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憶與文學創(chuàng)作
2017 年中國紀實文學掃描
李朝全
紀實文學是一種歷史書寫,因為它所記述和描寫的對象是已經發(fā)生的歷史,
是已然的事實。它是在事實、史實和真實的基礎上所進行的一種藝術的再加工、
再創(chuàng)造。因此,優(yōu)秀的紀實文學實質上應該是歷史和文學的統(tǒng)一體,它天然地具
有文學(包括藝術性加工和創(chuàng)造)和歷史學(包括史志、文獻、記憶)的雙重價值。
既然紀實文學是對歷史的一種記憶性書寫,那么其同現實生活、社會變革必
然需要建立一種密切的聯系。一個新時代,人們新的生活方式、生存境遇,包括
人們的夢想追求、奮斗犧牲、情感心路,等等,都在紀實文學的表現范圍之內。
而社會文明進步、發(fā)展進程中的各種焦點難點問題也時常成為關注歷史發(fā)展前行
的紀實文學作家們著力的重點。
主題創(chuàng)作成就斐然
2017
年黨的十九大的召開舉世矚目,也定將對中國未來的發(fā)展產生深遠影
響。執(zhí)政黨的治國理念和思想、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等都影響著國家的未來
和百姓的命運,決定著國計民生的前途。作家們牢記文學的初心與使命,在中
國夢和迎慶黨的十九大主題創(chuàng)作方面頻頻發(fā)力,推出了一批有影響的作品。何
建明的《那山,那水》在《人民文學》首發(fā)后,由紅旗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印
數已過12 萬冊,《求是》雜志社等為該書舉辦了首發(fā)儀式及研討會。該書通過
描寫習近平同志于2005 年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論斷的地點安吉
縣余村在這一科學思想指導下十幾年來發(fā)生的巨大變化,表現了科學發(fā)展新理念
對于中國鄉(xiāng)村變革發(fā)展的極端重要性,這也是一部獻給生態(tài)文明、美麗鄉(xiāng)村和美
麗中國建設的深情禮贊。由國務院扶貧辦支持創(chuàng)作的中國作協重點扶持項目
紀紅建的長篇紀實文學《鄉(xiāng)村國是》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國脫貧攻堅戰(zhàn)的生動畫卷。
作者采訪了全國十余個貧困連片地區(qū)的200 多個村子,以令人信服的講述呈現了
中國扶貧脫貧、向貧困總決戰(zhàn)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彭學明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提
出精準脫貧思想的地方湘西十八洞村脫貧情況的紀實文學《人間正是艷陽天》
發(fā)表在《人民文學》2017 年第10 期頭條,將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想與老百姓內心
的渴求、向往結合起來書寫,別具特色。劉裕國的長篇紀實文學《通江水暖》則
反映了大巴山腹地革命老區(qū)的脫貧決戰(zhàn)。筆者的《國家書房》講述了農家書屋
工程全面實施十年來在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就,《香港,
你的明天更美好》描寫香港回歸20 年后的社會生活面貌。
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是,隨著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日期的日益臨近,
大批作者投入到采訪創(chuàng)作扶貧、脫貧主題的紀實文學作品中,《紀實文學》出現
了同質化、模式化、缺乏可讀性和感染力的傾向。中國夢主題創(chuàng)作亦存在著
類似困境:視野比較狹窄,視角比較單一,手法比較單調。這是作家們在創(chuàng)作中
需要認真思考解決的新問題。
需要提出的另一個現象是,在書寫中國夢主題的紀實文學中,許多作家
紛紛聚焦科技創(chuàng)新主題,出現了一批描寫和反映中國高鐵、航天、海洋深潛、超
級計算機、機器人、大飛機等主題的紀實文學。如許晨的《第四極中國蛟
龍?zhí)柼魬?zhàn)深海》,龔盛輝、曾凡解的《決戰(zhàn)崛起中國超算強國之路》,王
