怕同樣身陷于某種生活的處境之中,比如生子之后與老人家同住而產生種種困惑和煩惱,比如伴隨著小人家一天天長大而帶來的各式各樣的矛盾、沖突和挑戰(zhàn),比如和自己的糾纏和理不清……有的人看著是過去了,卻過得消沉,總是悲觀,總是無奈,日子熬著過;有的人過得磕磕絆絆、雞飛狗跳、頭破血流,幾乎要過不下去了;有的人過得不錯,順順當當?shù),人前盡是歡顏,羨煞人的好福氣。于我,無論生活擺在我面前是哪一種處境,難題或是順意,我都能從中找尋到力量和能量所在,并讓它們營養(yǎng)自己、服務他人。
這種能量轉換,算作是我的第三個本事。
它們并不是先天就有的,這些本事除了得益于我對生活本身的好奇、熱情和觀察,對生命意義孜孜不倦的探尋,很大程度上還得益于九年來我對瑜伽哲學的研讀和瑜伽體式的練習。瑜伽,慢慢地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幫助我改變,幫助我整合所學所知,不管是身體的還是心靈的,尤其是看待自己和看待世間萬事萬物的角度、眼光和態(tài)度。若沒有瑜伽的協(xié)助,或許我也是可以悟到和習得一些的,但恐怕會來得辛苦一些,要付出更多迂回和苦楚的代價,連帶著累及家人和身邊人。
上述三個本事,讓我得以有了一些過生活和擔當教育的基本功。
緊接著寫作的本能和野心來了,甚至連出版的機會也跟著來了。一切看似順理成章地發(fā)生,其實又是那么合理!雖然,我可能除此三個本事之外,再別無他長了,只剩下些愚鈍的笨功夫。
我通過我的句子、照片、手繪和我的語言,把那些我聽到的、看到的、經(jīng)歷過的生活表達出來,留存下來,宣講出去,用以自我的生長,用以改善親子關系和家庭關系,使之呈現(xiàn)和保持一種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我知道,我正走在一條共生共長的道路上。在這條通往已知的或未知的道路上,和我自己,和身邊人,和你們,和生活,和當下,和萬事萬物,共生共長。
走在這樣一條人生的路上,我感到無比的踏實和輕盈。
為什么是它
隨著《兒童空間——童年無法重來》《有一種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個生活細節(jié)》《慢吞吞急診室》《做更好的父親》等著作一本接一本地出版發(fā)行,隨著“邊過日子邊教育”從一本書的書名“升格”成為叢書名并被視為一種優(yōu)質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加以研討和豐富,隨著“花兒傳播”公眾微信號百余篇原創(chuàng)微文的陸續(xù)推送和訂閱者的不斷增長,“老人家和小人家”這個選題被不由分說地、自然而然地、迫不及待地擺在了我的面前。
它不是想當然的選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經(jīng)由時間的沉淀,通過生活的篩選和考驗,逐漸清晰。它是一個人的悟到,一個人的實踐,經(jīng)由時間的熬制,通過生活的錘煉和刻蝕,逐漸成形。
六年前,《邊過日子邊教育——父母教育孩子的37個生活細節(jié)》出版發(fā)行。對于一本書來說,加印和再版是最務實的一種贊揚了。這本書從最初得以“誕生”以及后來的屢次加印和去年初的再版,傳遞給我和編輯們兩個訊息:一是讀者喜歡這種緊貼生活現(xiàn)實而且讀起來輕松愉悅的書,就像有讀者在網(wǎng)店留的評論:接地氣;二是“邊過日子邊教育”這個觀點為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和欣賞,并愿意今后跟隨和踐行它。
三年前寫《做更好的父親》時,身陷數(shù)次自我否定、顛覆性調整寫作提綱的痛苦里。在那煎熬的日子里,在每一個和我的孩子、和家里老人相處的平凡日子里,我深深切切地體會到“邊過日子邊教育”不僅僅是一個觀點、一個書名,更是一種有效務實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值得我花更多時間去主張和紹介,引發(fā)、帶動讀者投入到生活和教育的實踐中去。我的宣介不會是無源之水,《有一種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個生活細節(jié)》(再版后的書名)無疑是最經(jīng)典的詮釋這種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實操讀本,《做更好的父親》緊隨其后。
