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56年畢業(yè)于華東化工學院燃料化學工學專業(yè)。至今恰六個十年。
第一個十年是勤奮學習的十年。在從事化工原理教學之余,學習化學反應工程。這十年正是化學反應工程從襁褓到成人的十年,從1957年化學反應工程學科(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正式命名,到1964年第一本化學反應工程著作問世,我有幸親歷了一門學科建立的全過程。在學習之余,也做些研究,但是,沒有什么值得一提的貢獻,充其量,只是推動國內反應工程的學習和研究。
第二個十年是受批判的十年。這十年的批判改變了我的業(yè)務方向,我放棄了學術的研究,下決心為國家創(chuàng)造財富。
第三個十年是成長的十年。我依靠自己的學術素養(yǎng)做技術開發(fā)工作,做了好幾個項目,例如,在青島化工廠做了五年的氯丁二烯開發(fā);受原化工部的委托用了兩年時間協(xié)助北京燕山石化公司開發(fā)丁烯氧化脫氫反應工藝及反應器,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實踐的基礎上,我編寫了《化工原理》教材,這本教材后來被評為國家優(yōu)秀教材;還寫了兩本小冊子《反應工程基本原理》和《工業(yè)反應器的開發(fā)方法》。我力圖改變當時的逐級放大的經驗方法,將開發(fā)工作置于學科理論和方法論的指導下。
第四個十年是奉獻的十年。在十年的校長工作中我完全放棄了正順利開展的業(yè)務工作。對一個無意于官場的“自由主義者”,放棄自己的業(yè)務,從事十年之久的行政工作,根本的原因是“奉獻”,是在為母校效力。
第五個十年是清算的十年。我用了十年時間,剔骨削肉,為過去的十年作出了交代,也用這十年的時間洗盡了鉛華,回歸了自己。
第六個十年是重操舊業(yè)的十年。我辦了個小公司,為企業(yè)提供技術服務。最近的十年中為企業(yè)建了幾套萬噸線工業(yè)裝置,例如,目前國內最先進的香蘭素裝置、兩種不同原料路線的愈創(chuàng)木酚裝置,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利潤,為社會創(chuàng)造著財富。我已是七老八十的高齡,不能再去大海經受驚濤駭浪,也就在湖里追波逐流,頤養(yǎng)晚年了。
20世紀80年代,我在《化工高等教育》雜志上以教學隨筆的形式連載了13篇文章。前些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原理教研組與化學工業(yè)出版社商量將這些文章結集出版,征求我的同意。我糊里糊涂地同意了。及至出版社準備付諸實施時,我重看了這些文章,發(fā)覺內容實在單薄,自慚形穢,不得不提筆重寫。
在重寫之時,思考今日的教學與三十年前的教學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我們的教學該做哪些調整。
20世紀50~60年代,學習前蘇聯(lián),大學培養(yǎng)的目標是工程師,化工系培養(yǎng)的是化工廠的工程師,要求他們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工廠工作的需要。那時,學生以化工原理課為重頭課,課內課外花相當多的時間,為的是勝任未來的工作。當時,師生不厭其煩地在知識和技能(計算)上下工夫?扇缃衲兀坑卸嗌賹W生在學習時考慮如何適應未來的具體工作的需要?
80年代,鑒于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的長足進步,當時編寫的教材學科味重,對化工原理的研究方法給予更多的重視?扇缃瘢ぴ碚n的學生中有多少未來會從事化工原理的研究工作?他們怎會對這樣的內容感興趣呢?
這是學生學習的主觀意愿方面的變化?陀^上,解決實際問題需要很多具體、深入的知識,在課程中是不可能提供的,而在資訊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完全可以很方便地收集到解決具體問題所需要的資訊。同時,這三十年來,我國在化工設備方面,在單元操作方面,已經有很多專業(yè)的設備制造廠,這些廠家的技術人員已經具有相當豐富的知識和經驗,與三十年前截然不同,在真要解決具體問題時完全可以請教他們、與他們商量。總之,即便是實際工作,需要的不是有具體知識和技能的人,而是一個“明白人”,能夠駕馭問題的人。
鑒于學習的主客觀條件發(fā)生了如此大的變化,我認為,在化工原理的教學中不可能也不需要求全,應該著力于幫助學生構筑知識框架,以便將來可以用各種知識碎片予以充實和外延。
我一直在考慮,我們在課內孜孜不倦地教給學生的東西,在他們離校時還有多少留在他們的腦海中?如果從這個觀點來檢驗我們的教學,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學有多失敗。要讓這些知識留存在學生的腦海中,就需要在學生學習期間讓這些知識“內化”,與他們自己的意識融合,成為他們觀察分析事物的觀點。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做兩件事。
一是按這個觀點篩選、精簡教學內容,盡量避免“節(jié)外生枝”。讓學生的時間、精力聚焦于建立知識框架。
二是組織好教學內容,分清從屬。每個單元操作的內容除工藝目的及其經濟性外,不外乎過程的物理化學基礎、過程的分析、過程的數(shù)學描述、過程的計算。我認為不應當以設計計算為最終目的,而應當以過程分析為中心,讓物理化學基礎、數(shù)學描述和計算(例題和習題)的教學內容為過程分析服務。
我就按這兩個觀點寫了我的新教學隨筆、教學方法指導。我所寫的就是我期望學生在畢業(yè)離校時腦海中能留下的。連同原先的老教學隨筆以及教學內容精要匯編成本書。書中可能存在各種疏漏,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陳敏恒
2017年2月
陳敏恒(1933~),,華東理工大學原校長,教授,浙江諸暨人,化學工程專家。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畢業(yè)于華東化工學院(今華東理工大學)有機系。歷任華東化工學院副教授、教授、化學工程系主任、院長,華東理工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化學工程學會首屆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