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為戰(zhàn)國時代法家代表人物韓非的著作集合,體現(xiàn)了先秦法家思想的精華,在我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書精選了《韓非子》中最有代表的一些篇章,進行注釋、翻譯,以及淺略解讀,使讀者能夠更加容易地了解韓非子的思想,以便更好地運用、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
《韓非子》為戰(zhàn)國時代法家代表人物韓非的著作集合,體現(xiàn)了先秦法家思想的精華,在我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韓非為韓國公子,他師從荀子,喜好刑名法術之學,是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相傳韓非子在世之時,秦王讀到《孤憤》《五蠹》等文章就不禁感慨:“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
韓非子出生時已經(jīng)到了戰(zhàn)國末期,當時韓國屢屢遭受其他諸侯國的進攻,國力微弱,作為韓國公子,韓非深愛自己的祖國,但其政治主張卻不被韓國當權者重視。他曾屢次上書韓王,希望改變當時治國不務法制、養(yǎng)非所用、用非所養(yǎng)的狀況,主張卻始終不得采納。韓非心中憂憤,認為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書。他的文章傳入秦國后,秦王極為推崇,對韓非子的才華賞識不已。
后來,秦國進攻韓國,韓王派遣韓非出使秦國,秦相李斯向秦王推薦了他。秦王打算留下韓非,予以重用。此時,李斯看到秦王如此重視韓非,心中難免忌妒;加上韓非“存韓”的主張與李斯先滅韓國的大計相沖突,于是李斯便向秦王上書誣譖韓非,說他是為韓國利益而來,會危害秦國。秦王覺得李斯言之有理,便下令將韓非抓捕下獄。韓非在獄中又遭到李斯的欺騙,絕望中選擇服藥自殺。當秦王后悔抓捕韓非,想去赦免他的時候已經(jīng)晚了。韓非生前雖未得重用,但在他去世后其著作卻大放異彩,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推崇。
《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除首篇“初見秦”有疑義外,一般認為都出自韓非之手。這些文章相互獨立,形制不同,但主旨思想大同小異,都是以君主專制,為基礎的法、術、勢結合思想。韓非子提倡君主專制,為君主牢牢地將大權攥在自己手中出謀劃策,并認為只有君主專制國家才能安定,君主失去權力國家就會混亂。他主張極端的功利主義,認為人與人之間只有利害,只有依靠利害關系,利用權謀法術才能維護自己的地位。他反對以仁義、親情、信任等處理相互之間的關系,認為這些都是不足以憑恃的,君主不僅要防備臣下,還要防備自己的妻兒、兄弟等。這些觀點雖然被那些熱衷權力的君主們所喜愛,但也為韓非招致了很多批評,如司馬遷就稱韓非的主張“慘礅少恩”,司馬光更是在《資治通鑒》中指責:“非為秦畫謀,而首欲覆其宗國,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烏足愍哉!”
今天看來,《韓非子》中那些維護君主專制的主張固然不值得再去學習,但除此之外其中還是有很多積極、閃光的內容的:如以法治國、樹立法律的威嚴,贊揚公正無私,主張領導者要善于賞罰,等等。此外,韓非子中收集了很多有意義的寓言、典故,它們言近旨遠,說理深刻,如“守株待兔”“諱疾忌醫(yī)”“濫竽充數(shù)”等,都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值得今人去閱讀、熟悉。
本書精選了《韓非子》中最有代表的一些篇章,進行注釋、翻譯,以及淺略解讀,使讀者能夠更加容易地了解韓非子的思想,以便更好地運用、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由于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疏誤,謹望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韓非,戰(zhàn)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國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其系統(tǒng)地歸納了法、術、勢的法治理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韓非子》一書。
