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餐桌,回到生活》不只是一本實用的廚事工具書,更傳遞延續(xù)了蔡穎卿對生活的表達:從愛出發(fā),用心做事。
從概念的討論到練習的落實,蔡穎卿通過廚事的分享來印證她對生活的信念。一餐一飯中深藏著我們對生活真摯的愛意,也蘊含了我們安于日常的不凡力量;氐綇N房,回到餐桌,用心地經(jīng)營每一餐、每一飯,除了享受忙的樂趣,更特別的是循著自己的創(chuàng)意與美感,從空盤到滿盤,舞動出食物的百態(tài)之美,用雙手重建飲食的價值,改變生活的質(zhì)感。
如果一個人沒有好好地吃,他必不能周全思考、好好去愛,也不能恬然入夢。就讓我們回到廚房,回到餐桌,在飲食里重拾對生活的愛與關(guān)懷。
☆誠品喜愛的暢銷作家說話之道看蔡康永,生活之道品蔡穎卿。蔡穎卿是誠品書店喜愛的生活美學家、暢銷書作家。舉辦的每一場分享活動都座無虛席。出版了十幾本圖書,本本暢銷,銷售達百萬冊,堪比蔡康永。
☆生活美學代言人已出版多部生活美學暢銷書《用細節(jié)把日子過成詩》《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我想學會生活》《家與美好生活》等;千萬級微信公眾號十點讀書多次力薦。用心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是名副其實的生活家。
本書是蔡穎卿 生活美學代表作,通過親手照顧的一餐一飯,重建穩(wěn)定的生活秩序。
☆豆瓣評分高,讀者口碑好喜歡蔡穎卿的讀者說:我花很多的時間去讀蔡穎卿,又花很多的時間把她的書分享給朋友們,并非因為她多么高明,而是因為她的觀念和生活好正常,簡直太正常。恰是這種正常,在今天顯得格外高明。從蔡老師的書里,我看到,學會生活是一件大學問。她所有的體悟都來自于自己綿密的行動,這也是我特別推崇她的原因。而她的神奇力量也在于,能夠讓我也開始實踐這樣的行動。蔡穎卿就是有這樣神奇的力量,讓每一個遇見她的讀者,把念想化為行動,把堅定轉(zhuǎn)為信仰。
☆適合時代主題,契合國家號召第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特別強調(diào)了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蔡穎卿的所有作品傳達的都是借由雙手用心經(jīng)營生活的理念,學習做一個懂得珍惜物、用、情、感的生活者。不失去生活中的每一項平衡,也不失落在物質(zhì)豐裕的表象中。從生活中感悟愛,并將愛返還給生活。這是蔡穎卿獻給每一位讀者美好生活的禮物。
寫在前面的話
我很希望年輕人學習烹飪,不以追求時尚為目的,而以自己對生活的掌握為出發(fā)。有一天,當這些基礎(chǔ)都夠穩(wěn)固之后,時尚或品味的敏感必會自然地出現(xiàn)在你的出手或品食之間。
學習一項技術(shù),如果先有正確的概念,就能節(jié)省摸索的時間。發(fā)明家貝爾博士建議大家的 學習三部曲:觀察、記憶、比較,也適用于烹飪。所以,在這本書的第一部,我要先談烹飪的概念。相信在讀過這些篇章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它不只適用于
烹飪,也是一種可以廣泛運用于生活的管理思考。
我從小就害羞,所以,最怕別人以外表來判斷我,因為這常常使我失去某些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長大之后,我了解到,人真正要被檢視的,既非學歷、財富或職位,而是作為一個人,你有沒有能力把生活過得很好,能不能確認自己的幸福之感。從此,我對于信心的認識不同了,我對于教育的想法也不同了。
我希望年輕朋友能在價值多元到混淆的社會中,透過生活實務(wù)厘清一偏之見,確立質(zhì)量的意義,不只謀生更懂得生活。我也希望大家能從長計議地經(jīng)營每一天、每一餐,通過互勉努力,學習做一個懂得珍惜
物用情感的生活者。
以廚事的分享,獻出我對年輕人的愛
我希望能把自己人生五十年所理解到的活力與趣味,透過 廚房劇場的呈現(xiàn)來分享 做與 用的經(jīng)驗。如果夠幸運,我所珍惜的年輕人或許將因而探討到:透過自己的雙手可以創(chuàng)造出多種感官的喜悅。
蔡穎卿
做這本書的途中,時常想到三個人我的女兒、我遠在圣荷西的外甥女,以及跟在我身邊已經(jīng)三年,像自己女兒一樣的助理小米粉。