雄的《中國速度中國高鐵發(fā)展紀實》,李鳴生的《中國人是怎樣上天的》等。
劉斌的紀實文學《中國之翼C919 大型客機紀事》是此類題材創(chuàng)作的一個新
收獲。此類作品因涉及尖端科技,容易引起讀者關注,但其可讀性和藝術性還要
進一步加強。
藝術探索不斷挺進
紀實文學是一種非虛構創(chuàng)作。本年度,非虛構創(chuàng)作的試錯與冒犯問
題受到關注。周曉楓在《文藝報》刊文,談到自己的散文創(chuàng)作一直都在試錯。其
實,包括近年來的部分散文、紀實文學和非虛構作品,一直都在試錯和嘗試,
冒犯甚至違背各種文體的限定性,試圖打破所謂的創(chuàng)作鐵律或邊界。譬如小
說的虛構手法及技巧在散文和紀實文學中的運用,使得許多頂著非虛構之名
的作品實質上混融了虛構與非虛構的手法,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報告文學或紀實文
學。紀實文學也在嘗試思辨體等種種新樣式。如楊黎光的中國現代化三部曲
即屬此類。與之相對應的是,紀實文學非虛構創(chuàng)作手法也逆襲了小說創(chuàng)作。
孫惠芬的長篇小說《尋找張展》就采用了一種準紀實的、非虛構式的手法展開敘
事。因此,文體觀念、創(chuàng)作邊界似乎正日益變得模糊,有可能從中創(chuàng)造或孕育出
一些新的創(chuàng)作樣式或形態(tài)。
非虛構的漫溢現象成為文壇關注的一大熱點。一是打破紀實文學文體邊界,
實現跨文體創(chuàng)作的突破。同時,可能影響到對文體序列和文學觀念的重新審視與
定義。傳統(tǒng)的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和戲劇的分類遭遇全面挑戰(zhàn),全媒體
時代究竟何為文學、文學為何成了新的課題。丁捷的《追問》就是一部值得追問
的作品。非虛構、紀實,采取了多人經歷的混合雜糅,加以大量的藝術想象和藝
術加工,重新捏塑而成的反腐紀實,影響很大。二是對于傳記和傳記文學,有人
提出應予以區(qū)分,傳記文學可以虛構,等同于傳記小說、紀實小說。三是傳播的
泛濫。新興傳播方式使傳統(tǒng)傳播方式的優(yōu)勢幾乎蕩然無存,打破了文學的傳統(tǒng)格
局,亟須引起作家的高度關注。
文學尖兵功能日益凸顯
短篇紀實文學雄風猶在,報章報告文學廣受關注,值得特別點贊。李春雷追
溯全國優(yōu)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先進事跡的短篇紀實報告《初心新時期黨員、
干部的楷模廖俊波紀事》在《人民日報》首發(fā),同時由新華社發(fā)布通稿。在前
一晚的央視《新聞聯播》節(jié)目中還提前做了預告,尤其引人關注。李青松反映塞
罕壩生態(tài)建設成就的短篇報告《塞罕壩時間》在創(chuàng)作完成后不到48 小時即由《人
民日報》編發(fā),引起較大反響。這提示我們,紀實文學可以更好地發(fā)揮自身作為
文學輕騎兵的優(yōu)勢,可在短篇創(chuàng)作上著重用力。短篇創(chuàng)作,對文字表達的要求更
高,也有利于作者精益求精、認真錘煉作品。這對于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風氣將會起到
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
2016
年4 月至2017 年4 月,中國作協組織資助了一批中國報告中短篇
報告文學專項工程,已發(fā)表逾100 篇作品,涌現出諸如在2017 年兩會上受
到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高度評價的王宏甲的《塘約道路》和馬娜的《小布的風聲》、
哲夫的《水土中國》(這些作品都受到了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高度贊賞,作家
也被授予了相關榮譽,相關部門召開了有影響的研討活動)、丁一鶴的《東方白
帽子軍團》(入選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和北京文學兩個年度報告文學排行榜)、丁
燕的《男工來到電子廠》、阿慧的《大地的云朵》等。
這項工程對于倡導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寫短、短寫有推動意義。啟示有兩點:
