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讀 楊鳳閣先生《瑞園居隨筆》一書的清樣,心頭不禁一陣驚喜:楊 總終于出書了!該贊,該賀!正是:樂于為人作嫁衣,自甘弓背當人梯。善將白發(fā)唱黃雞。一腔真情化心香,五洲萍蹤印雪泥。華箋任君縱橫筆。(試寄“浣溪沙”) 鳳閣先生是河南滎陽人,1956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是我國著 名史學大師白壽彝、何茲全兩位老先生的得意弟子。畢業(yè)后留校任教,又 和這兩位史學大師同在一個教研室。在光輝楷模的示范下,他兢兢業(yè)業(yè),孜孜以求,甘為蠟燭,樂當人梯,其粉筆生涯連綿度過了十六個年頭。1976年,他調(diào)回河南,曾出任河南省新聞出版局局長、河南人民出版社社 長兼總編輯,他不僅挺身負責管理,而且伏身認真編書,把河南的出版業(yè) 搞得紅紅火火,聲譽遐邇!1990年,在那個特殊的時段,省委又特意作出 決定,特意調(diào)他到河南日報社出任總編輯。新聞對鳳閣先生來說,又是一 個全新的領(lǐng)域,他勇挑重擔,知難而進。在出版社,年年制定計劃,月月 確定選題,八方走訪作者,精心審定書稿,好書出版了萬萬千千,他自己 卻只出版了《三年靖難戰(zhàn)爭》等四本小書。在報社,研究報道方案,帶領(lǐng) 記者采訪,字斟句酌稿件,秉燈審簽大樣,堪稱信息密集,責任重大,爭 分奪秒,晨昏顛倒!報紙一天出許多版,一月一沓厚厚的合訂本,他一直 干到年逾花甲退休,都是在為人作嫁衣!所以我說“樂于為人作嫁衣,自 甘弓背當人梯”,以此來概括鳳閣先生的大半生的人生生涯,是一點也不 過分的!鳳閣先生終于出書了!收在這個集子里的作品,我看大多都是他從河 南日報總編輯崗位退下來以后撰寫的。蘇東坡當年被貶黃州期間,一次游 覽蘄水(今湖北浠水縣)清泉寺,看到一條名叫蘭溪的小河從東向西流淌,頓有所感,遂寫一首《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鳳閣先生“東隅”期間甘作蠟燭,樂于為人作嫁衣,“桑榆”之時伏 案耕耘、奮筆著述,確是“善將白發(fā)唱黃雞”,僅此就很感人!他的實踐 證明,人生可以再少,流水能夠向西,這對許多老年人都是有啟發(fā)意義的。鳳閣先生從河南日報總編輯崗位退下來以后,雖然還在省人大任著要 職,但與過去比,不僅有了較多的余暇可以“讀萬卷書”,而且有了較多 的機會可以“行萬里路”。從這個集子薈萃的隨筆可以看到,他足跡處處,萍蹤很廣。從大河上下到大江南北,從神州大地到歐美 國家,歲月賦人繽紛意,華箋任君縱橫筆!其中,既有對國內(nèi)民生、民情、民事、民意的考察,也有對域外政體、經(jīng)濟、文化、風情的掠影。他勤 于觀察、勤于思考、勤于筆耕,幾乎足跡所至,便有筆墨所凝。讀讀他筆 下的山水風光,便覺詩涌畫展,魅力無窮;讀讀他筆下的人物素描,便覺 惟妙惟肖,生動傳神;讀讀他筆下的圖書評論,便覺中肯貼切,言簡意賅 ;讀讀他筆下的異域見聞,便覺新穎深刻,情趣盎然!由于他對歷史有極 其深厚的積淀,所以,他的筆觸一旦涉及歷史,更是溯往鉤沉,有論有據(jù),如江河之流,波翻浪涌,洋洋灑灑,有很強的可讀性。鳳閣先生還極重 情誼,筆下的同鄉(xiāng)情、同學情、同事情、同志情,都寫得既樸樸實實,又 十分動人!該集的開頭幾篇,寫的是師生情,他用飽和著淚水的筆墨,且 仰且慕、如泣如訴地緬懷他的恩師白壽彝、何慈全兩位老先生,實如心香 一炷,綿綿無絕,即使掩卷,我國這兩位史學大師的凜然風骨、冰雪情操、治學精神和學術(shù)品格,也會像兩尊巍巍雕像永遠矗立在心頭…… 論崗位,他是上峰,我是下屬,他是我的直接領(lǐng)導,我們是新聞這塊 輿論陣地上的親密戰(zhàn)友;論居住,他住三樓,我住四樓,我們同樓同門,是只隔一層樓板的“芳鄰”;論年齡,他長我四歲,卻志篤意合,情同手 足。當年,為申請創(chuàng)辦《大河報》,我們倆一同到京城奔波,夜里共住北 京日報社的一間小小客房。我們議論風生直至深夜,心潮澎湃總難平息。他吃了兩片安定暫不作聲了,我輾轉(zhuǎn)反側(cè)仍無睡意,曾伸手在我們公用的 床頭柜上去偷摸他的安定吃……許是這種特殊情誼,他的書稿清樣打出之 后,愿意讓我當?shù)谝蛔x者來飽享大作的第一縷墨香,我自然十分感激;他 還希望我寫點文字放在正文之前作為“開場鑼鼓”,這種信任讓我受寵若 驚!自古道:尊敬不如從命。于是,我有此贅語,聊充序言。
楊鳳閣,1936年生于河南滎陽。1960年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76年調(diào)入河南人民出版社,先后任社長、總編輯。1987年任河南省新、聞出版局局長、黨組書記,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主席,并被評為編審。1990年調(diào)入河南日報社,任總編輯、黨委書記、高級編輯,.省記協(xié)主席,并選任第五屆省委委員。曾擔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省史學會副主席、《史學月刊》編委。曾任河南省人大常委會第八、九屆常委。著有《三年靖難戰(zhàn)爭》等四本書。
壽彝師的最后教誨
巍巍乎,白壽彝
——人品為中原驕傲 史德成學界楷模
為何師壽
一生愛國關(guān)心政治與時俱進
——讀何茲全著《愛國一書生》
永葆學術(shù)青春的史學大師
——慶祝何茲全先生90歲論文集
大學生活拾零
李長春和河南紅豆妹
良媒良緣豫蘇攜手
——河南各市地與江蘇各市互結(jié)對子記略
希望在山潛力在林
——省人大常委會部分委員視察嵩縣、欒川林業(yè)小記
