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嘗試通過重新理解“傳統(tǒng)”來理解“現(xiàn)代”,圍繞“理性”、“個體”、“精神”、“信仰”這幾個觀念,去追溯它們在其源頭的出現(xiàn)及樣態(tài),希望通過這樣的追溯去更深切地去理解我們今天對它們的認識可能出現(xiàn)了什么偏差并導致了怎樣的“病痛”。圍繞這幾個關鍵概念,本書由以下四個文本的闡釋構成:其一是古希臘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系列劇,其二是圣經《舊約》之《約伯記》,其三是梁漱溟先生對“人生三路向”的論述,其四是發(fā)生在人類學內部的費孝通與利奇之論爭。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文本細讀,當中包含著將文學研究方法與人類學研究方法相結合的努力。
劉華,女,文學人類學博士,現(xiàn)為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文學人類學。出版專著《俄狄浦斯的眼睛——伯格曼與電影哲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發(fā)表期刊論文多篇。
目 錄
第一章 理性與個體:《俄狄浦斯王》 1
第一節(jié) 差異與辨識:二次解謎 2
第二節(jié) 理性及其立足點 9
第三節(jié) 邊界和道路 17
第二章 個體與精神:《約伯記》 32
第一節(jié) 問與答 33
第二節(jié) 分離與合一 44
第三節(jié) 何為相遇 70
第三章 梁漱溟的“人生三路向”說 82
第一節(jié) “三路向”與“三態(tài)度” 85
第二節(jié) 問題與啟發(fā) 93
第三節(jié) 梁漱溟的“藥方” 103
第四章 “定義”與“注釋”:兼論中國早期人類
學之路 112
第一節(jié) “異文化”與“本文化”:從費孝通與
利奇的論辯出發(fā) 112
第二節(jié) 定義與注釋 130
第三節(jié) 注釋性特征與“重新解釋” 146
第五章 文化之“和” 154
第一節(jié) “和”與“智慧” 155
第二節(jié) 文化的相對性 174
參考文獻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