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孝文化叢書·以孝治國:孝與家國倫理》是“中國孝文化叢書”的總論!吨袊⑽幕瘏矔ひ孕⒅螄盒⑴c家國倫理》論述了孝的起源與流變、孝與家庭倫理的關系和孝與社會倫理的關系。其中在孝與家庭倫理的關系中就父子、兄弟、婆媳、祖孫等關系進行了詳述。在孝與社會倫理的關系,分別就中國古代政治家國同構的特點、國家制度中滲透的各種孝的思想進行了論述。
《中國孝文化叢書·以孝治國:孝與家國倫理》是一本較為全面介紹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的通俗讀物。它分別從孝與家國倫理、孝與社會風俗、孝與古代法律、孝與古代養(yǎng)老、孝與古代教育、孝與古代旌表制度、孝與古代選官制度和孝與古代丁憂制度八個方面論述了孝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作用和影響。通過作者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從中發(fā)現(xiàn)孝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
《禮記·大學》稱:“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毙⑹侨寮倚奚、齊家、治國、平天下必備的道德素質。
“百善孝為先!薄靶ⅰ,是子女后輩對父母尊長的奉養(yǎng)、敬愛、恭順!缎⒔(jīng)?圣治章》講:“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边@里的敬、樂、憂、哀、嚴,都是孝!梆B(yǎng)父母為孝,善兄弟為悌!薄般,是兄弟姐妹之間團結、友善、敬愛的橫向關系。
家國倫理即家庭倫理和國家政治倫理。家庭倫理是指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間應遵守的倫理道德,簡單說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國家政治倫理實際是家庭倫理的政治化。因此,孟子講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本書敘述的五倫、六順、七教、八德、十禮等,既有父子、兄弟、夫婦間的家庭倫理,也有君臣、臣民之間的政治倫理。
孟子講:“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笨酌系母呙髦帲褪前焉鐣问湛s為家庭人倫,再由家庭人倫發(fā)散到社會政治!凹摇笔侵袊鴤鹘y(tǒng)社會的組織核心,叫作“天下一家”。國是大家,家是小國;君為國父,父為家君;家國同構,君父同倫!皣焙汀凹摇,“君臣”和“父子”,“忠”和“孝”是統(tǒng)一的。孝道轉化為治國之道,滲透到國家制度的方方面面。君長“以孝治天下”,家長“以孝齊家”。國家由天子這個大家長以及各級“父母官”來實行“父權制”管理。政治上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系同時還是一種家庭倫理道德上的血緣情感關系。為政者是“愛民如子”的父母官,是造福天下的“家主人”。老百姓是他們的子民、赤子。政治上的忠也是宗法上的孝,接受君父、“父母官”的統(tǒng)治就是恪盡孝道。為國家、為民族建功立業(yè),既是忠臣事君報國,又是孝子揚名顯親。
家國倫理相結合的孝文化,雖然是歷代王朝維持統(tǒng)治的倫理工具,但它也培養(yǎng)了中國人對祖國、炎黃子孫、父母之邦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和愛國主義的精神源泉。它鑄造了中華民族最神圣、最震撼、最具典型價值的大忠大孝。尤其是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一句“骨肉同胞們”、“兄弟姐妹們”,就能使人們熱血沸騰、同仇敵愾。西方國家則是上帝啊,阿門!因為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附麗于固定的血緣,而西方則附麗于固定的宗教。同時,孝還是一種不可抗拒的道德約束力量和維存力量。光宗耀祖,不辱沒祖先、不辜負父母的觀念,激勵著人們加強道德的自律和事業(yè)的進取,為國家、為民族立事、立功,甚至是從容犧牲。
本書立足于新的時代進程和學術研究成果,對孝的產(chǎn)生和嬗變、家庭倫理、國家政治倫理等進行系統(tǒng)介紹和深入剖析。其中孝的產(chǎn)生和嬗變包括:孝的初始、孔孟的孝道、孝的經(jīng)典、孝的范式化、孝的扭曲和強化、孝的宇宙本體化和神化等。家庭倫理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姑慈婦聽、祖孫隔代親、家長和族長、家訓和家法等。國家政治倫理包括:家庭倫理與國家政治的結合、國家制度中滲透的孝、中華民族的大忠大孝等內(nèi)容。對孝與家國倫理所涉及的人物、事跡,以及衍生出的典故、名詞、成語、諺語等,均考述源流嬗變。
本書所用的資料均取材于儒家經(jīng)典、歷代正史、諸子書、類書、各種野史和雜著。書中的每一情節(jié)、人物以及人物語言都來自文獻記載,言之有據(jù),絕對不敢杜撰。在觀點上,努力遵循“寓論斷于序事”的原則,盡量不強生其文。必須“辯疑惑,釋凝滯”之處,則用簡單明了的語言進行深入淺出的剖析。
但愿讀者朋友通過拙作,豐富知識,啟迪思維,陶冶情操,接受民族精華的洗禮,沖破世俗偏見的誤區(qū),更加理智地觀察社會,體味人生,善待父母子女,和諧家國關系。不讓天下父母寒心,不讓天下子女束縛個性,不讓社會發(fā)展受到障礙。這是本書的宗旨,也是本人的奢望。
由于水平和時間所限,本書難免有疏漏、不當,甚至錯誤之處,敬請讀者朋友和方家賜正。
秦永洲,男,1952年生,山東省萊州人,山東師范大學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中國社會風俗史方面的研究和教學。著有《中國社會風俗史》、《山東社會風俗史》、《顏之推與顏氏家訓》。主編《濟南通史·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山東的節(jié)慶活動》、《中華名門才。壳匦彰T》。與張漢東合著《中國歷代興亡錄》,與鄧麗麗合著《中國歷史故事》,與李云泉合著《生肖狗》等。發(fā)表學術論文五十余篇。
