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 日本等法西斯國家發(fā)動的
侵略 戰(zhàn)爭, 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但是, 如德國的
短劍、 軍 服, 日本的軍刀, 由于其做工的精致, 卻成為很多人
研究、 收藏 的對象。 這在局外人看來, 有些不好理解, 但實際
上, 一個人研究日本的軍刀, 完全不意味著這個人就有軍國主
義傾向。 相反, 它還有幾方面的正面意義。
首先來說, 很多留在國內的日本軍刀, 本是我們從日本軍
隊手中繳獲的戰(zhàn)利品, 是抗戰(zhàn)勝利的見證。 日本投降的時候,
曾經希望允許他們把軍刀帶回去, 被盟軍拒絕。 從來在戰(zhàn)爭
過后, 勝利的一方都會將戰(zhàn)利品妥為珍藏, 而不會因為對敵
人的仇恨, 就把和他們有關的一切東西都毀掉。 以前義和團
在反抗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 曾經把奪來的槍炮砸毀, 而不
是為己所用。 應該說在以前我們對這些都不是很重視, 日本
侵略軍留下的軍刀, 很多都在歷次的各種運動中被毀壞了。
更為遺憾的是, 在20世紀80年代中, 有一些日本商人到中國
來收購二戰(zhàn)遺留的軍刀, 我們國內很多人不知道這東西的價
值所在, 以很低的價格賣掉了不少, 說起來這才是愧對當初
抗戰(zhàn)將士的行為。
到了20世紀末期, 中國經濟的發(fā)展, 使很多人有了玩收藏
的條件, 于是日本軍刀很快也形成了市場。 并且價格越來越高,
到21世紀以后, 甚至逐漸超過了在日本的價格, 這樣又有一些
商人為了贏利的目的, 又開始從日本回購軍刀在中國來賣, 這
些軍刀被稱為 “回流刀” , 由于這些刀已經沒有了戰(zhàn)利品的屬
性, 純粹只為了賺錢。 還有些工廠制作各種假的日本軍刀來
賣, 這些行為從政治上說有辱國格, 從經濟上說也是欺詐行
為, 是有識之士所堅決反對的。
第二點,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 日本刀在工藝、 文化上都確實
有它的價值所在。 以前有一句常說的話, 中國和日本是 “一衣帶水”
的鄰邦, 無論是友好也罷, 敵對也罷, 雙方都不可能忽略
對方的存在。 日本自古以來, 都非常重視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
研究, 在侵華戰(zhàn)爭中更是如此。 當時日本對中國的地理、 社會、
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往往比中國人自己更為透徹, 這在戰(zhàn)爭中
也成了日本的一大優(yōu)勢。 現在, 我們當然不希望兩國再次發(fā)生
戰(zhàn)爭, 但為了和平共處的目的, 更應該重視對日本文化的研究
了解。
第三點, 在發(fā)展現代經濟和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矛盾中, 日本
處理得非常好, 可以稱得上是各國的楷模。 這方面是最值得我
們學習的。 本書中我們會講到日本刀伴隨著日本的維新, 走向
軍國主義、 戰(zhàn)敗投降、 戰(zhàn)后建設所經歷的興衰起伏。 最終既不
阻礙社會的發(fā)展, 也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傳統(tǒng)文化。 如果能深入
研究和學習一下日本的做法, 是非常有好處的。
第四點, 應該認識到, 軍刀雖然已經失去了實戰(zhàn)意義, 但它
對軍人的榮譽感、 士氣、 精神方面所起的激勵作用不容忽視。
二
中國人自古就對日本刀有所認識。 宋朝時歐陽修有一首
《日本刀歌》 :
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閑雜 與銅。
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兇。
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沃饒風俗好。
其先徐福詐秦民,采藥淹留丱童老。
百工五種與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貢獻屢往來,士人往往工辭藻。
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
令嚴不許傳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蒼波浩蕩無通津。
令人感激坐流涕,銹澀短刀何足云!