差不多同一時期,《新聞晨報》上一篇“自認育兒不夠科學,參加育嬰師培訓,不求證書只為學習——為帶娃糾偏,祖輩熱當學霸”的大篇幅報道引起我的注意,為社會上那些“年輕”的老人家們對提升自己以適應孫輩教育的迫切之心打動,回顧我自己十幾年和家中老人共同生活的經(jīng)歷、沖突和感悟,我萌生了在“邊過日子邊教育”主旨之下寫一本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看的書的想法,這個想法很快得到了編輯們的贊同。
我從尋找切入點和呈現(xiàn)方式開始著手。最初,它是一本打算寫給老人家看的書。我的想法是:呈現(xiàn)一系列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現(xiàn)象,幫助老人家們認識自己在教育孫輩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和好處,并嘗試一些有效的新方法,找到適合自己家庭實際情況的教育方式,協(xié)助子女更好地參與到孫輩的教育中來。幫助老人家們找到自己在生活中、在教育中恰當?shù)奈恢,找回生活和教育的信心——想的很不錯,做起來卻行不通了。
我發(fā)現(xiàn)我壓根不敢寫一本給老人家看的書。“天哪,老人家們已經(jīng)到了這個年紀了,居然還要他們去學習、去反省、去改變?這種概率究竟有多大?”“天哪,你瘋了嗎?你認為老人家們會吃你這一套?”“你不覺得這樣做對老人家們很不公平,他們做得還不夠多嗎?”我的內在有一些聲音,不停地在和我對著干。
是啊,年輕的父母親,作為老人家和小人家之間的中間層,在三代同住的生活和教育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承前啟后,承上啟下。他們才是我最該去關注的人群啊!他們那么年輕,塑造和精進的空間大,意義更加深遠。他們的點滴覺悟和改善,將使老人家和小人家同時受益。
年輕夫婦在有了孩子之后,生活變得不同往常了。由于現(xiàn)實的原因,往往是由家里的老人協(xié)助我們擔負起了部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家事和撫養(yǎng)孩子的重任。原本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精力充沛、恩愛非常、獨享二人世界的一對年輕人,一方面要面對產后恢復和孩子養(yǎng)育的種種知識缺乏、經(jīng)驗不足,要應付體力上的挑戰(zhàn)、精神上的壓力:另一方面還要面對和老人家在養(yǎng)育理念、養(yǎng)育知識、生活習慣上的不一致,應對各種沖突,包括夫婦之間的矛盾。
很多年輕父母感到焦慮,一些三代同堂的家庭常常充斥著怨言和怨氣,身在其中的人們日子過得好艱難。如何協(xié)調好三代人在共同生活中的關系,如何緩解和化解教養(yǎng)孩子方面觀念上的對立,使彼此身心舒坦、家庭生活舒心,是年輕父母和老人家都想做好的,也是孩子們愿意看到的。
身為父母,是務必通過探索自我、不斷學習和尋求改變,擔當起優(yōu)化、改良生活和教育責任的那個人,非他們莫屬。切莫成為我目光所及之處的有些年輕人:把孩子全盤推給老人家,假裝事業(yè)忙碌,早出晚歸。對家事、子女的事不聞不問,對老人家的好和不好一概不聲不響,整天只會抱怨老人家這個想法老套了、那個做法不科學,對小人家則是各種的看不上。他們唯獨不把自己放進生活里去,因為他們不敢,他們懶惰,他們逃避。我不知道他們會懶惰到什么時候才覺悟,會放任自己到什么程度才作罷。
是時候有人對他們說兩句了,當頭喝止,于他們最起碼不會是壞事。
我的這個它
這些年我不間斷地在做一件事情,一件可能需要一直做下去的事。那就是不斷審視自己,不斷剔除那些浮夸的、虛假的、不切實際、毫無意義的部分,試圖剝離出、還原出本真的自己。寫作也是一樣,我不蒙混別人,更不蒙混自己。
在這本我親愛的第五本著作里,我打算用更加深入的方式,繼續(xù)和你們分享我的故事、我的經(jīng)驗、我的思想。所謂更加深入,是指所有的素材都來源于過去的十六個年頭里我、小布(妹豆的父親)和老人家(妹豆的爺爺和奶奶)、小人家(女兒妹豆)的共同生活。
我不打算把那些道聽途說的別人家的故事精心編撰、心思巧妙地安置進這本書里,不打算借用別人的口氣列舉所謂的例子,湊些字數(shù)、制造些出彩來填塞進這本書,像之前一些好心人好意指導我的那樣去做。事實上,從第一本書的寫作開始,我就沒有遵從那些好心好意。雖然那個時候我對完成一本書毫無經(jīng)驗,缺少章法,缺乏考慮所謂讀者需求的心思,生生懷著一腔激烈的情緒嘶吼出來了一本不厚不薄的書。然而,我心里清楚對于那些好心好意當時我的蠢蠢欲動、躍躍欲試,尤其是在寫作過程中愁苦不堪、徘徊在拐角處的時候。