一是組織化創(chuàng)作容易出成績。在重大節(jié)慶等時間節(jié)點,組織作家采訪采風、三
入,在紀實文學、非虛構創(chuàng)作方面容易取得突破。如許晨的《第四極》,鐵流、
紀紅建的《見證中國鄉(xiāng)村紅色群落傳奇》,紀紅建的《馬桑樹兒搭燈臺
湘西北紅色傳奇》等,實質上都是這種組織化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成果。中宣部《黨建》
雜志相繼為《見證中國鄉(xiāng)村紅色群落傳奇》《塘約道路》召開研討活動,社
會反響很大,經驗值得推廣。二是作品扶持可以取得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中國作
協重點作品扶持工程14 年來扶持了約1300 個選題,其中紀實文學約占1/4,大
批作品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可謂碩果累累。
記憶文學持續(xù)成為創(chuàng)作熱點,特別是個人敘事史的書寫,將個人命運同時代
和歷史風云勾連,凸顯大時代背景下的個人、家庭或家族的命運,極易引發(fā)特定
群體的強烈共鳴。有的是耄耋老人的陳年往事,有的是年輕人在城市生活的心酸
與艱辛,如草根底層人物的生存敘事買房經歷、育兒經歷、教育新經驗、抗
癌治病經歷等,無論是通過紙質還是網絡自媒體等傳播,都容易受到關注。譬如
微信公眾號推出的《我是范雨素》,《時代文學》刊發(fā)的杜鵑的《我在新西蘭當
保姆》和矯健的《我們的車隊》等皆屬優(yōu)秀之作。
創(chuàng)作題材、藝術、隊伍等需要不斷改進和提升
現實題材創(chuàng)作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在倡導、鼓勵和引導方面還要重點發(fā)力。
2017
年是第十四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評選之年。上半年,紀實文學作
品研討會陡增,多數被研討作品都要申報五個一工程獎。這些作品基本上包
含兩大類。一類是關于英模人物、先進典型的事跡報告,譬如陳啟文的《袁隆平
的世界》、張子影的《試飛英雄》、諶虹穎的《放歌天地間藝壇將星閻肅》、
吳文輝追憶已故三十年的福建省東山縣原縣委書記的《谷文昌》、任林舉講述全
國優(yōu)秀鄉(xiāng)鎮(zhèn)黨委書記吳金印的事跡的《此念此心》。另一類是反映我國在全面推
進小康社會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主題的作品,譬如反映中
國創(chuàng)造和中國智造方面新進展的王雄的《中國速度中國高速鐵路發(fā)展紀實》,
王鴻鵬、馬娜的《中國機器人》,許晨的《第四極》,陳新的《蛟龍逐夢》。其
他重大題材的作品,有楊黎光的《大國商幫承載近代中國轉型之重的粵商群
體》、陳啟文的《大河上下黃河的命運》等。由于今年五一個工程獎圖
書類獲獎名額從28 部壓縮到了10 部,競爭更為激烈,因此各地宣傳部門、出版
單位等都加緊了對計劃參評作品的宣傳推介,注重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
等重要媒體紛紛刊發(fā)名家評論文章,導致這其中亦不乏一些溢美之詞。眾多作者
也對得獎寄予期望,反映出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渴望引起社會關注的內在焦慮。
九月,第十屆全國優(yōu)秀兒童文學獎和第十四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相繼頒
發(fā)。在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品中,舒輝波的紀實文學《夢想是生命里的光》正面描
寫十幾個家庭陷入困境的孩子自強成長的故事,作者的跟蹤采訪功底比較扎實。
現實題材參評作品比較匱缺是這部長篇紀實作品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在
五個一工程獎的評選中,獲獎的三部紀實文學只有一部《中國機器人》可算
是現實題材,另外兩部《抗日戰(zhàn)爭》《谷文昌》均屬于歷史題材,F實題材
創(chuàng)作還需要下更大氣力不斷予以引導和推進。
