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選定了一個研究對象時——當然這個對象的選定也應(yīng)基于你的興趣或特別感受,而不是命題作文——應(yīng)當思考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你在對象身上感受到了什么;二是基于這個感受,你要思考這個對象對你而言,它的意義是什么。研究不是從理論開始的,而是從接觸文本開始的。很多年輕人還沒有好好讀作品,就先忙著給對象貼標簽,然后把它往各種時髦理論框架里套,這都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如果我們學(xué)過闡釋學(xué)理論就知道,理解總是受“前理解”的影響,簡單說就是受到別人的理解的干預(yù),因此,我們就無法直面現(xiàn)象,因為我們自己無法還原“現(xiàn)象”,我們本身就是一個被“污染”的理解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批評行為應(yīng)當盡量避免這種“污染”,先以“現(xiàn)象”的純度進入文本,也許只有這樣,才可能發(fā)現(xiàn)對象的“真相”——也就是我所說的“自我感受”。
滕愛云的《民間文化視域下的哈代小說研究》一書即將出版,這是她十余年來研究的成果,向她表示祝賀。
哈代作為英國的經(jīng)典作家,有關(guān)他的研究著述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了,因此,要找到一個新的研究的突破口并不容易。實際上,這也是許多年輕研究工作者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部分年輕人對最新的理論與方法都是趨之若鶩,如饑似渴地撲向那些時髦的概念、學(xué)說,一旦拿到了某種新奇的武器,就開始張牙舞爪,急欲找一個對象試一試這種武器的威力。我曾經(jīng)打過一個比方,這就好比一個外科醫(yī)生,因為剛買了一把新手術(shù)刀,就急著抓住一個病人試試刀是否鋒利、靈巧,而不管這個病人得的是什么病,你沒病我也要給你割出病來。所以,這樣的研究效果可想而知。真正好的運用理論的方式是把理論融入到研究者的思維中去,或者說通過對武器的掌握讓自己擁有治療各種病癥的豐富的處理方法,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讓理論化于無形。我常常舉的一個例子是,古龍的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中有一個人叫上官金虹,號稱擁有天下第一兵器“龍鳳雙環(huán)”,但當小李飛刀與之對峙時卻發(fā)現(xiàn)他手中根本沒有什么龍鳳雙環(huán),十分詫異。于是上官金虹解釋道:“我手中雖無環(huán),心中卻有環(huán)!币簿褪钦f.有形的武器被他化為了無形的武器,這是常人所無法抵達的一種境界。然而,這還不是最高的境界,當時躲在一旁觀戰(zhàn)的天機老人對自己的孫女說:這就是上官金虹的局限,“心中有環(huán)”說明雖然武器由有形化為無形,但說到底你心中還是有對“環(huán)”的執(zhí)著;而最高的境界是“手中無環(huán),心中也無環(huán)”。當然,最后這位上官金虹敗給了小李飛刀,后者雖然用的是有形的武器,但這個武器卻是與他的身體融為一體的,而且沒有人見過這把飛刀,因為見過的人都消失了,當然也包括上官金虹。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要說明,你腦子里如果總想著怎樣使用你的新奇武器,而不是想著怎樣解決研究對象的問題,那么失敗就是必然的了。小李飛刀的勝利,緣于他從來不考慮怎樣使用他的飛刀,而是僅考慮怎樣戰(zhàn)勝面前的對手。當然,修煉到完全不考慮技術(shù)問題的境界,也是需要一個艱難過程的,并非唾手可得。這也是為什么研究文學(xué)要經(jīng)過相對漫長的準備過程的原因,它除了要有豐富的生命體驗、大量的閱讀準備之外,還要完善自己的方法論體系。
其實當你選定了一個研究對象時——當然這個對象的選定也應(yīng)基于你的興趣或特別感受,而不是命題作文——應(yīng)當思考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你在對象身上感受到了什么;二是基于這個感受,你要思考這個對象對你而言,它的意義是什么。研究不是從理論開始的,而是從接觸文本開始的。很多年輕人還沒有好好讀作品,就先忙著給對象貼標簽,然后把它往各種時髦理論框架里套,這都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如果我們學(xué)過闡釋學(xué)理論就知道,理解總是受“前理解”的影響,簡單說就是受到別人的理解的干預(yù),因此,我們就無法直面現(xiàn)象,因為我們自己無法還原“現(xiàn)象”,我們本身就是一個被“污染”的理解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批評行為應(yīng)當盡量避免這種“污染”,先以“現(xiàn)象”的純度進入文本,也許只有這樣,才可能發(fā)現(xiàn)對象的“真相”——也就是我所說的“自我感受”。
