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李石岑先生據(jù)其1932年在福建省教育廳暑期講學會上的講演稿整理而成的,1935年由世界書局出版,一經(jīng)上市便受到很多讀者的熱切關(guān)注。此書在敘述和評析中國哲學的過程中,處處貫穿了中西哲學的比較思想,在學術(shù)上有不少獨到的見解,時至今日依然是哲學類教科書范本。
李石岑(1892—1934),原名邦藩,湖南醴陵枧頭洲人。重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十講》、《人生哲學》(上卷)、《希臘三大哲學家》、《現(xiàn)代哲學小引》、《哲學概論》等。
第一講 中國哲學和西洋哲學的比較研究
一 從發(fā)展過程觀察中國哲學和西洋哲學
第一期 “成長期”的比較
第二期 “嬗變期”的比較
第三期 “發(fā)展期”的比較
二 從思想實質(zhì)觀察中國哲學和西洋哲學
第二講 儒家的倫理觀
一 儒家思想的社會背景
二 儒倫理思想的特質(zhì)
三 儒家和新儒家
第三講 墨家的尚同說及其實踐精神
一 墨家思想的社會背景及“墨”字的含義
二 墨家思想產(chǎn)生的旁因
三 墨子的根本思想——尚同說
四 墨子的形式論理
五 墨家的實踐精神
六 墨家思想在中國社會的潛勢力
第四講 道家的宇宙觀
一 《老子》的產(chǎn)生年代及其思想的來源
二 道家的自然主義
三 道家的辯證法
四 道家思想的社會背景及略評
第五講 名家之觀念論的辯證法與形式論理
一 名家和別墨的不同
二 兩種辯證法
三 觀念論的辯證法與形式論理
四 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的觀念論的辯證法與形式論理
第六講 《中庸》的哲理
一 《中庸》和《孟子》二書的關(guān)系
二 《中庸》的基礎(chǔ)理論
三 《中庸》的修養(yǎng)法
四 《中庸》的影響
第七講 禪家的哲理
一 佛法與禪
二 《參同契》
三 《五位頌》與《四料簡》
四 禪家對唐宋以后思想界的影響
第八講 什么是理學
一 宋代思想發(fā)生的背景
二 晦庵思想體系的概說
三 晦庵思想的批判
第九講 體用一源論
一 船山思想的體系
二 船山的有和動
三 船山的性論
四 船山對理和欲的看法
五 船山思想略評
第十講 生的哲學
一 清代思想發(fā)生的幾個原因
二 王顏兩氏給予戴東原的影響
三 戴東原的“生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