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應對社會的善與惡時,沒有哪種機構(gòu)比新聞報刊更加行之有效。因此,不僅對記者而言,對于普羅大眾也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新聞實踐的標準在于實現(xiàn)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本書旨在促進這種標準的形成、發(fā)展以及被廣為接受,力圖以關照現(xiàn)實而非理論闡述的方式,呈現(xiàn)當下新聞界的現(xiàn)狀及其成因。書中,作者暢所欲言,旁征博引,但并非把這些觀點作為相關議題的定論拋給讀者。相反,他希望借此引發(fā)讀者進一步獨立思考。本書并非試圖為年輕記者提供一套行動指南,而是希望有助于他們形成自己的職業(yè)倫理觀。這種倫理觀應該益于實踐、易于評判、忠于理智,并且適用于作為社會機構(gòu)的新聞報刊。對于任何職業(yè)而言,如果多數(shù)從業(yè)者都能秉持和遵循這種倫理哲學,這一職業(yè)就已經(jīng)(至少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了匡時濟俗的社會意義。
讀者將會看到,本書從頭至尾參考了大量相關新聞以及報紙的具體實踐準則。有些地方,作者引用了長篇大論,目的是為那些平日不太容易接觸、閱讀到這些資料的讀者提供方便。因此,對于某些讀者而言‘或是在限時探討新聞倫理問題的課堂之上,本書可以作為一個快速閱讀的單元。而對于那些會花整個學期的時間來研究這一問題的課程而言,這本書又可作為基礎的教材,其中以引用文獻的形式闡釋了多個子課題。
作者非常感激匿名或知名人士對本書提出了不計其數(shù)的寶貴建議。在本書籌備之際,這些建議給予作者極大的幫助。作者尤其要感謝的是許多新聞記者以及講授新聞學的老師,特別是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院長J.W.坎利夫博士以及華盛頓大學新聞學院院長M.L.斯潘塞博士所賜予的真知灼見。對于那些同意引用文章的原作者,以及《國家》(The Nation)、《華盛頓報》(The Washington Newspaper)、《心理衛(wèi)生》(MentaL Hygiene)等報刊——允許本書作者使用其刊載的文章,作者也致以誠摯的謝意。