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劇選(全二冊)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
定 價:80 元
叢書名: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
該書選取了關漢卿、白樸、楊顯之、王實甫、馬致遠、李直夫等人的作品,所選作品著眼于元明清以來的雜劇之名篇。注者有很深的學術功底,在所選作品的底本、注釋等方面均作了詳盡而到位的說明。本書是一部質量上乘的古代戲曲注釋選本,此次擬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中出版。
中國古典戲劇的精選詳注本《中國古代戲劇選》
前言
自金、元以來,戲劇在中國古典文學發(fā)展史上,因其劇目浩繁,劇情異彩紛呈,占有著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古典文學不容忽視的一個領域。由于雜劇中的《西廂記》,明清傳奇中的《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人民文學出版社業(yè)已陸續(xù)單行整理問世,而且還將繼續(xù)出版他種,因此本書所選專門著眼于元明清以來雜劇之名篇。以往的戲劇選本,往往合雜劇、傳奇于一編,為了照顧各個劇本在篇幅上的大體平衡,一般采取選折、選出的辦法。這樣,即使所選盡為各劇的精華,但一個完整的劇本,既經割裂,難免傷筋動骨、支離破碎。現(xiàn)在,人民文學出版社采取長劇單行,短劇合編的辦法,分別出版,相輔而行,使古代戲劇之精華,大小長短,畢現(xiàn)于世,各發(fā)其彩。我們雙方很快地達成了共識,確定本書只選雜劇,這是需要向讀者說明的。
雜劇之選,自應以元人所作之北雜劇為冠冕。元代立國,雖不及百年,而雜劇特為一代之盛,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光彩的一頁,所謂唐詩、宋詞、元曲的評贊,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元一代雜劇作家八十馀人,所作雜劇七百馀種,現(xiàn)存一百六十二種,可見其繁榮的情況。元雜劇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古代戲劇的成熟和定型:一本四折的結構體制,展現(xiàn)了戲劇沖突從發(fā)生、發(fā)展到轉折、收場的完整過程,使故事發(fā)展顯得跌宕起伏,有頭有尾;不同宮調的套曲的組合,用以寫景抒情,交代事件,大大強化了演出的戲劇效果;末、旦、凈、雜等行當?shù)拇_立,更進一步促進了表演藝術向縱深發(fā)展;而一人主唱的表演方式,雖有相當?shù)娜毕�,但由于突出了男、女主角,對后世以生、旦為主的傳奇,也不能不產生相當?shù)挠绊�。元雜劇的內容,非常廣泛,題材多樣化;或直接反映現(xiàn)實,或取材于史傳、傳說與神話。舉凡家庭愛情、公案斷獄、拔刀趕棒、仙佛神鬼,乃至忠奸斗爭、農民起義、民族矛盾、朝代興亡等等,莫不可以入戲。而且,應該指出,劇中的主人公,除以往文學作品中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外,更多的是出身于社會下層的小人物,諸如妓女、丫鬟、童養(yǎng)媳、窮書生、乞丐、藝人、草莽英雄、綠林好漢等等,莫不應有盡有。不少作家,從不同的角度,對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吏的殘暴,進行了大膽的抨擊,熱情的歌頌了人民的反抗和斗爭,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寫出了一本又一本傳世的名作。這里面,既有輕松歡快的喜劇,也有震撼人心的悲劇,還有融悲喜劇之情于一體的正劇。從風格上來講,起于勾欄瓦舍的元雜劇,大多以本色當行見長,比較符合市民的審美情趣,顯得樸質自然,通俗易曉。正如王國維所說: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即使以文彩見長的一些作家,也能于秾麗中顯自然之色,雅中見俗,俗不傷雅,與專以典雅見長的文人之作,大異其趣。中國古代戲劇發(fā)展至元雜劇,可以說是眾體皆備,名家輩出,爭奇斗勝,各極其妙。因此,《中國古代戲劇》的編選,不能不以元雜劇為重點。作為元劇四大家的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的中心地位自然要予以突出,各選二或三劇;以花間美人著稱的王實甫,其《西廂記》已單行問世,我們另選了他的《麗春堂》入集,以見其感慨蒼涼的一面。另外,為了使選本能反映出元雜劇的基本面貌,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題材的劇作,只要是名篇,也都盡量入選。這樣,從總體上看,重點的突出,加上面的照顧,元雜劇共入選十四家二十二本,約為全書三分之二之數(shù)�?磥磉@個比數(shù)還是比較合理的。
寧希元,男,山西稷山人。抗戰(zhàn)時,曾于家塾讀書兩年,后西渡入陜,求學于南北各地。解放后入西北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955年畢業(yè)于蘭州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自助教、講師,副教授而至教授。長期致力于中國古代小說、戲曲之教學與研究。主要著作有:《元人散曲選粹》,《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校》等。 寧恢,畢業(yè)于蘭州大學中文系,目前為讀者雜志社副總編輯。
關漢卿
感天動地竇娥冤
趙盼兒風月救風塵
關大王獨赴單刀會
白樸
裴少俊墻頭馬上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楊顯之
臨江驛瀟湘秋夜雨
王實甫
四丞相高會麗春堂
馬致遠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
西華山陳摶高臥
李直夫
便宜行事虎頭牌
鄭廷玉
看錢奴買冤家債主
紀君祥
趙氏孤兒大報仇
康進之
梁山泊李逵負荊
石君寶
魯大夫秋胡戲妻
孟漢卿
張孔目智勘魔合羅
尚仲賢
洞庭湖柳毅傳書
鄭光祖
迷青瑣倩女離魂
醉思鄉(xiāng)王粲登樓
秦簡夫
東堂老勸破家子弟
無名氏
風雨像生貨郎旦
朱太守風雪漁樵記
包待制陳州糶米
朱有燉
清河縣繼母大賢
康海
中山狼
馮惟敏
僧尼共犯
徐渭
狂鼓史漁陽三弄
雌木蘭替父從軍
王衡
真傀儡
孟稱舜
桃花人面
吳偉業(yè)
通天臺
楊潮觀
汲長孺矯詔發(fā)倉
寇萊公思親罷宴
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