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與心靈》主要針對命題態(tài)度問題、意向性問題、心理內容問題、非存在問題、科學哲學中的反常問題等,采用邏輯學的分析視角,綜合當代西方心靈哲學的前沿發(fā)展,力圖彰顯邏輯的心理主義和心靈的邏輯主義立場。
《邏輯與心靈》適合具有高中及其以上學歷的廣大讀者,特別是大專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哲學、心理學、人工智能、認知科學等相關領域的相關研究人員。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適讀人群 :本書適合具有高中及其以上學歷的廣大讀者,特別是大專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哲學、心理學、人工智能、認知科學等相關領域的相關研究人員。
本書結合當代西方心靈哲學中的相關核心問題,對邏輯學教學和科學研究實踐兩個領域中的主要交叉課題予以初步展示。
宋榮博士的論著《邏輯與心靈》即將出版,可喜可賀!這本文集,所收錄的是她15年來所撰寫有關邏輯與心靈哲學的一系列學術論文,這在她學術成長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味。
宋榮在華中師范大學,是邏輯學教授張大松的碩士,又是心靈哲學教授高新民的博士。因此,很自然地,她在學術思想上活躍于邏輯與心靈哲學的交叉領域。我們可以參照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來看問題?刂普搫(chuàng)始人維納認為,在不同科學領域相互交叉的無人區(qū),來自其他科學領域的“移民”,是最可能做出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維納本人所取得的,先是生物學(動物學)碩士學位,后是數(shù)學與邏輯的博士學位。他所創(chuàng)立的控制論,整合了動物神經控制與機器自動控制共有的規(guī)律性。梁實秋先生在《遠東英漢大辭典》中,把cybernetics(控制論)意譯為神經機械學,就是根據這個道理。維納所領導的科學共同體,包括數(shù)學家、生物學家、神經生理學家、電氣工程師、通信工程師、心理學家乃至社會學家,其間進行多科合作。人工智能心理學派的領軍人物西蒙也大力提倡“跨學科思維”,主張我們應當自覺地成為“跨學科的旅行者”,應當經!皬囊粋飛地轉移到另一個飛地”。西蒙本人精通維也納學派的科學哲學,羅素的數(shù)理邏輯.學的是管理學專業(yè),結果在管理學的博士論文中發(fā)明了“有限理性”和“滿意決策”新理論,之后又提出了計算機人工智能的啟發(fā)式搜索程序,最后得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可見,跨學科思維的大方向對頭,肯定大有發(fā)展前途。
目 錄
序(桂起權)/i
命題與態(tài)度篇
當代心靈哲學中的命題態(tài)度及其內容3
命題、態(tài)度與心靈——當代西方心靈哲學中命題態(tài)度研究的最新進展12
信念、內容與命題——論羅素的信念內容觀21
指稱與意向性篇
論指稱的當代心靈哲學意蘊31
對當代西方心靈哲學中“非實存對象”的新思考41
意向、內容與心靈——當代西方心靈哲學中意向性研究的最新進展49
心理內容篇
心理內容:構造心靈的基石——西方心靈哲學中的心理內容范疇分析61
心理內容:心靈王國中的一朵奇葩69
心理內容:探索心靈世界的新緯度72
論當代西方心理內容研究中的命題角色80
蒂姆·克瑞恩的心理內容觀91
當代西方心靈哲學中的非概念內容范疇分析99
當代西方心靈哲學視域中心理內容的表征維度108
非存在與形而上學篇
當代西方非存在研究視域中的“存在”與“實存”119
不可回避的非存在問題128
概念的本體論地位初探139
普賴斯特的非存在論辯護策略146
論實踐范疇的客觀行動維度155
科學與心靈篇
心靈哲學中的思想實驗169
思維語言:福多心靈哲學思想的邏輯起點178
思維語言假說的當代論爭187
19世紀科學中心在德國形成的原因初探194
略論科學技術決定論199
反常與理論發(fā)展204
后記226
Contents
Preface(Gui Qiquan)i
Proposition and Attitude
Propositional Attitude and Its Content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Mind 3
Propositon,Attitude and Mind 12
Belief,Content and Proposition 21
Reference and Intentionality
On Reference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Mind 31
New Thinking about ‘Non-existing Object’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Mind 41
Intention,Content and Mind 49
Mental Content
Mental Content:the Foundation in Constructing Mind 61
Mental Content:a Surprise in Mind World 69
Mental Content:a New Dimension in Exploring Mind World 72