楊治玉,女,1987年生,山東臨沂人,2011年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現(xiàn)為該學院中國古代史碩士研究生。曾發(fā)表《試論<貞觀政要>的史料價值》、《唐太宗民本思想在其治國方略中的體現(xiàn)》、《民眾語言與史書編纂》、《淺談中國人的家園意識》、《淺談中國古代的茶文化》、《淺談中國人的人生觀念》、《淺議明朝文學“后七子”的領袖李攀龍》等論文。
第一章 孝的起源與流變
一 “從不獨親其親”到“各親其親”——孝的初始
二 儒家的孝道
三 天下子女的楷!⒌姆妒交
四 舉孝廉,父別居——孝的扭曲和強化
五 從人情“穿越”到天理——孝的宇宙本體化和神化
第二章 孝與家庭倫理——以孝齊家
一 父母舐犢之愛深——父慈子孝
二 孝悌骨肉親——兄友弟恭
三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姑慈婦聽
四 白頭老翁摩孫頂——祖孫隔代親
五 兄弟怡怡,宗族欣欣——孝悌傳家
六 家族繁榮昌盛的希望——家訓和家法
第三章 移孝作忠、以孝治國——倫理政治型的家國同構
一 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家庭倫理與國家政治的結合
二 國家制度中滲透的孝
三 中華民族的大忠大孝
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章 孝的起源與流變
一 “從不獨親其親”到“各親其親”——孝的初始
。ㄒ唬┬倪@里產(chǎn)生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孝是立身之本,是家庭和睦之本,是國家安康之本,也是人類延續(xù)之本。那么到底什么是孝呢?
孝的最初含義是指什么?翻閱古代典籍,對孝的解釋可謂見仁見智。
《爾雅·釋訓》和《說文八上·老部》對“孝”的解釋都是“善事父母”,也就是要盡心奉養(yǎng)、孝順父母。
《禮記·中庸》這樣解釋“孝”:“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志。”認為有孝行的人善于繼承先人之志,傳承先輩之業(yè)。
《論語·泰伯》載孔子語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币馑际牵笥,我無可厚非,自己節(jié)衣縮食,卻以豐潔的祭祀致孝于祖先的神靈。孝,就是要虔誠地祭祀祖先。
《北史·崔逞傳》稱:“崔九作孝,風吹即倒!惫湃嗽诟改杆篮,要為父母守喪,停斷正常生活,只進湯水和蔬菜。崔九即北魏崔子約,為母親守孝而柴毀骨立。這里的孝是強調對父母的哀痛。
《禮記·祭統(tǒng)》也有對“孝”的解釋:“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為畜!边@里對孝的理解是,孝就應該順從父母。
孔子的弟子子游問孝,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對孔子的這段話,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現(xiàn)在稱作的孝,是僅僅能供養(yǎng)父母就行了。然而犬馬,也都能得到人的飼養(yǎng),人如果沒有敬,養(yǎng)父母和養(yǎng)犬馬有什么區(qū)別呢?另一種解釋為,犬馬也會養(yǎng)父母,人如果沒有敬,與禽獸有何不同?至于哪種解釋正確,已沒有分辨的必要了,橫豎都是講,孔子認為,要以敬愛的心情來孝順父母,這是最重要的,也是人和禽獸的區(qū)別?梢,“敬養(yǎng)”父母才是孝的實質。
上述種種只是強調了孝的一個方面,其實,養(yǎng)、敬、順、哀以及對父母種種盡子女義務的善行,都是孝!缎⒔(jīng)·圣治章》講得比較全面:“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币簿褪钦f,日常生活中對父母要尊敬,吃飯穿衣方面要讓父母快樂,父母生病時要擔心憂慮,父母去世要哀痛,祭祀父母時要肅穆。這里的敬、樂、憂、哀、嚴,也都是孝。
唐朝張守節(jié)的《謚法解》對孝有四種解釋,“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協(xié)時肇享曰孝”。也就是說,和睦宗族、親愛父母、遵守道德而不違背、準時祭祀祖先都叫孝。可見孝有多層含義。
中華民族講孝道已經(jīng)幾千年了,從古到今,千言萬語,殊途同歸,所表達的意思卻都是一樣的:子女善待父母,子孫善待先人,卑幼善待尊長。
孝和孝道是兩個不同的范疇。孝是人類血緣間子女對父母的自然親情。在家庭內(nèi)部來說,孝就是要贍養(yǎng)父母,從衣、食、住、行、思想各方面盡心奉養(yǎng)、照顧老人,盡子女的責任,這種情感和行為是自發(fā)的、樸素的、無私的,是子女對父母發(fā)自自然親情的“孝”。孝道是被儒學家和統(tǒng)治者升華、外延、扭曲并推向極端的封建倫理道德。實際上,在中國社會風俗中并沒有截然分開,統(tǒng)屬于孝文化意識。
從家庭倫理的孝泛化到社會倫理、政治倫理的孝,它具有了親民性、外延性,也就是以孝敬父母為基本,從而要對所有的親屬長輩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以及伯叔姑舅等盡孝道;同時孝還具有社會外延性,也就是還要善待鄰里及天下所有的老人;除此之外,孝還具有政治外延性,即移孝為忠,移小孝為大忠,報效國家和民族,不僅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孝敬老人,還要尊重長輩的意志,實現(xiàn)長輩的愿望,為家族、鄉(xiāng)里、國家爭得榮譽,這里講的就是廣義上的“孝”,亦即作為中國古代統(tǒng)治思想的孝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