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多年來在報刊發(fā)表文章的作品選編,共分:一、以史為鑒篇,二、學習心得篇,三、工作體會篇,四、讀書方法篇,五、名人軼事篇,六、知識天地篇,七、哲思箴言篇等。是作者多年來成果的集中匯編。
《述作集:報刊發(fā)表文章選編》獲南陽市優(yōu)秀社科成果獎,是作者讀書從政之悟,有趣生動,不僅公務(wù)人員可以看,普通讀者亦可大快朵頤。
關(guān)玉國,男,生于1959年3月,大學畢業(yè),高級政工師。河南省桐柏縣人。曾任桐柏縣毛集鎮(zhèn)黨委書記,唐河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社旗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組織部部長,鄧州市委副書記,南陽市扶貧開發(fā)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F(xiàn)任南陽日報社黨委書記、總編輯。中華孔子學會會員,中國報業(yè)協(xié)會理事,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報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南陽師范學院特聘教授,南陽華夏箴言文化研究會會長,南陽讀書協(xié)會會長,南陽楹聯(lián)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自1997年走上縣處級領(lǐng)導崗位以來,堅持以勤于學習、樂于思考、善于總結(jié)、敢于自省、勇于創(chuàng)新為人生座右銘,利用閑暇,持之以恒地潛心研究修身為政箴言、人生感悟和領(lǐng)導科學。累計積累寫作資料1000萬字以上,收集整理和總結(jié)古今修身為政四句箴、三言兩句箴及人生感言一萬余則,在國家、省、市級報刊發(fā)表文章300余篇,有60多篇分別榮獲好新聞、優(yōu)秀論文和社科成果獎。編寫讀書學習、理想信念、民本思想、執(zhí)政為民、求真務(wù)實、清正廉潔、節(jié)制能力、領(lǐng)導形象、黨風建設(shè)、公文寫作等講義15份。創(chuàng)辦了華夏箴言文化研究會、南陽讀書協(xié)會、華夏箴言網(wǎng)和《文化精萃》雜志。
出版《述作集——古今修身為政之見》《理論與實踐之探索》《人生箴言錄》《古今修身為政四句箴》《潮頭觀瀾——南陽日報新聞評論作品集萃之一》《忠誠擔當——南陽日報新聞評論作品集萃之二》等專著6部,其中《述作集——古今修身為政之見》《古今修身為政四句箴》《潮頭觀瀾——南陽日報新聞評論作品集萃之一》分別榮獲南陽市優(yōu)秀社科成果獎。
古人居官“三字”箴
※ 《黨的生活》2003年第5期;《現(xiàn)代領(lǐng)導》2006年第6期;《南陽日報》2011年10月12日
歷史上凡有所作為的帝王和官員,大都比較注重自身修養(yǎng)和用人之道,他們往往通過立言為箴的辦法,規(guī)誡約束自己,教育啟迪他人。這里摘舉幾例“三字”箴,以供今日為政者鑒之。
馬融:明、平、清
東漢經(jīng)學家馬融,曾任校書郎、議郎、南郡太守等職,從摯恂學。他認為:“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則無欲,平則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備矣,然后可以理人。”
在馬融看來,身居官位首要的是明晰世情,做到辦事明白而不聵;處理各種事宜關(guān)鍵在于公平合理,做到客觀公正而不徇私枉法;安身立命主要是清白廉潔,做到潔身自好而不貪污受賄。做到了清廉自愛就不會貪婪多欲,公平正直就不會曲意阿從,辦事明白果斷就能匡正習俗而取信于民。如果為政者能做到這三點,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好官,那么就可以管理好民眾,治理好屬地。
張安世: 錢、權(quán)、親
為什么當官?當官干什么?自古以來,為官者對這兩個問題有不同的回答 。有 的 是“ 千 里 來 做 官 ,為 的 吃 和 穿 ”,“ 升 官 發(fā) 財 ”,“ 光 宗 耀 祖 ”,“ 衣錦還鄉(xiāng)”等。與此形成鮮明對照、能流芳百代的是那些秉公辦事、廉潔從政的官員,他們當官是為老百姓辦事,是為國家效力,使民富國強、國泰民安。這類清官、好官自古就有。漢宣帝元康年間的元老重臣張安世,為官講究“三不為”。