紀實文學在創(chuàng)作上也存在著一些亟須提升的問題。紀實文學作家必須正確處
理好全部真實與局部真實、新聞真實與藝術真實、主觀真實與客觀真實的關系。
問題報告始終是創(chuàng)作的熱點,尤應強調立場和價值取向,要注重從從善、勸上、
勸善、正向價值入手。近期社會問題紀實作品集中在農村問題老人、婦女、
兒童三個留守群體和空巢老人,空心村現象,農民工回鄉(xiāng),農村婚姻困境,城市
中的農二代窮二代等問題,也反映了普遍存在的問題,如生態(tài)安全、環(huán)
境污染、霧霾來襲、教育、醫(yī)療、住房、就業(yè)、法制、全面二孩、人口安全、糧
食安全和社會、道德、人心等問題。要正確看待普遍存在的邀約寫作的得失。邀
約寫作或組織創(chuàng)作,客觀上為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了便利和條件創(chuàng)作對象的題
材重要、人物典型;但有些作家也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為稿費、為獲獎寫作的思想
傾向。有人因此譏諷之為訂單文學,這些命題作文式的訂制作品在思想性、
藝術性的打磨上可能會有欠缺或不足。如何保持作家在創(chuàng)作上的獨立性和自由選
擇裁量權顯得至關重要。全媒體思維、互聯網 的思路,對于紀實文學這種源
自新聞與文學聯姻的文體是一種嚴峻挑戰(zhàn)。如何進行互聯網 ,如何推廣傳播等,
值得深入研討。
與此同時,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隊伍問題依舊存在。
2012
年以來,中國作協和中國報告文學學會通過舉辦紀實文學作家班、全
國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會等方式,培養(yǎng)了一批青年紀實文學作家,使隊伍青黃不接的狀
況有所好轉。特別是魯迅文學院第24 期報告文學作家班群體正在迅速成長為紀
實文學創(chuàng)作的中堅力量,丁曉平、余艷、馬娜、高艷國、張子影、程雪莉、李琭璐、
劉標玖、黃立軒、邢小俊、楊繡麗、陳茂慧、江雪等一批作家都陸續(xù)有不錯的新
作發(fā)表出版。20122015 年舉辦了四屆全國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交流會,與會者人數不
斷攀高,達到230 人。但紀實文學作者的培訓需求仍未能得到充分滿足。中國作
協報告文學委員會和中國報告文學學會6 月5 日至7 日在著名紀實文學作家徐遲
的家鄉(xiāng)浙江湖州南潯鎮(zhèn)召開了2017 年全國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會,這是第五屆創(chuàng)作會,
共有200 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紀實文學作者參加交流和培訓。創(chuàng)作會這種開門辦
會、舉辦文學講座的方式大受歡迎,同時也反映出廣大基層紀實文學作者群體存
在著很強烈的培訓需求。今年下半年魯迅文學院又舉辦第33 期作家(非虛構創(chuàng)
作)高研班,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這種需求,并如魯迅文學院第24 期一樣,
再為紀實文學界培養(yǎng)出一支青年作者隊伍。
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群體是60 歲以上的實力派作家。楊黎光、蔣巍、王宏甲、
張雅文、黃傳會、李迪、梅潔、李鳴生、董保存等都不斷取得新成就,令人刮目。
有人稱是紀實文學寫作使人越活越健康。
回顧2017 年的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令人欣喜的是作家們在各方面扶持獎掖政策
的助推下辛勤耕耘取得了豐厚收獲。因紀實文學距離人們的現實生活最近,因此
也容易受到關注并產生社會反響。隨著我們國家向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
紀實文學的創(chuàng)作視野和天地必將得到進一步拓展,其在文學體裁序列中的重要地
位亦將得到鞏固與提升。
2017 年10 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