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往返于少數(shù)民族集聚的若干省區(qū),反復游走于鄉(xiāng)里村寨,閱覽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欣賞了他們千百年的語言、建筑、服飾、飲食等文化內容,了解見識了他們的婚喪嫁娶的風俗習慣,認識體會到祖國的地大物博和不同民族文化的璀璨精深。他認識到這種拍攝還在于將逐漸消失的民俗世事轉化為歷史記憶,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將那些逐漸消失的彌足珍貴的記憶記錄下來,結集出版,供現(xiàn)在的都市人尋找另類的享受空間以疏解身心的壓力,并供后人瞻仰學習。
作者一方面在為鄉(xiāng)村大踏步的進化而高興,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眼見舊有東西的逐步消失而惋惜,特以相機記錄之,并希望分享給讀者。從留下寶貴歷史資料的角度來看,該書也是彌足珍貴的,同時為作者提供一個過往攝影的總結,為今后的行攝挖掘更好的方向。
自序
我生長于城市,但對山川田野和鄉(xiāng)里農(nóng)夫特別寄以感情。城市是物質與精神高度集聚的地方,鋼筋水泥,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流光溢彩;人情世故,爾虞我詐。不缺乏新穎和刺激,有的是享受和奢華。但城市于我而言,生活和精神總覺得壓抑緊張,需要尋找另類的享受空間以疏解身心的壓力。鄉(xiāng)村旅行和攝影成為我自然的選擇。
古人云,“閉門閱佛書,開門接佳客,出門尋山水,此人生三樂!庇衷,“晴雪長松,開窗獨坐,恍如身在冰壺;夕陽芳草,攜杖閑吟,信是人行圖畫”。誰不喜愿追尋這詩情畫意?熱衷鄉(xiāng)間行走,不獨是因為空氣清新,春光拂面,瓜蔬香甜,鄉(xiāng)情純樸;鄉(xiāng)間行走還是“燒冷灶”,人少的地方清凈,真正的天高云淡,享受獨處。鄉(xiāng)村的旅行閱覽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教人學習欣賞他們千百年的語言、建筑、服飾、飲食等文化,了解見識他們的婚喪嫁娶的風俗習慣。認識體會到祖國的地大物博和不同民族文化的璀璨精深。的的確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我60年代末作為下鄉(xiāng)知青在農(nóng)村生活過兩年,我經(jīng)常會與之將已經(jīng)進入兩千年以后的農(nóng)村參照對比。別說幾十年,就是近十多年來,一年年都在變化。我們一方面在為鄉(xiāng)村大踏步的進化而高興,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眼見舊有東西的逐步消失而惋惜。
相機對于出門旅行是再好不過的利器。我的攝影愛好起步于風光,跑名山大川,閱人間仙境,的確不亦樂乎!歲入五十前后,心態(tài)興趣逐漸由自然景觀轉移到人文民俗。以致十多年來一有時機就要下鄉(xiāng),主要往返于少數(shù)民族集聚的若干省區(qū),反復游走于鄉(xiāng)里村寨。行攝鄉(xiāng)里已經(jīng)成為我生活的一個部分,目的是舒緩心情和調劑精神,心態(tài)反而在沒有任何功利壓力的情況下更加平靜。拍攝時鏡頭是對著被攝者的眼神,是在閱讀被攝者的內心世界,其實我體會也是鏡中觀己,閱讀生活,觀察社會與自己的聯(lián)系,可謂閱古歷今,一鏡知天下。
我的行攝鄉(xiāng)里如同游方郞中,一般都是兩三人結伴而行,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有方位去向但少有具體地點安排,開著車看著地圖或通過鄉(xiāng)民朋友問個大概,通常一天能夠走兩三個村寨。碰到什么拍什么,什么入眼就拍什么,為了盡量不驚動被攝者,我堅持完全用自然光。我也沒有給自己做規(guī)劃定主題,我理解任何主題的提煉都建立在大量客觀素材的基礎上。因此素材的積累需要反復不斷,需要留下各種過眼的場景。我喜歡抓拍一瞬間的東西,留下自己對于畫面空間布局的理解,和對人物神態(tài)內心活動的表達。這種拍攝還在于將逐漸消失的民俗世事轉化為歷史記憶,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
拍得時間久了,其實也明白像我這樣蜻蜓點水式的恐怕很難出好片子,也才理解到那些有成就的拍攝者為什么要長年累月地堅持蹲守一個地方一個主題。慢慢也體會到民俗紀實片畢竟不同于人物肖像類的藝術創(chuàng)作。好場景好光線好表情真是可遇不可求。
這次以圖文兼?zhèn)涞男问骄庉嫵霭孢@個集子,文字部分在我過往出行日記的基礎上加工整理,字里行間留下了即時狀況的記錄。圖片中雖少有精品,但從留下寶貴歷史資料的角度來看也是彌足珍貴的,同時也滿足于久久以來的心愿,為自己提供好的總結機會,為今后的行攝挖掘更好的方向。選片構思之余,過往的游歷一幕幕漂浮腦際,有感于民俗紀實攝影經(jīng)年,不由即興自題一首:“曉帶輕霧晚拜霞,回望經(jīng)年許多程。重重青山繞綠水,依依村民鄉(xiāng)舍情。鏡中常思婦孺淚,權作片花寫閑云。無意入道不為僧,可憐夜半問蒼生!