一曰“不為錢”。張安世感到自己與兒子同被封侯,待遇過高,便向漢宣帝懇求辭去俸祿。漢宣帝十分感動,私下卻讓大司農(nóng)所屬都內(nèi)衙門為其存錢數(shù)百萬。
二曰“不為權(quán)”。張安世官居大司馬、車騎將軍、光祿勛、衛(wèi)將軍兼任尚書事,參與朝廷決策,是真正有權(quán)管官的官。一次,他向朝廷推薦過的一個人向他道謝,他非常生氣地說:“為國家舉薦賢能,怎可私下相酬謝?”一位有功的郎官求張安世說情,張安世說道:“你的功勞大皇上是知道的,我們做大臣的,怎能自己說長道短、去摻和!”堅決拒絕請托。
三曰“不為親”。張安世見自己一家人地位尊顯,內(nèi)心深感不安,便請求將獨生兒子張延濤調(diào)離京城,并一再要求降低過繼兒孫的爵位和享有的賦稅戶數(shù)。后來,宣帝憐恤張安世年老體弱,缺少照顧,才又在張安世去世前一年將其兒子調(diào)回朝廷任職。為官者能達到張安世這種境界,心存百姓和國家,則百姓幸甚,國家幸甚,其本人也定會受人尊敬,流芳后世。
呂本中:清、慎、勤
南宋官員呂本中,在所著《官箴》篇中,開宗明義地指出:“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對此,他有著一番深刻的闡釋。
呂本中說:“清、慎、勤三字,乃居官之真修。不清,則我取一也,下取百焉;我取十也,下取千焉。我以之適口,民以之浚血。我以之華體,民以之剝膚。我以之納交游,民以之鬻妻子。我以之遺子孫,民以之損田廬。我以之恣歌舞,民以之啼饑寒。傷哉!以此思清,清其有不至乎?不慎,則一出令之誤也,而跖盜之弊生。一聽言之誤也,而雍敝之奸作。一用人之誤也,而狐鼠之妖興。一役使之誤也,而勞怨之聲起。一聽斷之誤也,而勸懲之道塞。一重辟之誤也,而冤孽之報隨。悲夫!經(jīng)此思慎,慎其有不至乎?不勤,則一人之逸,百人之勞。我之欲寢也,日得無有立而待命者乎?我之欲休也,日得無有而望歸者乎?案牘之留也,日得無有藉以為奸者乎?獄訟之積也,日得無有久系凍餓者乎?嗟嗟!以此思勤,勤其有不至乎?”
呂本中從修身為政、居官為民的角度,運用官民之利害因果之聯(lián)系的對比手法,深刻地闡釋了居官為什么要清、慎、勤。在他看來,只有當官的清廉,百姓才得安寧。如當官的奢求美味、華美身體、廣交納友、傳贈子孫、恣情歌舞,則百姓必受其害而被榨取血汗、剝及皮膚,被迫鬻妻賣兒、損田賣屋、饑寒啼泣。為官如不審慎,誤發(fā)一道命令、誤聽一句言語、誤用一個人、誤派一名差役、誤斷一次獄案,都會使盜賊滋生,奸佞發(fā)作,狐鼠之輩興妖作亂,悲恨之聲四起,勸善懲惡之道梗阻,冤仇罪孽報應(yīng)相隨。當官如不勤奮,必因一人之貪逸而導致百人之勞頓。因此,想安睡,要想一想還有沒有立在一旁等待命令的人;想歇息一下,要想一想還有沒有踮起腳尖盼望回歸的人;公文案卷滯留了,要想一想會不會有借此機會行奸的人;獄訟案件積累了,要想一想會不會有因此久困監(jiān)牢而忍凍挨餓的人。
世代更替,境況迥異。但不論是古代居官修身,還是當今執(zhí)政為民,做到清、慎、勤都是不可或缺的必備條件,理當將此置之座右而一日三省。
徐九思: 勤、儉、忍
明嘉靖年間,有一位可與海瑞相提并論的清廉惠民官員徐九思,也就是被后人搬上戲劇舞臺的徐九經(jīng)。徐九思于嘉靖十五年任職南京應(yīng)天府句容知縣,在任期間,以“勤、儉、忍”為座右銘,常言“儉則不費,勤則不隳,忍則不爭”。他為官剛正不阿,勵精圖治,節(jié)儉裕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
勤:勤于公務(wù)。為防司空見慣的胥吏審獄徇私現(xiàn)象,“每受訟牒,必命其人為親識偕往”。讓當事人當庭相對,審理前自己先行調(diào)查,判決時即以“所言相同處斷”,遇到“所述不同”,即當面對質(zhì)。他還通過整頓吏風,將一名竊藏公款、偷盜官印的縣吏執(zhí)于堂前,面對全體官員進行公審,親“訟其狀”,直“摘其奸”,并果斷地“坐之法”,使佐吏得到了儆戒,都知道了“不得擅攬詞訟及求索民錢”,“胥吏于是人人惴恐于法,不敢有所舞(弊)”。為力防胥吏下鄉(xiāng)害民,他一改過去由胥吏全權(quán)經(jīng)辦征稅催賦事務(wù)為自己直接參與處理,先了解鄉(xiāng)民貧富、道里遠近、賦役輕重,然后分配徭役時,對貧弱者“必以資其受顧而役”,將過去賦稅無定額狀況改為經(jīng)審核后“著劃于一冊,以示各賦區(qū)”,“雖至稚童不受惑也”。對在審核中查實的縣內(nèi)豪強隱占的賦額,改賦由原主承擔,不再另加于百姓。以往支解賦糧,是“官吏視貢禮決定取得,資重不相當久矣”。徐九思又將此改為親自主持抽簽,避免了重役全由無
錢送禮的貧民承擔。
