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語言文字有幾分敏感,對腳下的土地有一片情懷,因此,有了些生活的感覺,就想把它形成文字,于是有了一篇篇小文。別無他念,想記錄下作者走過歲月的一些響動、一絲印跡、一點心情,以及他和他的陽光、月華、雨水、四季的風(fēng)同在的過程。當然,更為自己創(chuàng)設(shè)一個幽篁之境,讓人在浮世有一塊幽僻的心地,《三塔謠》作者韓明飛可以時常回歸到空寂和寧靜,同他自己的心靈竊竊小語,讓他的每根神經(jīng)和每個細胞都能聽見。
現(xiàn)在,把其中的65篇結(jié)集,算是對他自己這些年的日子有個交代。以前,他從沒有想過要出《三塔謠》,正是在大家的鼓勵下,才有了今天的結(jié)果。
南通民謠云:通州三座塔,角分四六八,兩塔平地起,一塔云中插。我一生有幸與這三座塔結(jié)緣,我在她們的塔影風(fēng)鈴里出生、成長、生活、工作。可以說,三塔同日日劃過塔剎的陽光構(gòu)成了我內(nèi)心的圖景,成為我今生今世生于斯長于斯的證據(jù)。
我出生在狼山北的臨江村。那時候,家家戶戶開門見山,蔚藍的天幕下連綿起伏的五座山體青蔥靈秀,如一套立體畫屏。畫屏最佳處是支云塔,聳出家鄉(xiāng)秀關(guān)的風(fēng)景。我出生的那個冬夜寒氣十足,祖母說,那天滴水成冰。我猜想,當我在老屋西頭房里呱呱落地,凜凜北風(fēng)里,廣教寺和支云塔的燈光燭火給長輩們心頭帶來多少暖意。
第一次走近支云塔,是一個剛走出荒年的春日,祖父帶我和大弟上山敬香。站在殿后,我們虔誠地仰望古塔。金色的瓦面,紫紅色的廊柱和欄板,在陽光下反射著莊嚴的圣光。山下,又一度春風(fēng)正裝點出無盡的村意,桃園村一樹樹桃花絢爛無比。在祖父指點下,我們看過桃園,看臨江,看我家的五間草屋。我和弟弟想買票上塔。祖父說,還是到山下吃碗餛飩飽飽肚子吧。于是,悻悻地跟著祖父下了山。
改革開放后的一個春天,我實現(xiàn)了這一愿望。那時,我在十七中(后改名為旅游中學(xué))工作。學(xué)校地處曹公祠,站在前排教學(xué)樓南眺,五山歷歷在前,我們戲稱這樓叫望山樓。那天,組織學(xué)生到狼山春游,我和同事們登上了支云塔。臨風(fēng)俯瞰,和暖的春暉下,大江滔滔,泛起金波;千帆往來,汽笛聲聲。我感嘆歲月,感慨世事變遷,回來寫了篇《登塔遐想》,登在校門口的黑板報上,那是我最初發(fā)表的文字。
文峰塔下也有我的家園,這里是祖母世代居住的地方。我和大弟生在臨江,長在文峰塔邊。每天,我們打開廚房后門,就能看到巍巍的文峰塔。塔前有條大河,老輩人稱寶塔河,塔下的廟,我們稱寶塔廟。祖父從臨江到祖母這邊來,熟人相問,祖父回答,上寶塔河去。文峰塔,寶塔河,成了我們這一帶的人情感化的家庭地址。直到現(xiàn)在,有人問起我的住所,我還喜歡說文峰塔那邊。
韓明飛,生在新中國的朝陽里,長在鄉(xiāng)土上。改革開放之年,走上教師崗位。歷南通市第十七中學(xué)、南郊中學(xué),再到南通中學(xué)工作,三十余年,盡心課讀事教。常懷一顆真誠的心,感念生活,感懷歲月,寫點文字,自我慰勉,還原生命的本色。
第一輯
父親的年酒
老爺車主
曾祖母的俗話
夢里九月
老侄兒這個稱呼
瓦屋七八間
丫頭
曝伏
拆遷記事
我的青蔥歲月
心靈的天堂
凌夫子
第二輯
用心走過每一天
常懷平常心
用體溫溫暖自己
數(shù)學(xué)符號的生活化理解
讓我成為你的記憶
人生拾穗
“葦草”的美麗
生命的日記
真情澆灌的園地
走過托斯道夫
年來年往
墓地二題
紀念品
走過世紀的芬芳
瀘沽湖邊
第三輯
秋事短章
夜來南風(fēng)起
走進收成
洇透汗水的歌
禾田聽蛙
鄉(xiāng)村五月
天上星多來日熱
伏天農(nóng)事
鄉(xiāng)村印象
草有草的風(fēng)景
冬日
秋野小渠
第四輯
三道墻
秋天的合唱
春意
……
第五輯
后記
兒時,到方家埭走親戚是我們最風(fēng)光的時刻。我們穿著格整整的新衣裳,在田里勞作人們的目光里走進方家埭。熱情好事的鄉(xiāng)親傳送著田間“電話”:“寶塔河來人了!”一塊田傳一塊田,消息很快就傳給在田里干活的伯伯。他撂下農(nóng)具,斜田抹角地往家里趕,怕我們枯站在門外。伯伯是俗稱的“燈籠頭”,一著急,額上就冒汗珠子,見到我們,拎起褂子角抹抹額上汗水,一臉憨厚的微笑。他用手掌在條凳上抹過來再抹過去,叫我們坐。其實凳上并沒有灰塵,他要抹過了才放心,或者說才覺得對得起我們。伯伯平時話不多,見到我們話匣子就打開了,邊告訴父親些鄰里近事,邊張羅著燒茶水。早飯后已洗凈的鐵鍋他還要刷了又刷,然后再用清水過一遍,才燒水。不一會兒,熱氣就從木鍋蓋縫里鉆進來,陳舊的鍋蓋板味彌散了一屋。他怕水里有木器味,我與弟弟喝不慣,就在茶里多放些糖精,以至于有時茶水里反倒有點苦尾子。
作客方家埭如同在魯迅先生《社戲》里的平橋鎮(zhèn),隨處都能感受到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真摯和親熱。嬤嬤娘家與伯伯家只隔條小河,穿過兩個院落,繞過河頭就到了。我們走過土場,兼親帶故的鄉(xiāng)親會主動走出門來招呼我們,談?wù)撐议L得像母親,弟弟長得像父親,還真誠地邀我們到屋里坐坐。嬤嬤娘見到我與弟弟總會說:“我侄兒侯來了,嬤嬤娘心底只覺得過歡喜!闭f話間腳步也變得輕快了,她麻利地從柜子里尋出花生袋,炒花生給我們吃。那時花生是過年才能吃上一回的上等物。沒有沙子,又怕我們久等,急火烘炒出的花生殼焦黑的,她解下圍裙,把黑乎乎的花生搓搓凈,盛在瓢里,催我們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