我的女兒Abby今年二十五歲,賓大語言學系畢業(yè)后以語言顧問創(chuàng)業(yè)。Abby對于自己的工作既耐勞又負責,但一進廚房,信心就轉(zhuǎn)為薄弱。我認為她其實很喜歡廚房里的劇場魅力,卻覺得自己沒有這方面的天分;這只工作中的老虎一進廚房就手足無措,變成一只有時讓人生氣的調(diào)皮貓咪。
我困惑之余,細心檢討,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她花在與廚房相處的時間太少又過度信任天分之說;二是我的善廚事的確給了她壓力,就如在她面前說英文,我會想起自己好像倫敦市場的賣花女伊莉莎,而她是希金斯博士。我們在兩個自己的地頭上同工時,關(guān)系都緊張得很,這應(yīng)該是很多親子在生活或工作中的狀態(tài)。但我想,解鈴還須系鈴人,因此想為她寫這本書。我認為在一定的程度上,她代表了現(xiàn)代的某些年輕人,雖然喜歡美食、信息常識也很豐富,但手下的功夫遠不及他們的能說善道與品嘗經(jīng)驗。我以女兒為標準,不低估年輕人的聰明智力;但也以女兒為標準,不高估這一代孩子實作的能力。我的目標是清楚、實用,幫助想做的人有路可循,做出一手好菜要說當然也要練。
我的外甥女曉齊則是另一種年輕人,伯克利大學工科的高才生,在忙碌的工作之外更努力建立自己小家庭的美與樂趣,一如她童年時總把自己幻想為公主。但這公主可不是等著別人來伺候的貴族,而是居住與飲食極有質(zhì)感,并且樣樣自己做得來的那種公主。
我的姐姐常常抱怨曉齊工作這么忙卻堅持要下廚,又說她理家太完美主義。大姐雖然也在母親的調(diào)教下很善家事,但她的理想生活其實是
使婢差奴過一生,對于收入很不錯的女兒不肯請人代勞家事,有些不解。但我認為曉齊實在是個異常聰明的孩子,她生在新的時代、從小受美式教育,卻能自行把中西方、過去與現(xiàn)在的生活智慧與技能,交相融合并實踐。我常在這個三十歲的新手媽媽身上看到無限的可能,也因此,我覺得跟曉齊一樣的孩子應(yīng)該會喜歡我在書中的分享,他們會穿越我所提供的基礎(chǔ),延伸出自己廚房中更深度的劇場效果。
嘉華(小米粉)是我寫這本書的另一份靈感,也是我在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內(nèi)容后,決定修改整本書書寫方式的原因。四年前我在臺南遇到嘉華四姐妹,當時她們一起經(jīng)營一個空間可愛、服務(wù)完美的咖啡廳,但我覺得屬于一個餐廳的基本條件食物的實力是她們的欠缺,說起來也是餐飲事業(yè)的致命危機,所以我很冒昧地去跟她們說,我想幫她們設(shè)計早餐,并以客座廚師的方式實作兩個星期。就這樣,我認識了負責廚房的嘉華一個工作習慣良好、肯思考、美感細膩、熱愛廚房但廚藝沒有踏實基礎(chǔ)的年輕人。
在臺南一起工作那兩個星期,我曾想過,如果有一天我要開一個烹飪教室,嘉華會是我最理想的助理人選。當時我已準備北遷,怎么說這種想法都不可能實現(xiàn),但就像一個夢外之夢,許多發(fā)生在同一個時段里的巧合,使嘉華加入了我的工作,并讓我看見對她更深刻的期望。
這三年,我在嘉華身上看到,在廚房學習中要把根基打穩(wěn),除了靠練習之外,作為引導者最重要的責任,是透過仔細觀察來補足缺失的基礎(chǔ)。就好比當我看到她能做出一道繁復的點心或菜肴時,本以為包含于這道料理之中的技巧,都是她明白、而且可以應(yīng)用自如的;但我忘了,過去并沒有人這樣教她,對于料理,她可以說是以
依樣畫葫蘆的方式進行的。因此,我一方面透過實務(wù)讓嘉華有機會反復練習,同時也花費很多的時間一一補足她過去所空缺的理解與知識。我很嚴格地要她做準確的自我要求,也因此在這本書中,我把
知其然必要知其所以然提高到書寫的基礎(chǔ)。
我想起Pony去RISD上大一時的一份功課,她給我看了她所畫的兩張圖,并且跟我說:
媽媽,老師要我們?nèi)フ乙粡堊约合矚g的名畫先模仿,但更重要的其實是下一張功課把其中人物的骨架解構(gòu)出來的圖。這個練習是要讓我們知道,一張畫之所以看起來真實,表面之下還有很多復雜的結(jié)構(gòu);我做這份功課之前想很多,研究了本來我不曾想過的事情。
Pony的分享使我更確定,任何一份學習都需要有完整的理解路徑,它的有趣與豐富也在這些探討中醞釀而成。所以,我也以同樣的心情來做這本書,希望能把自己人生五十年所理解到的活力與趣味,透過
廚房劇場的呈現(xiàn)來分享 做與 用的經(jīng)驗。如果夠幸運,我所珍惜的年輕人或許將因而探討到:透過自己的雙手可以創(chuàng)造出多種感官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