今時今日,我十分確定了。我確定那些非我親身體歷的,也就絕非是我可以負責任地寫下來并把它們負責任地呈獻出來的。因為我知道但凡道聽途說的、編撰加工過的東西,往往有不少細節(jié)和過程被聽聞者和傳播者有意無意疏漏了,或甚是出于某種目的篡改了。我需要真實的、實在的東西。我追求這種坦誠,無須虛張聲勢,不要遮遮掩掩,而真實和坦誠,只在我的親歷里頭才有。
我是花費了很長的時間、下了很大的決心這么做的。因為最開始我很擔心書里提及的諸多往事被爺爺奶奶、小布和妹豆讀到可能會不高興,無端生出一些不愉快來。究竟是用“我”這個第一人稱來寫作,還是假裝一切發(fā)生在別人家而選用“他們”一詞;寫我們的日常寫到什么程度是合適的,那些橋段和講述如何落筆才不算是揭了自己和別人家的短了,需要把握好怎樣的原則才不算是隱私泄露……好幾個月過去了,書稿只字未動。
所有的糾結每天在我的腦子里盤旋,甚至上躥下跳,寫作進度極其緩慢,我?guī)缀跻^望了!有一天,我試著把一個寫好的小段落發(fā)給編輯菁看,并告訴她我這次的打算。她看完后回復:“我看了一下,挺好的,生動有趣,像講一個個故事,讀者應該喜歡看!边@句回復讓我有些忐忑的心穩(wěn)穩(wěn)地落地,因為這種寫法完全有別于過往的幾本書,幾乎像是一本現(xiàn)實題材的紀實小說。無論如何,我可以按照我的打算寫下去了。
在這本書里,所有的文字和手繪生發(fā)于十六載每一天的朝夕相處,真真切切的喜怒哀樂,對教育、對生活、對生命的新觀察和新嘗試,以及據(jù)此提煉出來的若干關于生活、關于個人成長、關于子女教育的感悟。我老老實實地寫下來,供你們拿去參照自己的生活,參照自己的成長,參照對待老人家和小人家的態(tài)度。我相信每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雖有個中不同、情況不一,卻都可以從這本書里尋找到各自需要的力量的。
還是那一天,我看到一位讀者發(fā)的微博:早讀,科爾姆·托賓《諾拉·韋伯斯特》。自打看過托賓的《布魯克林》,就迷上了他……我愛看人們的日常生活。我也一直以為,在日常的、瑣碎的生活中,就蘊藏著這世界全部的秘密。好的作家,能看到,他(她)完全不需要離奇的情節(jié)來吸引讀者,畢竟,我們每一個人,就在這“平庸無奇”的生活之中……
這位不曾相識的、普通的卻有著非凡見地的讀者極大地鼓勵了我,讓我更加堅信平凡的偉大,堅信微小的巨大。多么希望你們也能夠在接下去讀到的這些日常的、瑣碎的、我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有人先于你們哭過、笑過、痛不欲生過了,就會釋懷和輕松一些,能夠順利地、如愿地找尋到蘊藏其間的這世界全部的秘密!
吳斌榮,曾任上海宋慶齡幼兒園教師,兒童時代社副社長。現(xiàn)為自由撰稿人,獨立編輯,兒童問題研究者,兒童教育實踐者,作家,“邊過日子邊教育”教育理念倡導者。著有《兒童空間——童年無法重來》《有一種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個生活細節(jié)》《做更好的父親》《慢吞吞急診室》。
寫在前面
自序一二三 /2
為什么是我/2
為什么是它/4
我的這個它/7
在生活中看到自己
第一部分 緣起/12
上有老 下有小/13
一位小人家降生/18
兩位老人家入駐/ 24
抑郁始末/24
產假期滿/29
第二部分 相處/35
微妙的稱呼/36
日久可生情/41
愛與哀愁/41
笑中有淚/46
困而知之/53
靜默的力量/ 61
默默行事的人/61
不言不語的物/71
樓底下的園子/79
第三部分 精進 /85
提供優(yōu)質陪伴/86
我能為她做些什么/86
晨起和入睡的考驗/88
練習有覺知的生活/93
愛是一場冒險/96
陪伴是相互的/99
努力到達通透/ 102
什么是通透/102
老人家的通透/105
我的通透/108
向死而生的日子/110
不著急 慢慢來/114
從今往后寵愛她/117
守根基 納萬物/121
根基宜守不可失/121
在生活中互相成就/123
煥發(fā)天賦神力/125
重回五歲之單純/127
寫在最后
什么是最好的人生/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