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理論研討會論文集
定 價:128 元
- 作者: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協(xié)調會議辦公室編
- 出版時間:2017/5/1
- ISBN:9787300239453
- 出 版 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C53
- 頁碼:676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K
本書各篇論文圍繞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與話語體系建設、新型智庫建設與話語體系建設、如何創(chuàng)新對外話語體系傳播方式、如何提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權和影響力等主題展開研究探討。
人類歷史充分證明,沒有先進文化的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不可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不可能成為黑格爾所說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民族。環(huán)顧當今世界,文化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內容。占據文化制高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到我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要提高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不僅迫切需要把我國這個有豐富文化資源的文明古國、文化大國轉變成為具有強勁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的文化強國,還要創(chuàng)造性地提升我們的文化傳播能力。
實際上,在全球化的時代,文化的傳播已經不僅僅是傳播,文化創(chuàng)新與文化傳播已經統(tǒng)一在同一個過程之中了,因為文化生成的問題閾和創(chuàng)新的語境已經國際化或全球化了,文化的創(chuàng)新只能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中得以實現(xiàn)。經濟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世界處在一個大變革的轉折點上,在這個時機誰能夠掌握文化引導力量和話語權,誰就能夠掌控文化創(chuàng)造和傳播的過程。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我們必須認真尋找和創(chuàng)新對外表達中國立場和中國聲音的話語方式,提升我們對外文化傳播的能力。首先,在推進對外文化傳播的創(chuàng)新過程中,我們必須基于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和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提煉出適合描述中國道路、反映中國力量、體現(xiàn)中國價值、表達中國精神的中國話語。在21世紀,不能寄希望于某一種文化能拯救世界,更需要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相互合作。交流的作用表現(xiàn)在:一是通過其他文化能夠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重新界定自己的文化;二是通過其他文化可以拓展自己的文化視野,就如伽達默爾所說的視野融合;三是文化之間的相互借鑒,可以豐富各民族文化的內涵;四是激發(fā)文化的創(chuàng)造力。我們參與文化交流互鑒的前提,就是必須有自己自覺而清晰的中國文化的表達,有我們自己作為主體的“前理解結構”。我們必須以“貼切我們想法的話”對話“他們”,而不是用“貼切他們想法的話”去對話“他們”。如果“我”已經變成“他”,那就沒有必要與“他”對話了。正如荷蘭學者洛倫茲所說的,“認同即意味著相同,差異即意味著不同或他者;因此認同和差異互為前提,沒有認同就無所謂差異,沒有差異就談不上認同”。中國文化是在中國的疆域中展開,在神州大地和廣闊的海疆上,一代代中國人用自己歷史性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正如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歷史和現(xiàn)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fā)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在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寶庫中,有豐富而深邃的哲學和倫理思想,有多姿多彩的文學藝術形態(tài),有生生不息的民間文化,所有這些都是我們提煉新時代話語的前提資源。有自己獨立的話語體系是參與話語對話的前提。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話語,那么就會成為或被人視為只是別人思想的應聲蟲③,并且逐漸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
文化是一種反映社會生成活動的現(xiàn)象。要貼切我們的文化,就必須反映我們的現(xiàn)實社會和生活。在當代中國,表達中國文化的話語方式,必須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國的話語必須依靠中國實踐著的力量。依靠“中國力量”,即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因此表達中國文化的話語也應該是反映創(chuàng)造中國奇跡歷史進程的“中國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