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命是生命。
但跟動物不同,人的生命同時又被隱喻化。生命代表著活力。
不僅,生命還指向精神,哪怕生命已經(jīng)死亡,但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但對幾乎所有男性來說,命仍然很難超越肉體本身。嚴格說,這肉體就是被視為最重要的某個器官,它被稱為命根子。命根子是肉體,又是生命的精神根基,它承載著精神價值。哪怕命都沒了,命根子仍然要在。
能超越命根子的是超人,在敘事上也往往強調這種人的精神超越性。比如對承受腐刑堅持寫《史記》的司馬遷。但一旦涉及更大的原則,比如國家尊嚴,就很難超越了。我的《大勢》寫的就是承載著民族尊嚴的命根子的困境。也許有人會說,這只是在男人,明確說,是在直男。但女性不是也以男性價值為價值嗎?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女性超越男權,難!因為這里有個共同難以逾越的價值體:命。
命如此重要,那么最根本的改變就是革命。但革命,不革到自身的命,不是真革命;革命不革到身體,也是不徹底的革命?茨切└锩鼣⑹,革命者離家出走,杳無音信,直到獻出生命,全然不顧家人,多么灑脫!他們不是人,是英雄。人可以拋頭灑血當英雄去,人為自己負責,包括對自己不負責。但更多的時代不再革命,或者說,革命被瓦解。馬爾庫塞說,美國有辦法瓦解任何一次革命,方法是把它轉化成某種消費品。這是生命倫理的轉換,或者說是回歸。大時代呼喚超越倫理的英雄,小時代繁殖被倫理羈絆的凡人。
我們所處的是小時代。
但仍然可以把自己的命拋出去。如果命是他人的命,當然可以不顧。但如果是至親的命呢?
尤其在中國,一個人的命,絕對不只是他自己的,也是至親的,至少是父母的,受之于父母。
青春期時,我總想著自殺。但想到我父母,就作罷了。特別是母親,我的母親總是叫我命。在我的家鄉(xiāng),父母喜歡把孩子稱作命我命命命,我不知其他地方是否也是。我不能讓我母親沒命,我的命就是她的命。
后來還結婚了。我父親那陣身體很糟,看著難以為繼。趁他的命還在,又趕緊給他生了孫子。猛回頭,我不僅為人子,還為人夫,更為人父了。我的兒子也是我的命,同理。少啰嗦,你必須堅忍地活著!
哪怕我再不要命。我曾說過,我可以萬事不在乎,除非,拿我親人要挾我。這是點中了我的命門。
漢民族盛產革命。神奇的是,雖革命不斷,卻仍生生不息。有人說現(xiàn)在中國已經(jīng)變得不認識了,其實中國還是中國,中國人還是中國人,這是永遠無法改變的宿命。這宿命就是倫理的羈絆,比如親子倫理,哪怕是從養(yǎng)子倒過來啃老,哪怕是從孝順父母倒過來孝順子女。中國和許多國家都發(fā)生過易子相食之事,但那是在非常時期;在非非常時期,以親人之命相要挾的,大概不多見;而在日常中,以溫柔的親情相要挾的,大概中國是典型案例了。中國人于是成了世界上最不要命又最惜命的族類之一。無論要命,還是不要命,都因為背負著倫理加親情的命,必須忍辱負重活命。因為你無法處置親人的命這命活生生、硬磕磕、抹不掉的,它有折不彎的骨,有兜不住的肉,將它囚禁,也得供它吃喝拉撒;供它吃喝拉撒,它還會生老病死;顧它生老病死,還得顧它感情;它棄絕對你的愛,你還得以此煎熬自己;它要自棄,你還得死死挽留它……拿它怎么辦?
怎么辦?我也不知道。越來越覺得諸事無答案,雖然我寫作,我是作家。越來越傾向于作家不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尋求答案,作家一開始就料定沒答案。但知識分子的知識真能給予答案嗎?在倫理親情面前,知識只是寫著文字的紙。知識一思考,命就發(fā)笑。
這話仿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上帝發(fā)笑無妨,上帝終究會來救贖。怕的是上帝沉默。我承認,在寫這本書前,我曾企圖寫一部探索中國人救贖之路的大書,但寫不下去。明確說,是推演不下去,我的活生生的人物走不下去。在我的又黑又小的寫作屋,我像遠藤周作《沉默》里的洛特里哥,祈求上帝,我期待像約伯那樣得到神啟。但沒有得到。上帝沉默著。上帝沉默著,于是命笑了。
活生生的命在發(fā)笑。這里有父親,有母親,有兒子,有一家子人,有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