The Role-playing Propositions in Contemporary Researches on Mental Content 80
On Tim Crane’s ideas of Mental Content 91
Categorical Analysis of Nonconceptual Content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Mind 99
The Representational Dimension of Mental Content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Mind 108
Non-being and Metaphysics
Categorical Analysis of “Being” and “Existence” in Contemporary Non-being Research 119
On Unavoidable Non-Being Problem 128
On Metaphysical Status of Concepts 139
On Justification Strategy of Priest’s Non-being Theory 146
Praxis Category in the Dimension of Objective Action 155
Science and Mind Thought Experiments in Philosophy of Mind 169
LOT:the Logical Standpoint of Fodor’s thoughts in Philosophy of Mind 178
Contemporary Debates on LOTH 187
The Forming Reasons for the German Science Center in the 19th Century 194
On the Determinis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
Anomaly and Theory Development 204
Postscript 226
宋榮博士的論著《邏輯與心靈》即將出版,可喜可賀!這本論文集,所收錄的是她十五年來所撰寫有關邏輯與心靈哲學的一系列學術論文,這在她學術成長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味。
宋榮在華中師范大學,是邏輯教授張大松的碩士,又是心靈哲學教授高新民的博士。因此,很自然地,她在學術思想上活躍于邏輯與心靈哲學的交叉領域。我們可以參照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來看問題。控制論創(chuàng)始人維納認為,在不同科學領域相互交叉的無人區(qū),來自其他科學領域的“移民”,是最可能做出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維納本人所取得的,先是生物學(動物學)碩士學位,后是數(shù)學與邏輯的博士學位。他所創(chuàng)立的控制論,整合了動物神經控制與機器自動控制共有的規(guī)律性。梁實秋先生在《遠東英漢大辭典》中,把cybernetics(控制論)意譯為神經機械學,就是根據這個道理。維納所領導的科學共同體,包括數(shù)學家、生物學家、神經生理學家、電氣工程師、通訊工程師、心理學家乃至社會學家,其間進行多科合作。人工智能心理學派的領軍人物西蒙也大力提倡“跨學科思維”,主張我們應當自覺地成為“跨學科的旅行者”,應當經!皬囊粋飛地轉移到另一個飛地”。西蒙本人精通維也納學派的科學哲學,羅素的數(shù)理邏輯,學的是管理學專業(yè),結果在管理學的博士論文中發(fā)明了“有限理性”和“滿意決策”新理論,之后又提出了計算機人工智能的啟發(fā)式搜索程序,最后得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可見,跨學科思維的大方向對頭,肯定大有發(fā)展前途。
說起華中師范大學,如果從邏輯學視角看,那里有什么樣的一種研究氛圍呢?我覺得,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首先是老一輩的墨經研究專家詹劍鋒先生和康德著作翻譯家韋卓民先生,他們在學術界都負有盛名,具有持久而強大的影響力。我在高中階段(1956-1958)就拜讀過詹先生的《墨家的形式邏輯》,它給予我初始的策動力,使我開始喜歡上邏輯,以后走上邏輯和科學哲學的學術道路。1983年10月,我在江天驥教授和張巨青教授的聯(lián)合推薦下,正式調到武漢大學哲學系工作,從物理教師變?yōu)檎軐W教師。在國內,張巨青教授是“科學邏輯”的倡導者或領軍人物(劉文君教授則是他的賢內助,從生活到學術都是那樣)。1982年8月,昆明的全國辯證邏輯會議期間,我加入他剛剛創(chuàng)建的“科學邏輯”共同體,那時在科學邏輯梯隊第一代成員中我?guī)缀跏亲钚〉囊粋。在80-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里,由劉文君教授主持華中師范大學邏輯室的工作,因此洋溢著濃濃的科學邏輯的氣氛。我知道,劉老師不僅是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邏輯教師,打趣說,即使在家政管理上也是嚴格按邏輯模式運行的,比如春、夏、秋、冬的衣服,被安置在不同的箱子里,按季節(jié)變換而有條不紊地運轉……