儉:節(jié)儉裕民。徐九思為官首先自奉清廉,厲行節(jié)儉。他曾于居室中堂掛一幅青菜圖,旁書“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無此味”。他以此鞭策自己,“生平不嗜肉,惟啖菜”。在句容,徐九思節(jié)儉裕民事跡頗多。當?shù)丶Z簿上本有一筆供地方開支的例金,他對此分文不取,且本著惠民之心,毅然將這筆例金革除。這與當時肆虐官場的貪奢之風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嘉靖年間,“民間困苦日甚一日”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官吏貪污,其次過客騷擾。過客之費,不減貪吏”。當時地方官多以招待過路官員作為自己投機鉆營的一個主要渠道,濫用公款大肆宴請,重禮接送。如此龐大的費用開支,自是百姓不堪忍受的負擔。徐九思頂風反其道而行之。一次上面府中屬員到句容,橫行索賄未能得逞,這些人就借酒裝瘋,在縣衙謾罵,咆哮公堂。徐九思毫不退讓,將他們縛而笞之,從而使路過句容的士大夫“安公(九思)之質(zhì)儉,弗過望也”。平時縣內(nèi)攤派徭役,他盡量為民節(jié)儉而減之,有時達到了“役三減”的程度。另外,他還堅持以身作則,帶領(lǐng)吏卒種園圃、養(yǎng)畜禽、修道路,大大降低了公費開支,有效地減輕了百姓稅賦。
忍:忍則不爭。徐九思面對趨炎附勢的官場弊端,做到不爭名,不圖利,守廉安貧,不忍心為己而與當時官場的奔競之流同流合污。正是由于他耐得住清貧,忍得住名利,不計較得失,才敢于同豪強侵害百姓利益的行為作堅決的斗爭。如遇災(zāi)年,照舊例救濟糧全以平價出售,其值上交。徐九思認為:災(zāi)年中真正有難的災(zāi)民早已無錢,平價之糧對于他們猶如市價,而有錢的豪民富戶卻乘機搶購囤積。針對于此,徐九思依據(jù)實情進行改革,在縣內(nèi)將上司撥下的救濟糧,小部分以市價出售,用以歸還上司,其余之糧,他親自監(jiān)督施粥于縣衙之前,使有錢者無空可鉆,無錢者卻能真正受惠于救濟。他還在災(zāi)年一改過去用法寬和的態(tài)度,對拒貸積谷以投機倒賣者、乘災(zāi)搶劫者予以嚴厲懲處,一捕入獄就繩之以法。故人稱徐九思治縣“御豪猾則特嚴”,“不盡法不止也”,使“豪猾斂跡不敢肆逆”。由于徐九思的不爭名利,不計得失,在句容知縣任上一干就是九年,深受百姓擁戴,在他被調(diào)入京的當年,句容民眾自發(fā)為其建生祠四五座。
雍正: 公、忠、能
雍正接見通過殿試的進士們,就“如何做官”為題,當場舉了三個人的實例,歸結(jié)為三個字,以為做官的楷模。
張廷玉的“公”。雍正表彰其“公”,是說他在其弟張廷璐“科場舞弊案”中,公私分明,與眾官員“力!逼涞埽ò送鯛敳倏v)不同,體諒帝王心思,秉公處理,大義滅親,“力參”其弟,維護朝廷威嚴和科場公道。最后,雍正處決了張廷璐,“科場舞弊案”風波得以平息。張廷玉因其“公”備受雍正器重,供職軍機處。
李福的“忠”。雍正表彰其“忠”,是說他在“科場舞弊案”中,忠誠于朝廷,忠誠于皇命,忠誠于自己的職責,講政治、講原則、顧大局、重責任,不與主監(jiān)考大臣張廷璐同流合污,而是發(fā)現(xiàn)問題、反映問題、解決問題,維護朝廷威嚴和科場公道,確保為國家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李福因其“忠”備受雍正器重,接替諾敏出任山西巡撫。
田文靜的“能”。雍正表彰其“能”,是說他在查處山西巡撫諾敏“欺世盜名”追繳欠款假政績案中,從不能下手處下手,喬裝打扮,明察暗訪,一舉揪出了諾敏這個假典型。此前山西巡撫諾敏為迎合雍正皇帝初登大寶急于政績的心理,大搞投機,為表現(xiàn)其在山西的政績和三晉官員上下沆瀣一氣,聲稱在短短的三個月內(nèi)將虧欠十年的稅銀補繳完畢,造假賬欺騙雍正,騙得雍正皇帝親賜“天下第一巡撫”牌匾。真相大白后,雍正處決了諾敏。田文靜因其“能”備受雍正器重,擢升為河南巡撫。
雍正皇帝說,他用人就用“公、忠、能”之人,這樣的人要大大提拔重用,表明了朝廷的用人導向和評價人才的標準。我們現(xiàn)在選拔任用領(lǐng)導干部,雖說與雍正的用人目的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但是對于那些一心為黨、為國家、為人民服務(wù)的“公臣”們,那些對黨、國家和人民忠誠的“忠臣”們,那些為黨、為國家、為人民效力的“能臣”們,還是應(yīng)該大力褒獎和宣傳,鼓勵他們好而思進,勵精圖治,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再立新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