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隨感中的哲學》所收錄的哲學隨感短文,均精選自作者* 前近年來的哲學札記,或是他平時在科研、教學和學術交流中的所感所悟,或是在指導學生論文時冒出的一些原創(chuàng)性想法。
作者* 前以認知篇、方法篇、倫理篇、社會篇四大部分,分享自己對于生活的思索與感悟,希望能對讀者了解和研究哲學問題有所啟發(fā),并引發(fā)更多的哲學工作者也來寫作這樣的哲學問題。本書換一種方式講那些活在隨感中的哲學,呈現(xiàn)出了哲學的另一面,讓哲學走向大眾,便于人們在平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哲理,在會心的微笑中增長智慧。
《活在隨感中的哲學》是一本接地氣的哲學隨感錄,而非嚴肅的哲學學術著作。書中沒有晦澀的專業(yè)詞語和枯燥的哲學論證,大多是由生活中的一個普通現(xiàn)象甚 * 一句流行語而生發(fā)的感悟,讓讀者有親切感,進而有繼續(xù)閱讀的欲望。
* 前潛心哲學世界多年,具有很高的哲學素養(yǎng),他對事物的解讀和見解往往通明而練達,在隨意中涌現(xiàn)機智、風趣、洞見,將自身的體悟以輕松的方式傳播開來。讀者或許會在書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解開心中的疑惑。
《活在隨感中的哲學》嚴謹又不乏輕松機智,除了能夠?qū)ζ胀ㄗx者了解和研究哲學問題有所啟發(fā),對于哲學工作者來說,這也是一本可以發(fā)散思維、打開研究思路的書。正如作者所說,“有些隨感已經(jīng)或即將成為進一步研究的思想起點”,相信這本書會為哲學工作者打開研究哲學的新的大門。
《活在隨感中的哲學》裝幀上延續(xù)了“海豚小精裝”一貫的風格,書名以白色漆片燙于青綠色布面上,與本書嚴謹又不失活潑的文風十分貼合。
* 前,1950年生于沈陽。1979年考取東北師范大學自然辯證法專業(yè)研究生,1982年獲碩士學位。1997年起師承技術哲學家陳昌曙教授在職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在東北大學獲博士學位。現(xiàn)任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學術委員會主任。有《假說與理論》《數(shù)學哲學引論》《希爾伯特——探索數(shù)學的生命》《悟性的智慧》《風中靜思》等著作,《大數(shù)學家的思維方式》(編譯)、《數(shù)學經(jīng)驗》(主譯)、《吉尼斯發(fā)明史》(主譯)、《技術史(第 一 卷)》(主譯)、《魯濱遜——非標準分析創(chuàng)始人》(主譯)等譯著。
曾獲得遼寧省社會科學優(yōu) 秀成果一、二、三等獎;湖南省優(yōu) 秀圖書獎;第 二 屆“Newton-科學世界”杯全國十大科普好書獎;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 秀成果三等獎;主譯《技術史》第 一卷2007年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提名獎。
目 錄
活在隨感中的哲學(代序)
認知篇
讀書與看書
“手”和“腳”的認知價值
照片的哲學意蘊
視野與背景
反映是一種模型
論“宏觀認識”
“碎片化”與整體思維
人活在當下嗎?
作為嗜好的體悟
為什么會“心不死”?
“實踐優(yōu)先”的中國哲學
想“通”了的感覺
思維模型的平面與立體
學哲學要有“飛起來”的感覺
方法篇
國畫上為什么見不到影子?
研究生的培養(yǎng)與制造
有機的“機”意味著什么?
問“為什么”的邊界
作為功能模型的“五行”
“拆物”的智慧
對“穩(wěn)”的領會
當時間成為一種資源
人才評價中的“多多益善”
技術人工物的“壽命”
賭氣與賭博
論“重為輕根”
為什么要“虛其心,實其腹”?
解讀“反者道之動”
倫理篇
“鏈接”的理性選擇
論“發(fā)乎情,止乎禮”
無為與無所不為
手機依賴的不由自主
科幻電影中的倫理
食品安全問題的“癥結”
工程風險的由來
網(wǎng)絡自由談
論“奇技淫巧”
“五!敝袨槭裁匆小爸恰保
社會篇
“燈”的文化史芻議
早熟與晚熟
社會有機體的新陳代謝
論“半科盲”
現(xiàn)代人眼中的古裝戲
印刷術與理學
論“過日子”
被“設計”的孩子
生活的“快”與“慢”
機器的“失靈”
為什么會期待“偏方”?
學術生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