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圣之微言,發(fā)王道之真旨,藉以正俗風,化民德,開太平之基。
1.作為儒家經(jīng)典,《論語》包含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觀點,可從中領(lǐng)略儒家的思想的精華。
2.作者用全新的視角來解讀《論語》,為這部古老的著作注入了新時代的觀點,使得其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3.讀《論語》,增長我們的生活智慧,端正我們的處事態(tài)度。
臧力農(nóng),字歸元,號錢塘山人、孔樓遺老,乃江湖間一介寒儒也。性散淡,安清貧,好詩書,少困于血氣而不知其殆,長惑于俗學而不知其謬,一日聞圣人之教,翻然有悔,任道之志乃堅。
第一篇 學而| 001
第二篇 為政| 008
第三篇 八佾| 015
第四篇 里仁| 024
第五篇 公冶長| 032
第六篇 雍也| 043
第七篇 述而| 053
第八篇 泰伯| 065
第九篇 子罕| 074
第十篇 鄉(xiāng)黨| 085
第十一篇 先進| 092
第十二篇 顏淵| 102
第十三篇 子路| 113
第十四篇 憲問| 123
第十五篇 衛(wèi)靈公| 137
第十六篇 季氏| 148
第十七篇 陽貨| 154
第十八篇 微子| 164
第十九篇 子張| 169
第二十篇 堯問| 176
第一篇 學而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注:本章開篇,系一切機杼之所在,“學”字切不可輕輕看過。學,立其人也。何以立人?修身進德也。時,一刻不離也。德不可一日亟成,學者必時刻磨礪,存其善而去其不善,即格物之工夫,故曰學而時習。說,悅也,學而時習,以立其人生之根本,則成就其心身之自由,完備其圣人之本德,人生之樂莫過于此。斯即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朋,同志于王道者也。若天下有道,則必有遠來問道于賢圣君子者,而授道講學,教化天下之學者,安平天下之庶眾,確乎圣人一生之所愿,何樂而不為?慍,因之而憤懣也。若天下無道,有德君子固有不為人所知者,然而其自足于己德,雖世人之不我知,實無損于吾德,故何必慍?愚按:賢圣所以為賢圣者,一生行道不輟。立德,行道也;為民謀事,亦行道也。天下有道,賢圣在位,則為民謀事;天下無道,賢圣不得其位,則修德而已。德不立而為民謀事,吾實未之聞也。是故夫子一生之旨,不過欲人先定其本,本立,得其位則盡心盡力,不得其位則自足自安,無時不樂也!
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注:有子,有若也,孔子弟子,門人敬之,稱有子。孝,敬父母也;弟,即悌,敬兄長也;犯上,以小欺大,以卑辱尊也;鮮,極少也。能敬其父母兄長者,則其德必美,其心必善,美德心善而欺大辱尊,其心必不能安,其德必不能容,故為之者極少;蛴袨橹,蓋以一時之血氣上涌,不能制止,然事后必有悔意。作亂,弒父弒君之類,犯上之極惡者也。不犯上,可知其敬上之心,雖血氣猶未能變之,至于作亂,其人愈不為矣。務(wù),工夫之所在也。君子以德為本,以立德為要務(wù),德立則知人之所以為人,行為合于道義而不敢悖,如此無作亂犯上之惡事,故曰本立而道生。仁,德之總名,心之本體。孝悌之德,仁德之最易見者,最不可去者。仁即本也,然以孝悌之德最重,世人因孝悌之心,廣大其德,完備其仁,最是便宜,故曰孝悌為仁之本。愚按:孝悌即是仁,然以二德之不易去,故私欲不易漸染。于父母兄弟,世人之心,無一絲遮蔽,乃得一完全之仁;此外則不能如是。有子孝悌為仁本之言,欲人克其私也。于父母兄弟不能敬而敬人,不能孝悌而能忠信,天下必無此等人。
三、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注:巧言,諛言逢迎之;令色,媚色取悅之。心德之至,在于不能自欺。人善而譽之,是其固善也,非刻意以好言取悅其人也。心悅而有好色,是固樂也,非刻意以好色諂媚于人。世之小人,無非二類,或心知善惡而不能為善去惡,謂之欺心;積弊甚重而不知善惡,謂之喪心。巧言令色者,或欺心,或喪心,無出二者,皆非心之本德,其仁德之微亦可知也。愚按:人之為非,存之于內(nèi)而見之于外,故以言行而知其為人,雖不得中,亦不遠也。鄉(xiāng)人俚語有“好心為惡事”者,乃其以才能之不足而不能成事而已,非心之不欲為善也。巧言令色者,庶幾天壤之別!
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注:曾子,曾參也,孔子弟子,門人敬之,稱曾子。省,反躬自問以求得失也。謀,謀事也;忠,盡心也;信,誠而不欺也;傳,老師之傳授者也。食人之祿而謀事,則當盡其心;與朋友相交當致其誠;老師叮嚀囑咐之語,當日日琢磨以悟之。三者皆吾人之當為。為其所當為,則不暇于為惡;反省其所為,則去其惡而進不足。日省躬問,磨礪其德,工夫至則為賢為圣。君子無事不省,無時不省,非唯以上三事,不過曾子就一時之弊,舉其重者言之也。
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注:道,在上者立則以行在下者也;乘,車也,八百家出一乘;敬,重而不忽也;信,立信而信民也;節(jié)用,去其奢靡之費也;愛人,恤民之勞;時,適時也。在上者敬重國事而勤勞于中,無貪逸享樂之國,則民必以善其君上,心服焉而甘為之役。在上者之用度,皆在下者之所稅也,上好儉去奢,則稅薄而民生利,是君上愛民而恤其勞也。春耕秋收,農(nóng)業(yè)之常也,民耕收不失其時,則國用足而無衣食之虞。此或系孔子因千乘之國而對之,敬事以下五事,實一事而已,孔子恐其不明,故具體而微。愚按:此為政之常道也,萬乘之國亦如此行之,百乘之國亦當如此行之,堯舜之治天下,亦不過如是。后世之為政者當法之,理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