緒論
第一節(jié) 哈代小說研究綜述
一、國內(nèi)哈代小說研究
二、國外哈代小說研究
第二節(jié) 哈代和威塞克斯民間文化
第一章 民間習(xí)俗與哈代小說的狂歡特征
第一節(jié) 狂歡表現(xiàn)形態(tài)
一、獨特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態(tài)——狂歡
二、狂歡表現(xiàn)形態(tài)成因
第二節(jié) 哈代的民間狂歡生活理想
一、顛覆的意義
二、顛覆的再生——和諧
第三節(jié) 藝術(shù)中的狂歡化
一、狂歡廣場與廣場語言
二、狂歡化人物形象
第二章 民間倫理與哈代小說的倫理道德
第一節(jié) 哈代小說的社會倫理觀
一、人類的生存困境
二、民間理想品格
三、社會向善論
第二節(jié) 哈代小說的兩性倫理觀
一、女性倫理觀
二、愛情婚姻觀
三、性倫理
第三節(jié) 哈代小說的生態(tài)倫理觀
一、解構(gòu)人類中心
二、人類與無生命自然的相互依存
三、人類和動植物的親和關(guān)系
第三章 民間信仰與哈代小說的神秘性
第一節(jié) 哈代小說的命運觀念
一、威塞克斯的神靈觀
二、哈代小說的宿命論
第二節(jié) 哈代小說的哥特風(fēng)格
一、威塞克斯的萬物有靈
二、哈代小說的哥特形態(tài)
三、哥特風(fēng)格的意義
第四章 民間修辭與哈代小說的敘事藝術(shù)
第一節(jié) 哈代小說民謠的隱喻敘事
第二節(jié) 哈代小說的傳奇敘事
一、傳奇結(jié)構(gòu)
二、傳奇情節(jié)
三、傳奇敘事的文化隱喻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后記
《民間文化視域下的哈代小說研究》:
2.人類與自然的和諧
哈代的小說不但闡釋了個體生命在社會語境中和諧的生活方式,而且還超越了對個體生命生存境遇的表現(xiàn),從宏觀上深刻地揭示了人們一直在追求的一種理想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表現(xiàn)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而這正是基于古希臘哲學(xué)家關(guān)于和諧觀念的更深層次的表達,也是對哈代民間狂歡理想的展現(xiàn)。
哈代小說把人置于大自然中進行描寫,人不再是與自然割裂的、高于自然的有生命、有思想和有意識的生命個體,而是成為大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人被自然化。對人描寫的這一獨特視角反映了哈代在作品中所闡釋的威塞克斯世界和諧觀念的另一層次的含義:和諧不但是他們在顛覆官方社會文明時,獲得的一種弘揚生命力的生活方式,更是他們一直遵守的天人合一觀念的體現(xiàn)。在他們的意識中,自然也是有生命的,他們拒絕基督教的同時,信仰的是萬物有靈,認為自然萬物皆有靈性,人與自然是和諧有機的統(tǒng)一體。
小說《還鄉(xiāng)》中有不少段落展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第一章對愛敦荒原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游苔莎的出場附屬于對愛敦荒原的景物描寫。游苔莎是作為愛敦荒原的一部分而存在的,“那個人形在那站定,跟下面的丘阜一樣,一動也不動。那時候,只見山巒在荒原上聳起,古冢在山巒上聳起,人形在古冢上聳起,人形上面,如果還有別的什么,那也只能是在天球儀上測繪的,而不是能在別的地方上測繪的”。下面這段話更形象地表達了人與自然融為一體,人與自然景物在這里缺一不可,“這片郁蒼重疊的丘阜,讓這人形一裝點,就顯得又完整又美妙,它們所以應(yīng)該有那樣一幅規(guī)模,顯然就是因為有這個人形。要是群山之上,沒有這個人形,那就好像一個圓形屋頂上沒有亭形天窗一樣;有了這個人形,然后那一片迤邐鋪張的底座,才顯得沒有藝術(shù)上的缺陷。那一大片景物,說起來很特別,處處都協(xié)調(diào),那片山谷、那個山巒、那座古冢,還有古冢上那個人形,都是全部里面缺一不可的東西。要是觀察這片景物,只看這一部分,或者只看那一部分,那都只能算是窺見一斑,而不能算是看見全豹”。其他不少作家也有對自然景物的人性化描寫,但還沒有一個像哈代一樣,把人與自然的和諧寫到如此的程度。他們在描寫時的立足點截然不同,別的作家在描寫自然時,往往是立足于、服務(wù)于對人的塑造,把自然景物作為人物內(nèi)心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現(xiàn);而哈代正好相反,他不是讓景物作為人物情感表達的形式,而是把對人的描寫完全融入景物之中。在哈代的筆下,不是景物為人服務(wù),而是人為景物服務(wù),在一個靜態(tài)的圖畫中,有生命的人的加入,使景物也有了靈性與活力。哈代描寫景物的獨特視角,無疑受到他思想中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影響,他是在用故鄉(xiāng)人看待自然和人的方式反映愛敦荒原世界的生活境界,而這也是哈代一直向往和懷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