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文字、圖片兩部分。文字分張大千、 張善子研究及大風堂90年回顧性研究(附文獻輯存)約20萬字,研究面廣闊,具有特色和深度,為大陸*本專著。圖片分老照片與作品照片,計約300 張,為記錄大風堂90年歷程的經典與張大千、張善子及其弟子的傳世(精粹)之作,與學術研究形成互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閱讀性(老照片與作品)、范本意義 (作品)。
作者在史實材料、時代背景、社會心理等各個方面分析立論,援引大量文獻史料,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且文情并茂,對大風堂藝術流派的評論確有獨到見解。如開創(chuàng)性地將張善子、張大千兄弟并列進行了深入分析,另外還突出了張氏兄弟在藝術成就之外,于抗戰(zhàn)時期為民族存亡做出的貢獻,使張大千及大風堂研究的思想內涵更為豐富。
2015年10月,我正式退休。隨即應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邀請赴北京參加方志中國展覽的策劃,直到2016年春節(jié)前。其間,大約是12月初,大風堂再傳弟子游三輝先生發(fā)來微信,期望我再度為大風堂發(fā)揮余熱,即為宣傳大風堂再做點什么。屈指算來,大風堂這個老字號已近百年。它一路走來,雖篳路藍縷,但確為中國美術史上的神來之筆。我當即想到編輯《大風起兮九十年》一書(后定為《張大千張善子研究大風堂起兮九十年》),以總結大風堂歷程,推廓大風堂藝術源流大系,極盡原汁原味展示大風堂藝術風貌,進一步維護大風堂統(tǒng)緒及傳承,使之具有經典意義與社會傳播意義。理由是:2015年恰好是大風堂開派90年紀念。而1926年則是大風堂的一個節(jié)點或重要起點,至今(2016年)亦剛好90年。1926年之所以具有與大風堂開派的等同意義,是因為張善子棄政為職業(yè)畫家、張大千在《申報》首度刊登《張季蝯賣畫啟事》。然而,因忙于方志中國展覽的倒計時,我實在是鞭長莫及,但胸中總有醞釀。方志中國策展結束后,來不及系統(tǒng)整理退休時打包入柜的書籍、信札、照片、碟片等資料,我便開始一邊寫一家雜志社催促的特稿《兩晉兩國志,光焰萬丈長》,一邊做《張善子張大千研究大風起兮九十年》的編輯目錄并與游三輝、李代遠先生討論完善。然而,編著該書是一個時空交織的工程,具有時間長、空間廣闊、時空互為表里的特點。要完成這個系統(tǒng)工程,無疑需要能力、智慧、感情、激情、奉獻,因為對大風堂近百年歷程的總結是一個高難度跨欄,雖然這個總結是相對的。為較理想地體現(xiàn)全書時空展示性并能兼顧實際情況,我在編輯構架設計上定位為六個支撐:以專論《大風九十年,光焰萬丈長》(代序)和專題張大千張善子研究《張大千繪畫藝術的分期及成就》《張大千詩畫中的思鄉(xiāng)情結》《張大千的情愛世界》《張大千與陸丹林》《張大千及其術的研究》《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與成都系中國文藝復興發(fā)祥地》《張大千與中國文藝復興》《兩岸舉辦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珠聯(lián)展的思考》《千秋正氣,一代虎癡》9篇曾發(fā)表并產生較大影響的相關論文(文章均有修改和補充),作為學術支撐;以大風堂圖典情景再現(xiàn),作為大風堂發(fā)展軌跡節(jié)點的支撐;以大風堂開派人物張善子及張大千的傳世作品(包括張君綬的作品)和部分大風堂門人、再傳弟子的精選作品,作為體現(xiàn)一定的開派與傳派關系并作為大風堂畫派的風貌及形象展示支撐;以部分大風堂門人、再傳弟子的詩(聯(lián))書點贊大風堂,作為緬懷性質的情感支撐;以部分大風堂友人及專家學者的詩(聯(lián))書點贊大風堂,作為文化、社會意義的支撐;以文獻輯存《大風堂同門錄(1948年版本)》《大風堂同門錄(2006年修訂版本)》《大風堂同門錄(續(xù))》《大風堂再傳弟子錄(2016年修訂版本)》《國內外研究大風堂機構(社團)一覽》《談談<張大千的世界研究>》,作為文獻支撐。彼此互為表里、相得益彰,盡可能體現(xiàn)經典紀錄、經典解讀、經典傳播的理念,使之具有諸畫派總結的借鑒意義與相應的文化品格和社會意義。為之,我廣泛聯(lián)系,甚至去臺灣。