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禮器
琮
玉琮始見于距今4000年—5500年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也以這個時期的玉琮最為精彩。
《周禮·春官·大宗伯》日:“以黃琮禮地”!岸Y神者,心象其類。璧圓象天,琮方象地。”古人認為地是方的,所以玉琮的外觀為方形,巾問有貫穿的圓洞,意思為“貫通”,是巫師與鬼神溝通的管道。所以琮的結(jié)構(gòu)外圍呈方形,中間是圓柱形,圓柱中間以圓孔貫穿,并且圓柱體比其外圍的方形兩端各長出一小截,這叫“出射”。玉琮上都琢刻神面紋或獸面紋,并且以直角為紋飾的中心線,這在世界各史前文化的藝術(shù)品造型中,是極為特殊的。每一個神面紋或獸面紋表示玉琮的一節(jié),玉琮的構(gòu)成最少為一節(jié),多者高達二十節(jié)。凡高大的琮,都是一端稍粗,另一端稍細,放置時不可橫放,要直立放置,并且一定是稍粗的一方在上,稍細的一方在下的方式放置,才合乎禮制。并且玉琮在出土古墓中,必定是材質(zhì)最佳、雕工最精美的,由此可看出制作時的謹慎費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