借此機會還要致謝那些多年來曾經(jīng)一同行攝鄉(xiāng)里的同道朋友、專家老師們,他們是謝力行、孫傳彬、林建平、田鑫、胡紹德、張明銘、張合運、秦群力、孫誠毅、林添福、吳偉、孫賓、張元輝、馮偉光、常鑄鼎、梁向榮等。感謝他們一路來的幫助關心、交流指導。同時深切感謝夫人楊華南的理解、關愛和支持,數(shù)年里她也曾不畏行程條件艱苦,多次陪同深入鄉(xiāng)間,感受致深。
孫楓,1952年出生。長期從事經(jīng)濟與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工作,對攝影的業(yè)余愛好始于青少年時期,歲入中年后趣味漸濃;起步于風光,后熱衷于鄉(xiāng)村民俗紀實。
001 自序
006斑斕的民族生靈
008鼓樓、大歌、風雨橋
016壯寨拾貝
024石板布衣
030苗嶺飛歌
044怒江深處
052瑤山探幽
060初識彝族
066彎彎的月亮像牛角
072冷水泡茶慢慢濃
076微笑的維族老鄉(xiāng)
082洗滌靈魂的雪域高原
096多彩的傳統(tǒng)習俗
098岜沙的“禾晾”和“戸棍”
102金平苗鄉(xiāng)“踩花山”
108臺江苗鄉(xiāng)“姊妹節(jié)”
114高增侗家滿月酒
120高上侗寨祭祖
126大棒村水族端節(jié)
132傣族潑水節(jié)
138哈播哈尼族長街宴
142佤族鏢牛
148侗家斗牛
154尼惹彝族婚俗
160南油嶺瑤族婚俗
166塔吉克人的婚禮
172貞豐布依族婚俗
178百喊不聞
182石渠藏民法會
188磕長頭
194獨龍族紋面女
202沙江祭媽祖泰山爹出巡
210淮陽太昊廟會
216?h正月廟會
222馬街書市
228寧靜的地域村落
230龍勝大寨
236客家土樓圍屋
240黃姚古鎮(zhèn)
248酋水河畔里耶鎮(zhèn)
254邊關隆里
262高嶺山下瑤里鎮(zhèn)
268董氏流坑村
274彩云一帶,山水一方
280喀什老城
290歡笑的民間生活
292民族集市
302木蘭當戶織
312轉轉酒
318馬扒臘教堂
324巴馬百歲老人
330消失中的傳統(tǒng)戲曲
336哈薩克人轉場
344川藏線雀兒山脫險
彩云一帶 山水一方
2001年至2016年云南
多次去云南旅行,印象中的云南是個十分奇妙奇特的地方。立體多面,題材豐富,趣味新鮮,變化無窮。
首先是地貌的復雜多變,海拔高度上滇西北的徳欽、香格里拉一帶為一個梯層,滇中的高原為又一個梯層,東南、西南部和南部為zui低的梯層。地域縱橫起伏高低差參處處見山,相對平緩的高原臺地和盆地“壩子”僅占總面積的一成左右。境內既有永久積雪奇異雄偉的山岳冰川,又有怒江、金沙江、瀾滄江等落差巨大的河流峽谷,在數(shù)十公里的狹小范圍內就可以看到亞熱帶干熱河谷和高山冰雪世界的奇異景觀。
云南的區(qū)位極為獨特,北回歸線穿過省境南部。與越南、老撾、緬甸三國接壤,國境線竟有四千余公里。由東向西的邊境口岸一溜排過去,主要的有河口、磨憨、打洛、瑞麗。古往今來都是對外通商文化交流的要道。
由于地勢北高南低,南北年均氣溫相差近二十度;又由于地形的影響和天氣系統(tǒng)的不同,常常在局部地方出現(xiàn)“北邊炎熱南邊涼”的現(xiàn)象。加之地處低緯度的高原,空氣干燥且比較稀薄,日照充沛,云雨變化無常。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潮濕悶熱降水充沛,冬春季為旱季,但降水量在季節(jié)和地域上的分布又極不均勻。云南的氣候呈現(xiàn)出熱帶、亞熱帶、溫帶和高原氣候區(qū)等多種氣候類型,明顯的日溫差大、年溫差小。所謂“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我的經(jīng)驗,無論什么時候去云南旅行,一定要帶上不同季節(jié)的衣服。
云南的崇山峻嶺和交通阻隔,導致了各地居民歷史上的相對封閉并自成一統(tǒng),世居的民族就有十多個;歷朝歷代還有其他一些少數(shù)民族人口因避難、逃荒或其他緣故,先后從中原內地遷入,使得云南成為少數(shù)民族zui多的省份,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了三分之一。各民族呈現(xiàn)了大分散小集中立體分布的特點,有河谷地區(qū)的傣族、壯族,有壩區(qū)的白族、納西族、布依族等,有半山區(qū)的哈尼族、拉枯族、佤族、景頗族和基諾族等,有高山區(qū)的彝族、苗族、傈僳族、怒族和藏族等。
民族眾多自然就有眾多的民俗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語言、文學、音樂、舞蹈各具特色;飲食、服飾、建筑、宗教絢麗多彩;較為著名的節(jié)慶有傣族的潑水節(jié)、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的火把節(jié)、苗族的踩花山、納西族的三朵節(jié)、傈僳族的刀桿節(jié)等。在本書圖片的選擇上,我挑出了部分在云南曾經(jīng)游走的少數(shù)民族村寨的記錄。有傣族、彝族、白族、納西族、苗族、瑤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牯族、景頗族、佤族、怒族、藏族和獨龍族等,觸景生情,看到他們自然就想起生動鮮活的面孔,記起彩云一帶、山水一方的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