從傳承邏輯教學和研究的意義上說,張大松可說是劉文君教授的大弟子,劉老師退休后,接力棒就傳到他手里。現(xiàn)在說說張大松教授所帶領的華中師范大學的邏輯團隊。由于武大與華師是近鄰,因此我和心理學系張掌然教授經常有機會參與他們邏輯研究生團隊的活動。從整個國內學術界(特別是從科學哲學與邏輯的交叉領域)看,張大松屬于“科學邏輯”學術圈的第二代中的一個佼佼者。在武漢,我認為,他的團隊在繼承發(fā)揚科學邏輯研究傳統(tǒng)方面是做得最好的(張建軍說即使在全國也是最好的,但我那時是代表湖北省邏輯學會說話)。通過張大松的論著我意識到,他的基本功在于科學邏輯、科學哲學、歸納邏輯的交叉點上,《科學確證的邏輯與方法論》(1999)是他的代表作。以此為出發(fā)點,他的研究從科學邏輯向法律邏輯、法學方法論方向進行延伸。他所主編的《法律邏輯學教程》(2003)在國內就很有影響。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張大松關注邏輯的社會功能和實際應用,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為學生設計邏輯碩士論文的可能選題時,充分考慮學生原來的專業(yè)背景、特長與邏輯的結合,例如鼓勵他的在本科階段學法律的學生,研究法律邏輯和法學方法論;又如建議在本科階段學計算機的,則去做計算機方法論或人工智能邏輯的選題,如此等等。他的這種人才設計理念在實踐上已經有了成功的先例。我現(xiàn)在描述的是宋榮成長的學術背景。
1998-2001年,宋榮在張大松悉心指導下,獲取碩士學位。嚴格的邏輯訓練和學術研究方法指導,使她終身受益。我對宋榮的第一印象是,她無疑是一個好教師,思路清晰,口才很好,舉例通俗形象,善于聯(lián)系生活實際。有一次邏輯會議期間,她提到正在注意到兒子的提問方式和思考方式,當時我心想,你這是想學皮亞杰嗎?研究起自己兒子的邏輯思考方式來啦。2006年,我與宋榮一起參加杭州的全國科學邏輯會議,同車的一位優(yōu)秀的女大學生去杭州一中應聘中學語文教師,她對宋榮的邏輯課贊不絕口,說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2007年9月宋榮開始師從心靈哲學專家高新民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她事先也征求過我的意見,我說高老師心靈哲學的團隊中確實需要有一個熟悉邏輯的人,如果涉及形式化的方面,你就得心應手了。這就像研究道德哲學的團隊里,如果有一個精通道義邏輯的人,該有多好。想必導師一定會喜歡的。
2014年6月宋榮有機會去南京大學哲學系做博士后,張建軍教授為其博士后合作導師。張建軍既是現(xiàn)任全國辯證邏輯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又是該校邏輯博士點的首席專家。他們的團隊生氣勃勃,很有特色。在他們的旗幟上寫的是“應用邏輯”四個大字,按照我的理解,悖論研究、辯證邏輯研究、科學邏輯、歸納邏輯、認知邏輯(包括“懷疑邏輯”、“希望邏輯”)、博弈論邏輯以及多種非經典邏輯研究,都可以歸屬于這個范疇之內。張建軍因其悖論研究的獨樹一幟而聞名于邏輯界,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學邏輯與辯證邏輯的雙重視角。張建軍非常強調邏輯學知識實際應用的思想,這也深深地影響了宋榮,也許改變了她一直以來對邏輯學教學的傳統(tǒng)理論講授模式。2016年4月17日,華中師范大學邏輯與科學素養(yǎng)教學實踐基地在武漢市中山公園正式掛牌,這標志著宋榮對邏輯學教學的一大突破,也是積極實踐張建軍教授的“邏輯的社會功能”思想的直接見證。
2012年宋榮走出國門,到英國劍橋大學哲學系訪學研修一年,那是一段特殊的歷史記憶。這使得她在學術思想上開拓了全新的可能空間,有了“天外有天”之感。特別是導師Tim Crane 教授的親自指導,使得她感到對心靈哲學領域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更寬闊的視野。在劍橋自由的學術環(huán)境中,她對邏輯、對哲學的理解以及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她對我說,以前把邏輯(比如形式邏輯)只是當作一門課來學、來教,現(xiàn)在感覺大不一樣啦。在她思想上,從被動的“學邏輯”、“學哲學”開始轉變?yōu)橹鲃拥摹白鲞壿嫛、“做哲學”。我想,宋榮為什么這么說呢?她在劍橋究竟體會到了些什么?作為旁觀者,我的感覺是,她在英美分析哲學的策源地,是忽然領悟到了分析哲學的真諦,原來邏輯不僅僅是一種技巧,在思考方式背后還包含著一種精神,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看,而是如果到理想狀態(tài),應當要達到(好比)“溶化在血液里”的那種程度。邏輯成為一種內在的精神需求。宋榮的這種新的領悟,或許在《邏輯與心靈》的論文集的目錄和內容中應當會有所體現(xiàn)。像命題、命題態(tài)度、指稱、存在、非存在等等這些邏輯哲學、語言哲學中熟知的概念,如果僅僅把邏輯用作一種技巧來討論,那么就會顯得是干巴巴的、枯燥無味的東西。如果浸透到分析哲學的精神之中來分析,特別是聯(lián)系心靈哲學的意向性、心理內容等來分析,那樣才會感到富有新意,并且才能夠找到哲學家特有的那種怡然自得和津津有味的感覺。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