初見秦
存韓
難言
愛臣
主道
有度
二柄
揚權
八奸
十過
孤憤
說難
和氏
三守
備內
解老
喻老
說林上
說林下
觀行
功名
內儲說上七術
內儲說下六微
外儲說左下
五蠹
顯學
《韓非子精解》:
韓國事奉秦國三十余年了,在外則作為秦國的屏障一樣庇護著秦國,在內則如席子般居下順從,只要秦國派出精兵攻打其他諸侯,韓國必定派跟隨,因此結怨于天下諸侯,而利益都歸于強秦。且韓國盡職入貢,和泰國的郡縣沒有什么區(qū)別。如今臣私下聽聞陛下貴臣的計劃,將要起兵伐韓。趙國聚集士卒,招養(yǎng)合縱之士,聯(lián)合天下軍隊,以表明秦國不削弱,則諸侯終將被秦所滅。他們要想向西進攻秦國,并非一朝一夕的計劃了。如今放下趙國這個禍患,而要攻滅像內臣一樣的韓國,則天下諸侯都明白趙國計謀的有理了。
韓國是個小國,而要應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天下諸侯的攻擊,主辱臣苦,君臣上下懷著同樣的憂慮很久了。于是,韓國修理守備,警戒強敵,儲備物資,挖河、筑墻以便固守,F(xiàn)在攻打韓國,不能在一年之內將其滅亡,若攻下一城就退卻,則會讓秦國的力量被諸侯們看輕,這樣天下諸侯就會前來攻打秦國了。韓國反叛秦國,魏國必然I應,趙國再以齊國為厚援,這樣就是以韓國、魏國來資助趙國,趙國再結好齊國來鞏固盟約。這樣再與其爭強,則是趙國的幸運,秦國的災禍。進攻趙國不能取勝,退而攻打韓國也不能攻下,那么精銳的士兵疲憊于長期野戰(zhàn),運輸隊伍疲憊于軍內消耗,則是聚合國內疲憊的軍隊來與齊、趙兩個萬乘大國為敵,這不是滅韓的本心!若都按照陛下貴臣的計謀去行事,則秦軍必將進退兩難,如淪為各國的人質一般。那么,即便陛下壽如金石,只怕也不會有兼并天下的日子了。
如今我敢獻愚計:遣人出使楚國,用重資賄賂其掌權大臣,明確指出趙國欺騙秦國的情況;給魏國送去人質以安定其心,率領韓國討伐趙國,這樣趙國即便與齊國聯(lián)合,也沒有什么可擔憂的了。擊敗趙國、齊國,則韓國發(fā)一封文書就可以平定了;如此一舉則齊國、趙國有滅亡的情勢,楚國、魏國也一定會自動臣服。所以說:“戰(zhàn)爭,是兇險的事物,不可不審慎使用”。秦國和趙國抗衡,又加上以齊國為敵,如今又要背棄韓國,而沒有安定楚國、魏國之心。若一戰(zhàn)不勝,災禍就到來了。計謀,是用來決定事情的,不可不深察。趙國、秦國孰強孰弱,在今年就能分出高下來。且趙國和諸侯已經(jīng)暗中謀劃很久了。一次行動不能取勝就會示弱于諸侯,這是危險的事情;制定計謀而使諸侯對秦國有了攻伐之心,危機就很嚴重了;出現(xiàn)兩大疏漏,不是秦國在諸侯面前稱強的辦法。臣私下希望陛下能深思熟慮!攻伐韓國而使合縱者鉆了空子,將來后悔也來不及了。
秦王詔令將韓非的上書,以及書中所說韓國不可以攻取,下達給臣子李斯。李斯對韓非的說法很是不以為然。認為秦國有韓國存在,就如人有心腹之病一樣。腹心有病平時終為妨礙,假若居住在潮濕之地,病痛就不能驅走,有所動作時病痛就會復發(fā)。韓國雖然臣服于秦國,未必不是秦國的心病,如今天下若有猝然大變,韓國是不可信的。秦國和趙國為敵,荊蘇出使齊國,不知結果如何,以臣看來,齊國、趙國不-定因荊蘇而斷絕關系;若兩國不絕交,則是要傾盡秦國的力量來應付兩個萬乘大國。韓國并非服從于秦國的道義,而是屈服于秦國的強大。如今秦國集中對付齊、趙兩國,韓國就一定會成為心腹之疾而發(fā)作起來。若韓國和楚國陰謀圖秦,諸侯響應他們,則秦國必定再次遭遇崤之戰(zhàn)那樣的慘敗。
韓非的到來,未必不是想利用他能保全韓國,而在韓國求得他們的重用。他善言巧辯,隱藏詐謀,以期獲利于秦,而為了韓國的利益窺視陛下。若秦國、韓國交好,則韓非就重要了.這都是他利于自己的計謀。
我看韓非的言論,文飾其自己的詭說,很有辯才。我擔心陛下迷惑于韓非的詭辯而聽從他的邪心,因此不能詳察實情。如今以臣的愚見:秦國發(fā)兵但不說明討伐對象,則韓國的執(zhí)政者將會采取事奉秦國的計策。我請求去拜見韓王,讓他前來覲見,大王接見他時,趁機將他扣留不要遣返。隨后召見韓國的掌權大臣,與韓國做交易,就可以大量割取韓國的土地。接著命令蒙武征發(fā)東郡的士兵,陳兵邊境之上,不要說明將要攻打哪里。這樣齊人就會恐懼而聽從荊蘇的主張。我軍無須出兵,則韓國就會懾于威勢而屈從,齊國就會順從道義而歸服,諸侯聽聞這些,則趙國膽戰(zhàn)心驚,楚國狐疑不決,必定產生忠于秦國的想法。楚人不動,則魏國不值得憂慮,那么各國就可以逐漸蠶食而盡,就可以同趙國一較高下了。希望陛下深察臣的計謀,不要忽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