詩中講的是江浙的商人從海外帶回一把日本刀, 做工非常
好, 后面又聯想到徐福東渡的往事, 看來徐福是日本人的祖先
的說法, 在中國由來已久。 后來還有學者做過詳細的考證, 證
明徐福就是日本的第一個天皇——神武天皇。 實際上這個神
武天皇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關于他的事跡的書也是杜撰出來
的, 但把這幾本書和徐福的事相對照, 還真挺配合。
詩里最后說: 徐福走的時候, 秦始皇還沒有焚書坑儒, 因
此有一百多本被燒毀的先秦的古書, 仍然保存在日本。 但是日
本不許傳回到中國來, 日本人自己又沒有人能認識上面的文
字, 這些先王的大典只留在日本這些蠻夷手里睡大覺, 自己為
此難過得直哭, 和那些文章相比, 一把刀太不值一提了。 從這
里也可以看出宋朝人重文輕武的思想, 歐陽修說日本刀好只是
個鋪墊, 真正目的是為了感嘆留在日本的古籍無緣得見。 即使
是寫刀的那幾句, 歐陽修也全部都是說刀裝華麗, 沒有一句說
刀本身的質量如何, 也可謂是買櫝還珠了 。
三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 隨著我國社會發(fā)展水平的不斷提
高, 人們的思想日趨活躍, 開始有一部分人把興趣放在了日本
刀上。 這其中有些是收藏者, 開始收集各種資料, 了解日本刀的
內涵; 另有一些鍛造者, 通過不斷實踐, 逐步掌握了日本刀的
鍛造、 研磨方法, 雖說這里面有些屬于造假的行為, 但瑕不掩
瑜。 這也是出版 《日本冷刃》 這本書的歷史背景。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 有許耀華解答許多疑難, 有趙化勇、
趙剛、 正宗居士等提供照片拍攝; 有張穎、 滌心齋提供鍛造、
研磨方面的技術咨詢; 有楊萌、 趙如蘭提供資料; 有徐尋虹協
助翻譯工作。 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 本書難免有所遺漏, 敬請廣大讀者批
評指正。
早在宋朝,歐陽修就寫下了《日本刀歌》,夸贊日本制造的精美:“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閑雜鍮與銅。”
近日,山東美術出版社的新書《日本冷刃》,便是從日本刀的角度,詳細講述了許多有關日本制造的問題。
然而,這本書除了能讓我們看到日本制造的一些秘密,它也讓我們看到了日本刀的歷史,更加了解刀文化在整個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恰恰正是通過刀的制造和歷史,我們能發(fā)現日本許多不可思議的地方。
鍛冶貴族武士大小佩刀:黑色印筆科鞘“柳生”大小拵,金具繁復華麗,以日本傳統(tǒng)精工高浮雕銀鑲嵌人物,花卉圖案,富貴吉祥。
古時的日本,仰慕中國文化,從政治制度到科技、文化、生活,可說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向中國學習。刀劍自然不例外,日本的正倉院里,至今還保存著不少古代中國的刀。
日本進入平安時代(794-1192)后,大化革新照搬于唐朝的“班田制”,因不符合國情,沒能堅持下去。代之而起的是“莊園制度”,這就為武士制度的形成和崛起提供了沃土。
武士階層掌權便是從天皇與外戚藤原氏的對抗中崛起的人物平清盛開始了。這個武士擴權時期正好便是日本刀由直刀改為彎刀的過渡時期,甚至流行起定做刀劍的風氣,從而還引發(fā)了鍛刀師間的激烈競爭。
此刀刀身長775px,應為實町時代后期第五代兼房的作品。
