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五芳齋”的發(fā)家傳承史為主線,通過對“五芳齋”粽子背后人物故事及粽子制作技藝與傳序發(fā)展的娓娓鋪陳,生動描繪了“五芳齋”背后的文化軼事及創(chuàng)業(yè)故事,體現(xiàn)了一種人文情懷及企業(yè)精神。一只小小的粽子竟成了享譽(yù)江南、風(fēng)霏中華的名點,其中甘苦有情,親和、綿長,似乎使得這粽香更耐人尋味。
楊穎立,1949年生, 嘉興人。熱衷繪畫、音樂、寫作。經(jīng)濟(jì)師、企業(yè)法律顧問。從事企業(yè)管理工作。曾擔(dān)任五芳齋商標(biāo)及股權(quán)相關(guān)事宜的法律顧問工作。著有《五芳齋粽子制作技藝》(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叢書)等。
滾滾富春江是蘭溪縣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她由南向北將蘭溪縣一劃為二。正是這鬼斧神工的一劃,使她那川流不息的水乳成了哺育蘭溪人世代繁衍生息的保障。
蘭溪縣由金華府所轄。因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一直是浙西重鎮(zhèn),舊時有“小小金華府,大大蘭溪縣” 的說法,這是蘭溪人最為自豪的。
民國初年,蘭溪縣的人口僅有26萬多,人口密度很小。那時蘭溪縣多荒山野嶺,有許多地方還人跡罕至,故而山上植被豐富,有大量木材和山貨。
蘭溪最出名的當(dāng)屬火腿。蘭溪的火腿是金華火腿的原產(chǎn)地,自古民間就有“金華火腿蘭溪出” 一說。
這些富繞的物產(chǎn)雖給蘭溪縣帶來了聲譽(yù),可對底層百姓來說并沒有帶來多少實惠。在富春江西面、蘭溪縣城西北面十公里處,有一處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它的西面是100米高的豬肝山,北面有540米高的山峰山、東面坐落著500米高的白華山,在三山的腹地,門口蕩、里蕩、下蕩像一串珍珠鑲嵌其間,南面則是一片平緩的農(nóng)田。這種三面環(huán)山的地方,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岙” 。這個“岙”,雖然地方不大,可是個有山有水的好地方。一個小小的村落——張家村就座落在這里。
張家村舊時屬蘭溪縣女埠鎮(zhèn),是個自然村,只有200來口人,在蘭溪,這種村落算是較小的村莊。正因為小,世代居住的都是張姓世家,并無其他姓氏。然而,這個村落雖小,卻也體現(xiàn)了浙西村莊的典型特征:傍水而居。在村的西南面,一條一丈來寬的村路是連接張家村與外界的唯一通道,在村口迎面就是依在豬肝山下的水蕩,有20畝大小,在豬肝山的襯托下,一派山清水秀的景象。山里人實在,既然在村口,就叫了“門口蕩” 。同理,坐落在村中央的就叫“里蕩” ,在村最后面就叫“下蕩” 了 。這三個蕩之間有小渠相連,雖與外界水系有連接,但三面山上的山泉才是它真正的水源補(bǔ)充地!袄锸帯 最小,只有一畝左右,卻是村子的中心,村中民居大都聚集在它的四周。
“里蕩” 雖小,但因是張姓家族世代的居息地,倒也整治得錯落有致,像模像樣。在連接“門口蕩” 與“下蕩” 的小渠上,各架有一座古樸、簡潔的小石橋。說是“小石橋” ,其實就是幾塊長條石架在小渠的石岸上,只不過那被磨得光滑平整的石面可以感受到歲月的流逝、時光的侵蝕。蕩的四周,是用長條麻石砌就的臨蕩小路,路邊那幾棵略帶滄桑味道的參天香樟樹成了張家村的標(biāo)志。
蕩的北岸,因有540米高的山峰山作屏障,被張姓家族視為“風(fēng)水寶地” ,故“張氏祠堂” 被設(shè)于此,這張氏祠堂與那些名門望族的祠堂相比差距甚遠(yuǎn),它只是一座三丈進(jìn)深的小院落,那木結(jié)構(gòu)的廳堂、紅色的廊柱,由于年久失修而油漆斑駁,幾乎看不出原色,只有那些袓宗牌位整齊排列,香燭繚繞,時有供品。這是張姓家族議事之處和祭袓的神圣殿堂。
在張氏祠堂的東邊,有一條小弄,因是在山峰山山腳,呈上升走勢,故而進(jìn)弄是要拾級而上的。民國初年,在弄堂的中部住著一戶人家,主人張山觀、朱氏夫婦和他們的六個兒子。
張家祖上傳下七畝薄田,但田里的收成并不能滿足一家人的溫飽。原因是山上植被茂盛,黃鼠狼成群,常有野豬出沒。在山里人看來,這黃鼠狼是一種有靈性的動物,尊稱“黃大仙” ,是沒有辦法對付的,每當(dāng)秋季莊稼成熟時,黃鼠狼就會成群結(jié)隊從山上下來,將成熟的花生、土豆、山芋從土里刨出來,搬進(jìn)過冬的巢穴。還有野豬,也會成群結(jié)隊地出沒于山間田頭,這也是一種令人生畏的野獸,誰家的田地一經(jīng)此物光顧,將會一片狼藉。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民國初年,包括張山觀夫婦在內(nèi)的村民們鮮有抗?fàn)幨侄危荒苈犔煊擅?br />
張家村邊的豬肝山、山峰山、白華山山勢不高但范圍較廣,山上多香樟樹,且大多有百年生長期,樹圍需兩三人合抱者比比皆是。這香樟樹是做家具的好材料,香樟木中的樟腦油有防止衣物蟲蛀的功能,尤以做樟木箱最佳,樟木箱成了舊時姑娘出嫁的必備嫁妝,而且往往以婚嫁時樟木箱的多少來反映女方家的殷實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