盡管我努力了,甚至對入書的內容近乎挑剔,但書的展示卻只能是不全之全,注定有若干無法逾越的局限:大風堂體系時空概念凸顯的局限(涉及若干取舍乃至節(jié)點的掛一漏萬)、版面的局限(若干畫家本身就是全才而無法呈現(xiàn)其作品全貌)、資料來源的局限、相關配合的局限、資金的局限、自我能力的局限等,與我的初衷和愿景尚有距離。但不管怎么說,自慰此書在手可知大風堂堂主、門人、再傳弟子不全之全之面貌,堪稱搭建了一座紙上的大風堂博物館,讓讀者可感、可嘆、可游、可居,讓健在的大風堂人自豪與砥礪并舉、感恩與奮進共存;當然,更可告慰一代宗師張善子、張大千于九泉之下!在成書的過程中,我既收獲到朋友共襄大風堂盛舉的真摯友情,又品嘗了局限的個中滋味。由此,我更加惜緣理解、支持、推動這本書出版的朋友,恕未一一列名致謝。為本書提供圖片的單位和個人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廣雅軒,羅倫建、吳文隆、唐鴻、郁慕蓮、晏良為、馬燮文、張之先、孫凱、安云霽、冷成俊、曾迎三、謝建紅、李輝等。游三輝先生題署書名。一并致以謝忱。今年剛好是被譽為東西方藝術界的高峰會中西方藝術史上值得紀念的年代的張大千與畢加索會晤的一輪甲子,故此書客觀上便有了一個時代的紀念意義。掩卷遐想,還有9年即2025年便是大風堂開派100周年了。這是一個非常輝煌的世紀,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代。我由衷寄望:有識者屆時能編輯《大風起兮一百年》,以告慰大風堂開派者張善子、張大千,以總結威加海內的大風堂。謹愿此書于斯有補,無論是理念的,還是視覺的。
汪毅,1955年生于重慶,畢業(yè)于北京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原副巡視員、四川省地方志學會原副會長、《四川省志》原副總編。張大千紀念館首任館長。一級文學創(chuàng)作職稱。在海內外約200家報刊發(fā)表文藝作品和論文計600余篇。出版有《張大千的世界(3卷)》《尋蹤張大千:臺灣之旅》《張善子的世界》《臺灣文化之旅》《中國佛教與安岳石刻藝術》《方志四川》等16種著作。有研究汪毅創(chuàng)作的《汪毅著作評論集》出版。文藝作品獲全國級獎與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計27個。五度赴臺灣文化交流,數(shù)次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及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中央電視臺《百年巨匠張大千》大型紀錄片文史顧問。被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秦孝儀譽為(張)大千身后知己 (張)大千知己。
大風九十年,光焰萬丈長(總論) / 1
大風堂映像 / 25
大風堂丹青選粹 / 57
張善子傳世作品選 / 58
張大千傳世作品選 / 72
張君綬傳世作品選 / 82
門人作品精選 / 84
再傳弟子作品精選 / 138
點贊大風堂 / 180
(尊長友人學者門人再傳弟子)
游三輝 / 215
張大千張善子研究 / 216
張大千繪畫藝術的分期及成就 / 217
張大千詩畫中的思鄉(xiāng)情結 / 223
張大千的情愛世界 / 228
張大千與陸丹林 / 238
張大千及其術的研究 / 246
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與成都系中國文藝復興發(fā)祥地 / 250
張大千與中國文藝復興 / 260
兩岸舉辦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珠聯(lián)展的思考 / 271
千秋正氣,一代虎癡 / 278
后 記 / 322
文獻輯存 / 299
大風堂同門錄(1948年版本) / 300
大風堂同門錄(2006年修訂版本) / 304
大風堂同門錄(續(xù))(19491983年) / 308
大風堂再傳弟子錄(2016年修訂版本) / 310
國內外研究大風堂機構(社團)一覽 / 318
談談《張大千的世界研究》 /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