此后日本刀一路蓬勃發(fā)展,到鐮倉時代中期,隨著武士勢力的日益強大,日本刀的發(fā)展便也進入了黃金時代。無論是刀裝還是造型都極其的豐富,鍛造技術也不斷發(fā)展。
到了我國明代,日本浪人和海盜組成的武裝不斷騷擾我國東南部,倭刀便往往是他們的利器,一度在交戰(zhàn)中占上風。
這時的日本刀,便成為了中國學習的對象。明朝名刀“秋水雁翎刀”(戚家刀)便是戚繼光借鑒倭刀的樣式而鍛制。
幕府將軍家特制的奉納寶壽刀“寶壽刀”是日本室町中期的寶壽刀工為幕府將軍家特制的奉納刀,用于福佑將軍家眷及后代,鍛冶成功后由天臺宗(日本佛教派別)僧侶祈禱并安放供奉,地位等于守護神。
刀鞘赤漆,為幕府將軍家專屬顏色,高雕金鑲寓意多子武勇的蜻蜓紋案。
到了19世紀后期,日本遭到來自西方的侵略,其有識之士很快認識到歐洲的文明已經遠遠領先于自己。于是,在全國掀起學習西方的熱潮,和當初學習大唐極為相似。
一項非常奇怪的命令——廢刀令——在1870年頒布,禁止普通百姓帶刀。隨后1876年又頒布了“佩刀禁止令”,所有除軍人、警察、穿大禮服者之外的人都禁止佩刀。而軍隊、警察一律按照西洋制式,配發(fā)少量西洋式軍刀。后來因為在戰(zhàn)場上失利于中國大刀,1934年廢棄華而不實的西洋刀,重新祭起祖?zhèn)鞯娜毡镜,把其作為日軍指揮刀。
海軍舊軍刀
從刀鞘上的紋飾看,這應該是一把佐官或尉官軍刀,而它的刀條是一把無銘古刀條,制作具有相當高的水準,因而綜合判斷,應該是佐官級的軍刀。這種軍刀存世量非常稀少。
這時的日本,軍國主義處處站在上風,連一向開明自由的知識分子也都相信了日本宣傳的那套,許多刀匠應征來到中國。若林一族的重次便是其中一位。
重次到了“滿鐵”(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成為其刀匠。鍛造臭名昭著的“滿鐵”刀的工匠中便有他。今天,我們絕大數人即使手中有一把當年戰(zhàn)場上繳獲的“滿鐵”刀,也不一定知道重次或者其他的刀匠。因為“滿鐵”刀統(tǒng)一命名為“興亞一心”,又全部以“滿鐵”為刀銘。
十九年佐官軍刀
還記得我們提到的《日本刀歌》嗎?這首詩說日本國的寶刀,制作精致,裝飾漂亮。如果讀完全詩,你將發(fā)現作為政治家和文學家的歐陽修只看到了它刀裝的華麗,并沒有提及刀本身的質量,而是在詩中筆鋒一轉感嘆傳說中被徐福東渡帶去日本而不得回的古籍,甚至為其難過得直哭:令人感激坐流涕,銹澀短刀何足云。 我們今人,對于日本的刀,便也有著歐陽修這種買櫝還珠的心理。 抗日戰(zhàn)爭,我們繳獲的許多日本刀,當然也包括“滿鐵”刀,雖然在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以及臺北的一些歷史文物館都有陳列。七十多年過去了,這些我們先輩用無數的生命換回的抗日戰(zhàn)利品,作為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見證者,希望刀劍愛好者們在研究日本刀的同時,不要忘記那段歷史。
1940年的“滿鐵”刀1941年的“滿鐵”刀
讀《日本冷刃》一書,雖然作者是在客觀地介紹日本武士刀的特點、種類、刀身造型及刀裝,追溯日本刀的歷史,同時介紹日本刀的鑒定、收藏,以及日本刀的鍛造過程和著名刀匠等。但又不僅僅是這樣,它還從刀刃上帶我們再一次認識日本。
有的書,和它的書名一樣冷,就像王輝編著的《日本冷刃》,但卻有著璀璨的內容。與其漂洋過海、尋找日本制造,不如正面日本,去了解日本,正所謂為了和平而了解,為了超越而學習。
那么,不如從這代表著日本文化核心的刀上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