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這本書,簡單地說,想要表達的意思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回歸原典”。這本來是歷史研究的基本常識,但是在世界史研究領域,要很好地實踐它卻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盡管這些年在不同的場合,多次這樣呼吁過,但人微言輕,應者寥寥。趁著自己熱情未減,再做這樣一次努力,其目的,亦不外乎“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這呼聲如能遇著知音,一同為之奮進,自然是好;或者只落得個為自己壯膽,也無可奈何。
“回歸原典”,或者說“從原典出發(fā)”,是一種指導思想,也是一種研究方法;說得更根本一點,甚至還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不老老實實地研讀原典,斷章取義,就是投機取巧。
第一編“中國式”日本研究的實像與虛像
關于日本近現(xiàn)代思想史
從學術·思想史的視角看近代中日關系史的若干問題
“中國式”日本研究的實像與虛像
——對中國學界反思自身日本研究得失的一些觀察
日本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感言
第二編中國日本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中國日本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一種學術史的回顧與展望
第三編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一種粗線條的學術史漫談
第四編中國日本思想史研究典型個案分析
中國日本思想史研究30年
新世紀的神道研究及其他
——《日本的宗教與歷史思想——以神道為中心》編者的話
同情及其界限
——重讀王家驊的《儒家思想與曰本文化》
未名廬學記:卞崇道及其日本哲學思想研究管窺
“日本馬克思主義”:民國時期中國學界回望
補編作為“他者認識”的中國的日本研究如何可能
作為“他者認識”的中國的日本研究如何可能
——回顧中國日本研究的相關方法論問題有感
附錄
劉岳兵教授的近代日本儒學研究
——評《中日近現(xiàn)代思想與儒學》《日本近代儒學研究》
及《明治儒學與近代日本》
中國日本學研究推出通史性日本思想史著作一
中國日本思想史研究領域的第一本通史性著作
——劉岳兵《日本近現(xiàn)代思想史》討論會
綜述
“理論之后”的日本思想史研究
——劉岳兵博士《日本近現(xiàn)代思想史》述評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讀劉岳兵著《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三卷(1840—1895)》
人名索引
三21世紀中國的日本思想史研究
20世紀80年代之后的二十年是第二代中國日本思想史研究者的活躍期,也是中國日本思想史研究承前啟后的過渡時期。第二代研究者的代表人物在日本學術界集體亮相的,是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xié)會出版的“中國的日本思想研究”叢書,其中包括上述王守華的《日本神道的現(xiàn)代意義》、王家驊的《日本的近代化與儒學》(《日本④近代化匕儒學》,1998年)和卞崇道的《日本近代思想的亞洲意義》(《日本近代思想的意羲》,1998年)。2000年王家驊逝世了,這對中國的日本思想史研究是一個重大的損失。所幸進入21世紀以來,王守華和在他精心培養(yǎng)下的日本神道研究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①,而且像中國日本史研究的第二代重要代表人物王金林也加入到日本神道研究的行列,出版了《日本神道研究》(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2010年11月13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舉辦了“神道與日本文化”的國際會議,隨著對神道研究的深入,我們對日本思想文化的了解也將會有新的進展。
而卞崇道不僅自己新著迭出,培養(yǎng)了一批研究日本近代哲學的人才,而且他所領導的中華日本哲學會,不斷進行國際國內的學術交流活動,其與時俱進的旺盛的理論創(chuàng)造力使他的學術生命青春永葆,在新世紀又成為新生代日本哲學思想史研究隊伍的一員,繼續(xù)引領和推動著中國日本哲學思想史研究的發(fā)展。
“新生代”中許多人②的學術風格還未定型、正在成長,所以現(xiàn)在要對他們的研究進行總結還為時尚早。但是既然已經(jīng)說到這里,愿就寡聞所及.主要以自己比較熟悉的新生代中的活躍人物為中心,談一些我認為值得注意的傾向,可能很不到位,供大家參考、批評。
(一)卞崇道的日本哲學思想研究的新視角與新方法
21世紀以來的十年間,2003年開始新生代日本思想史研究者的處女作開始集體涌現(xiàn),并表現(xiàn)出強勁的、持續(xù)的發(fā)展勢頭。這一年依次出版了韓東育的《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1月,中華書局)、吳光輝的《傳統(tǒng)與超越——日本知識分子的精神軌跡》(1月,中央編譯出版社)、卞崇道的《日本哲學與現(xiàn)代化》(4月,沈陽出版社)、劉岳兵的《日本近代儒學研究》(6月,商務印書館),還有一本厚重的論文集,即郭連友主編的《近世中日思想交流論集》(10月,世界知識出版社)。卞崇道此后還出版了《融合與共生——東亞視域中的日本哲學》(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東亞哲學與教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而《融合與共生——東亞視域中的日本哲學》可以說是他作為新生代日本哲學思想研究者的代表作,該書在他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了他日本哲學思想研究的新視角和新方法,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強調“共生文化論”。他指出,共生文化論“作為一種文化理論或文化哲學,它不僅可以用來解釋民族間文化關系,國家間文化關系,也可以用來考察內部文化發(fā)展狀況”。用這種理論來看日本文化,他認為“融合與共生是日本思想文化所呈現(xiàn)的外在的形相與內在的質料相統(tǒng)一的特征”。具體而言,即“從縱向的文化史的考察中,筆者認為日本文化的發(fā)展走的是‘共存一融合一共生’的道路;從橫向的文化內容的考察中,我感到日本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征可以概括為‘生活文化’,即在日常生活的層面上來理解事物,并且在個我的層面上加以展開”。①他在《日本近代思想的亞洲意義》中就提出21世紀是共生的時代,強調“共生哲學”的必要性。他指出了共生及其目標的四個方面,即“人與人的共生——人際關系的和諧、集團與集團的共生——社會關系的和諧、國家與國家的共生——國際秩序的和諧、人類與自然的共生——整體環(huán)境的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