黨委如何領(lǐng)導報紙
——從一位市委書記的看法說起
接受美聯(lián)社記者采訪
托起朝陽
——禹州助學助教基金會二三事
成吉思汗及其陵園
中原漢邊疆魂
觀廟衙署嘉應(yīng)觀
與時俱進的岳麓書院
山南——藏民族的精神家園
想起一九○○年
“北京的敦煌”——云居寺
“佛指舍利”答客問
喜看毛書“實事求是”石刻
感受維也納議會
訪歐瑣記
旅美瑣記
會見何禮仕議長
建立相互補充的經(jīng)貿(mào)關(guān)系
——一位韓國經(jīng)濟界人士對中韓經(jīng)貿(mào)關(guān)系的分析
請看這一家
可貴的啟迪
我這兩年多
新聞隊伍作風建設(shè)三議
老陳,我們永遠記著你!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服務(wù)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
對張光輝的新認識
——《為之則易》讀后
評《汴梁晚報》
認識要達到這樣的高度
——也談“非典”帶來的啟示
閑話“小費”
輿論學研究的重要成果
——《輿論與信息》簡評
關(guān)于青少年出走問題之我見
有話說給工人聽
因小失大的蠢事干不得
——從禁止發(fā)菜市場說起
后記
2000年3月23日,上午我在省人大開會,下午才看報紙!豆饷魅請蟆返谌,“著名史學家白壽彝逝世”幾個黑字刺進眼 睛,我一下子呆了。壽彝師是開封人,曾在河南中州大學念書,在 河南大學教書,多年為河南選出的全國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是我 的恩師。文中說:“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著名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 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白壽彝先生于 3月21日23時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磹鄣陌讐垡屠蠋熥吡,離開他的史學研究和教育事業(yè),離開他的書房,離開他的親人,離開他的朋友和學生,真的走了。史學界又失去一位大師,從此再也不能聆聽先生的教誨和批評了!1956年,我考進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后留系教書。壽 彝師多年是我的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拔母铩焙笃诹直胨に酪 后,根據(jù)壽彝師的倡議,北師大組建由先生主持的“中國通史編寫 組”,壽彝師要我協(xié)助他做組里的事務(wù)工作,直到1976年3月我調(diào) 回鄭州!巴ㄊ肪帉懡M”就是北師大史學研究所的前身。是先生 把我領(lǐng)入史學領(lǐng)域,教給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剜嵰院,盡管 改做出版和新聞工作,但只要有機會,我總要去看望先生,趨前受 教。特別是最后一次先生對我的教誨,仍言猶在耳,宛如昨天。那是1997年10月初,我在北京參加中國記者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 會,抽空回母?赐蠋煛5谝患沂呛纹澣蠋熀蛶熌腹加窭 師。茲全師比壽彝師小兩歲,長期是我的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是漢魏封建論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在中國古代史諸多領(lǐng)域,辛勤耕耘 60載,研究成就舉世矚目。我對何師和師母既有對師長的尊敬,又有對長輩的親情。因此談話內(nèi)容廣泛,親切隨便。我說還要去 看白先生,何師說有一些時日沒看白先生了,一起去吧。師母給了 我一掛很好的香蕉,讓帶給白先生。壽彝師原來住在校外,“文化大革命”以后才搬到校內(nèi)的“教 授樓”。這幢樓建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現(xiàn)在不僅“趕不上形 勢”,甚至顯得有些破舊。雖然是4居室,但客廳很小,熟人去了,一般就在臥室見面?吹轿覀儯壬苁歉吲d。先生的助手、女弟 子劉雪英副教授倒了茶水,師生幾人落座說話。我首先向先生請 安,問候起居飲食。先生說:“能吃能睡,腦子也好使,大夫告訴我 內(nèi)部器官沒大毛病,就是兩條腿不爭氣,不能走路! 先生身體一直很好,只是有多種眼疾,嚴重影響視力。記得早 在1964年的歡迎新生大會上,先生作為歷史系主任講話時,就詼 諧地說:“路上碰到我,你們打招呼,如果我沒有回應(yīng),可不是我架 子大,我眼睛不好,看不清吶!”大約是20世紀80年代,有幾年視 力壞到不能看書,著述只能口述,由助手雪英同志代筆,必須查的 資料,也是告訴某書某卷,請助手去查。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主 編12卷本22冊《中國通史》和其他科研項目,仍然堅持照常進 行。對先生這種毅力和精神,史學界無不敬佩,特別是我們這些學 生。公道地說,長年做先生的助手,幫助先生接待客人、處理瑣事 的雪英同志,也功不可沒。我對雪英同志既欽佩又感激,每次見她 都要表達上述意思。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