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化價值論:以倫理學為視角》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從倫理學角度對大眾文化進行比較全面地審視分析,通過對中國大眾文化的根源、特征、現(xiàn)實狀況和相關道德問題進行系統(tǒng)地梳理和概括,著力對大眾文化以及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道德內涵、道德功能和道德失范等現(xiàn)象的本質做出了積極的探索,旨在為正確認識和把握大眾文化的道德價值內涵、發(fā)揮大眾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以及社會文化的真善美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大眾文化已成當代中國社會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大眾文化在當代中國的普遍流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中國社會的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已產生了各種影響。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產生和發(fā)展,為倫理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時代課題。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和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偉大事業(yè)需要偉大精神。實現(xiàn)這個偉大事業(yè),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痹絹碓蕉嗟奈乃嚒⑽幕ぷ髡咦杂X遵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原則,努力創(chuàng)作有思想、有深度、有溫度、接地氣的文化作品。但時下部分文化作品創(chuàng)作中也存在著“商業(yè)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等問題,文化作品也出現(xiàn)了有“高原”缺“高峰”的現(xiàn)象。尤其是在多元社會思潮影響下,也有人提出“零度寫作”“拒絕崇高”等價值祛魅的口號,在大眾文化作品創(chuàng)作和傳播方面,給社會帶來一些價值錯位是非不明等方面的消極影響。
賈雪麗同志的《大眾文化價值論——以倫理學為視角》一書是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充實而成的。這一選題表現(xiàn)了作者對社會大眾文化的關切,也體現(xiàn)了倫理學特有的現(xiàn)實關照。大眾文化是一個與社會道德生活關聯(lián)度極高的問題,研究該選題既具理論價值,更具現(xiàn)實意義。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努力占有大量資料,積極思考研究,形成獨到見解。在博士畢業(yè)后的工作過程中,賈雪麗同志繼續(xù)思考、探索這一課題,對論著不斷進行修改和完善,相關研究成果也不斷見諸各種核心期刊。
我們說“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是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倫理學作為一門研究社會道德現(xiàn)象的價值應然學科,理應對大眾文化的相關問題進行倫理學角度的分析和研究。由于大眾文化本身的多樣性復雜性,學界對大眾文化多限于某一現(xiàn)象或某一種類型的研究,從倫理學角度對大眾文化進行系統(tǒng)分析的著述相對缺弱。這種狀況相當于倫理學理論和實踐發(fā)展以及社會現(xiàn)實需要而言,還存在較大差距。
本書堅持以社會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道德價值為導向,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基本觀點和立場對大眾文化進行理論分析和探索,一方面有利于推進當代中國倫理學界對大眾文化研究的深化,另一方面對大眾文化進行系統(tǒng)的倫理審視,也有助于理論界對大眾文化的倫理價值做出相對全面的判斷和把握。此外,后現(xiàn)代倫理思潮伴隨后現(xiàn)代主義在世界范圍內擴展開來,幾乎對所有學科都產生了這樣那樣的影響。由于后現(xiàn)代倫理思潮本身的復雜性,我國倫理學界對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而大眾文化作為工業(yè)社會及后工業(yè)社會的主要文化形態(tài)之一,深受后現(xiàn)代倫理思想的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說,大眾文化所表現(xiàn)出來的反傳統(tǒng)、反權威、反社會普遍價值和反永恒價值等特征,其實質也是對后現(xiàn)代倫理思想的某種體現(xiàn)。本書在后現(xiàn)代倫理思潮對大眾文化的影響方面做了專門梳理和探討,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理論界對后現(xiàn)代倫理思潮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關系做出認知和研判。
馬克思說:“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從倫理學的角度對大眾文化進行系統(tǒng)研究,是當代中國進行道德教育和構建當代中國倫理文化的客觀需要。本書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從倫理學的角度對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以及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建構進行了審視和對策探討。
總之,本論著主題明確、資料翔實,論述清晰并富有邏輯,其中不乏問題意識和獨到思考。盡管書中對某些問題的分析還有待深化,對個別問題的論述還值得商榷,但作為年輕學者的階段成果,本書還是具有一定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的。
賈雪麗(女),滿族,河北承德人。2004年至2009年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獲倫理學碩士、博士學位,現(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外倫理文化比較和道德教育。在《人民日報》《哲學動態(tài)》《前線》《倫理學研究》和《齊魯學刊》等刊物發(fā)表相關學術論文近三十篇,出版學術著作多部,主持完成北京市青年英才項目一項,參與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省部級項目。
序言
第一章 緒論
一、大眾文化的相關理論
(一)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
(二)伯明翰學派的文化主義
(三)大眾文化的后現(xiàn)代理論
二、研究意義及方法
(一)研究的理論價值
(二)研究的實踐意義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眾文化慨論
一、大眾文化的內涵
(一)文化的定義
(二)文化大眾的內涵
(三)大眾文化的內涵
二、大眾文化的基本內容
(一)大眾文化產生的歷史背景
(二)大眾文化的主要特征
(三)大眾文化的類型及其社會功能
三、大眾文化中的主要道德問題
(一)大眾文化中的人性問題
(二)大眾文化中的道德價值問題
(三)大眾文化中的社會責任問題
第三章 人眾文化諸類型倫理分析
一、流行文學的倫理分析
(一)流行文學的大眾文化特征
(二)流行文學的審美理性與倫理價值轉向
二、大眾影視文化的倫理分析
(一)大眾影視文化的大眾文化特征
(二)大眾影視文化的倫理功能
(三)大眾影視文化的倫理困境
三、流行音樂的倫理分析
(一)流行音樂的大眾文化特征
(二)流行音樂的德育功能
(三)流行音樂的倫理困境
四、廣告文化的倫理分析
(一)廣告文化的大眾文化特征及功能
(二)廣告文化中的道德失范現(xiàn)象
(三)廣告?zhèn)惱淼男纬?br>五、網絡大眾文化的倫理分析
(一)網絡文化的大眾文化特征
(二)網絡大眾文化中的道德失范現(xiàn)象
(三)網絡倫理的形成
第四章 人眾文化與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倫理思潮
一、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倫理思潮
(一)現(xiàn)代主義的興起
(二)后現(xiàn)代主義的興起
(三)后現(xiàn)代主義的主要特征
(四)后現(xiàn)代倫理思潮的主要內容
二、后現(xiàn)代大眾文化與后現(xiàn)代倫理觀
(一)后現(xiàn)代大眾文化概述
(二)后現(xiàn)代倫理觀及其主要特征
三、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倫理思潮對大眾文化的影響
(一)價值多元主義倫理觀對大眾文化的影響
(二)個人主義倫理觀對大眾文化的影響
(三)自由主義倫理觀對大眾文化的影響
(四)享樂主義倫理觀對大眾文化的影響
(五)消費主義倫理觀對大眾文化的影響
(六)境遇主義倫理觀對大眾文化的影響
第五章 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倫理訴求
一、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現(xiàn)狀
(一)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產生背景
(二)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特征
(三)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倫理分析
二、后現(xiàn)代倫理思想對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影響
(一)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特征
(二)中國傳統(tǒng)倫理觀的消解
(三)社會核心價值觀遭遇挑戰(zhàn)
三、大眾文化對當代中國社會道德建設的影晌
(一)大眾文化的道德功能
(二)大眾文化在中國道德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三)大眾文化對中國道德建設的消極影響
第六章 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當代中國大眾文化
一、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倫理取向與價值引領
(一)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建構的倫理取向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引領
二、構建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方法和路徑
(一)確立主流文化的主導地位
(二)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三)提高社會大眾的審美情趣和道德素質
(四)增強文化工作者的道德責任感
(五)積極發(fā)揮大眾傳媒的社會倫理導向功能
(六)加強大眾文化中倫理導向機制建沒
參考文獻
后記
《大眾文化價值論:以倫理學為視角》:
(二)文化大眾的內涵
大眾作為大眾文化的接受者,是大眾文化產生、存在、發(fā)展的前提,如果沒有大眾或受眾的存在及其對大眾文化的要求,大眾文化將無從談起。因此,界定文化大眾的科學內涵,必須要在了解中西文化大眾發(fā)展史的基礎上明確當代文化大眾的內涵。
在我國傳統(tǒng)話語體系中,“大眾”主要是指民眾或群眾,其內涵與文化大眾中的“大眾”概念有著明顯的差別。20世紀初的“五四”時期,中國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對文化大眾這一概念進行了最早的論述。他們認為文學應該是“平民文學”“民眾文學”,文學應該從內容上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在形式上采取老百姓更易于接受的形式。如周作人在《平民文學》中指出:“平民文學是專做給平民看的,乃是研究平民生活、人的生活的文學!雹倜珴蓶|在評價這一運動時就曾指出:“五四運動所進行的文化革命則是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自有中國歷史以來,還沒有過這樣偉大而徹底的文化革命。當時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為文化革命的兩大旗幟,立下了偉大的功勞。這個文化運動,當時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它提出的‘平民文學’的口號,但是當時所謂的‘平民’,實際上還只能限于城市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即所謂市民階級的知識分子。”①因此,“平民文學”中的大眾沒有將占中國絕大多數的勞動群眾包括在內。
20世紀40年代,我國文化“大眾”的內涵有了明確的界定。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中提出:,“什么是人民大眾呢?最廣大的人民,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薄斑@四種人是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②雖然毛澤東的文化大眾觀具有強烈的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色彩,但他揭示了文化大眾本身所具備的文化素質、文化需求、文化參與力和創(chuàng)造力,強調了文化大眾是大眾文藝、大眾文化不斷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我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大眾產生于20世紀80至90年代,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fā)展而逐漸產生的。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社會經濟迅猛發(fā)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外來文化大量涌入,導致中國大眾的精神領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已經不再僅僅滿足于最基本物質的需求,而是開始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這也就勢必帶來傳統(tǒng)的精英文化、經典文化世俗化以及大眾文化的繁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